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素养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e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业具有一定规模同时要求全民拥有信息素养的国家,如美国。这些国家的信息业已成为一种增值型产业,它已超越对传统产业的依附状态,既具独立性,又与其它产业密不可分,因为在此社会中,信息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仅依赖图书馆、仅靠传统的图书馆运用技能已不足以满足其信息需求,它需要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NCI,15)上,由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的:“所有经过习11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把信息素养解释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又作了如下定义:“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80年代,信息素养的含义不断得到深化,其涉及面亦更为广泛,人们更多的是讨论信息素养与图书馆用户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建议将两者纳人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进行;9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更是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这一层面。具体说来,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应包括诸多方面:①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③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参与,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④在信息社会,图书馆是主要信息源,但并非唯一信息源;⑤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能大大促进信息的传递、处理及利用;⑧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是必要的;⑦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定、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信息组织及处理、信息用于解决问题并作出决策。
2信息素养教育是对用户教育的深化
现行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主要着眼于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技能,它所涉及的方面有:①图书馆乃唯一信息源,其用户乃图书馆的用户;②用户对馆藏(其布局、结构)的了解;③通过卡片信息确定所需的文献;④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情报检索的技能(大部分是手工式的);⑤馆员通过咨询工作解答用户的提问。因此,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是基于这一点来开展的,即引导用户利用图书馆(唯一信息源)的文献。
2.1图书馆不再是唯一信息源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强调图书馆乃可以使用的唯一信息源,用户的需求可以在图书馆范围内解决,但仅强调图书馆馆藏则排斥了其他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在满足用户的需求方面或许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藏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它所包容的信息在类型及层次上因缺少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存在着单一化及低层次的倾向。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向用户引入的基本概念是文献。文献包括多种类型的依附于传统载体的信息,如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及各类声像资料,它包含的是一种固态的、未开发或开发甚少的知识信息,其服务形式是实物借阅。实物借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是:一旦被某人占有,他人则难以借阅,即便增加复本量、馆际互借亦难以缓解这一难题。信息同样依附于载体,但此载体是现代电子设备,其组织形式是动态的、深层开发、易于组合、共享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使信息传递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强调信息这一概念,可以使用户由此关注更广泛的信息源,增加需求的满足机会。当然,信息社会所说的信息并不排斥传统的文献。在信息社会,新技术扩展了可利用的信息源界限,因此,在选择信息源时,我们将不仅仅只考虑图书馆,其它如:情报交流中心、文献资料中心、数据库、出版公司、档案馆、博物馆、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成为可利用的信息源。甚至在国外图书情报界,“虚拟图书馆”这一概念也不断被专家们提出,它是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图书馆引起质的变化的一种新型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也有人称之为“无墙图书馆”、“无书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心”(eenterofknowledgemanage-ment),文献不再是使图书馆称为图书馆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这类图书馆中,即使无卞藏书,它仍能通过终端借助通信技术从其他图15馆、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心获取文献、信息、甚至整本图书的内容。因此,虚拟图书馆的出现将拓展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及其工作内容、服务方式,以至改写图书馆的历史。由此可以说,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
2.2计算机技能应纳入用户教育范崎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中还包含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因为计算.机是信息社会中使用得最广泛的工具,它使信息存贮、检索、处理能达到大容量、准确、快捷这些要求。围绕着计算机技术所发展起来的技术是:计算机网络、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光盘、多媒体技术等等。所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使信息的“存”和“取”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由于这些技术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电子介质的信息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达到最大限度的处理及利用。计算机技能应包括:用户具有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意识、用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用户对计算机的使用或操作能力。
2.3信息检索技能的深化信息检索技能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行为,它要求用户具有:一一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意识可使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得以呈现,并转化为能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以至实施具体的信息行为。—信息能力:①用户用有效的方法迅速、准确而全面地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②对信息的评价、鉴别、吸收能力;③对信息的感知、注意、联想和灵感的能力。—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知识:拥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使用户掌握主动性,增加选择机会,并提高检索效率。一一信息需求的动力:它促使信息需求得以发动、加强、维持,同时使信息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
2.3.1信息需求的确定及表达:!亡否需要信息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是否需要利用信息源来获取信息?如何表达,即如何使模糊的信息需求趋向于明确的信息提问?信息需求是进行信息检索的依据,对信息需求的确定是下列行为得以继续的前提。
2.3.2信息的确定:所需要的是何种类型的信息?是否可以借助信息源、信息工具来获取?信息的确定是不断进行的,因为它不只是一种单向行为,最初所确定的信息可能比较宽泛,这就需要从信息检索行为的反馈中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不断限制、筛选以确定最终需要何种信息。
