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素质教育路径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涵义、结构、内容、特征
1.1素质的涵义、结构
素质教育是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研究素质教育必然涉及到素质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素质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其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特别是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关于素质概念的理解,在内涵和外延上都突破了狭义的素质的概念。在素质的内涵上不再局限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而且包括后天的素质,在外延上既可指个体素质,也可以指群体的质量或性质。概括地说,广义的素质包括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的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而在后天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属性。根据素质的涵义和人的身心活动特点,笔者把人的素质基本结构划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层次。生理素质包括体质、体格、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本能、潜能、体能等。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和个性等品质。社会素质包括科学、道德、审美和社会生存等素质。上述关于素质的概念和素质结构的观点,是现代素质观,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1.2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内容
我们分析了素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以后,就有可能进一步对素质教育作深人的研究。由于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概念提出来的,因此,必须对应试教育的涵义与特征作出解释。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着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我们把这种倾向叫应试教育。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主要反映在重视以参加比