2.3.3设计策略,进行检索:由于信息检索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的,所以与传统的手工检索相比,更注重人—机对话过程中检索策略的设计,以优化检索行为。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更为友好,传统计算机检索借助“中间人”的现象将逐渐减少,因此,用户自己设计检索策略时更应掌握设计策略的技能。—含义:检索策略即为了实现检索目标而制订的计划或方案,检索策略对检索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目的:通过设计检索策略,以提高查全率、查准率,缩短检索时间,减少检索费用。—步骤:①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了解数据库的来源、主题及内容结构);②确定检索内容,如提出著者、主题词、分类号等;③确定检索范围,如决定检索的年限、文种、文献类型等;④选择恰当的检索词;⑤构造合理的提问逻辑式;⑥不断了解反馈信息,及时修改检索策略。
2.3.4信息的评估:对已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即评估信息对问题或决策的效用性及满足程度。
2.3.5如何超越技能达到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技能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部分,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等方面,对于个体来说,信息素养常常通过信息技能的有效发挥得以表现,而信息技能发挥得好坏与其他两方面直接相关,如果片面强调信息技能,或仅仅以信息技能衡量某个个体的信息素养层次显然是不够的。对于超越信息技能这一点来说,用户在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中,对于适应于信息社会的批判性思维的建立以及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的具体化;同时,也可以这样说,信息素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唯一目的,从更深层次来说,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是使人们在信息社会得以立足,并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前提。
3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中包括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对计算机技能及信息技能的教育,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对技能的教育,更包括通过信息素养的教育,使人们掌握为适应信息社会所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及批判性思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少信息素养的人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
3.1目标目标的制订不可脱离现实,由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在用户教育方面现存的差异性,因此,在目标的制订及实施方面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近期目标可以面向高校为主,通过全面而深化的用户教育,使高校学生在毕业时便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而成为独立的自学者;远期目标则是面向全社会范围,使所有公民通过对信息素养的拥有而成为信息社会中独立的自学者。对于拥有信息素养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将它细化为:①对信息的关注度,如对有用信息的兴趣性及对无关信息的摒弃;②能够研究和判别可供选择的信息及观点的优劣、可行性。就信息来说,此信息是否有用,是否是垃圾信息;就观点来说,对其可行性的判别也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③能够选择各种信息源,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以获取信息的能力;④能对某一课题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综述及综观其现状和发展趋势;⑤获得继续自我教育的基础;⑥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
3.2相关因素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情报机构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制订计划、大纲,并负责将它们实施。同时,信息素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如政府、企业等其他团体的支持。因为这些部门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支持的关系,对于信息素养教育来说,这种支持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政策上的,或是人才上的。
3.3制仃计划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可以由政府或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来制订,并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如同现行的文献检索课得以在高校中通过制订政策来实施一样,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制订也可以此作借鉴。但是,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制订并不是在现行的图书馆用户教育计划中仅仅增加计算机检索课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对整个计划重新进行整体构思,重新组织拟定,以达到信息社会中用户教育的指标。同时,信息素养教育的指标又必须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目标,既要超越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指标,又要以教育过程的各类参与者(用户教育的教育者及接受者)的认识为基础。
3.4实施步骤及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实施可以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进行,并制订统一的教育目标,以适应各个专业学科用户教育的不同需要。同时在高校用户教育中,还要将信息专业与非信息专业分开,进行区别教育。
3.4.1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通过图书馆及图书情报专业(或信息专业)教育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如计算机专业教学人员的参与。—应普及计算机课程教学,使所有在校学生通过接受计算机课程教学,能熟练运用、操作计算机,并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编程能力。—文检课教学中应强化机检这一内容。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引进、自编、推广机检模拟系统的训练使学生熟练应用机检系统,掌握基本的机检技能;其后,可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检索系统进行操作,完成课题。—现行的图书情报专业(或信息专业)学生不仅仅接受上述教学,同时应更加深化其教学内容,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专业的要求。
3.4.2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素养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实施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它需要整个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使人们有条件借助新技术获取信息,从而刺激大众的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引人信息素养教育使他们达到具有信息素养这一目标。这一教育过程主要通过公共图书馆及相关部门来承担。同时,所有与信息工作相关的人员更应该接受培训,以掌握从业所需的技能,其教育指标的制订应比一般用户要求更高。目前,社会上单位和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重正不断增加,其教育培训工作大部分是由计算机销售公司以及各种机构开办的短期培训班来进行的。这些基础工作是必需的,但更进一步地达到信息素养这一层次还需要时间。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关系到使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社会这一基本点。信息素养教育不是未来的教育,但应着眼于未来,以使人们在信息社会真正来临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否则,人们对信息素养的缺乏只会导致他们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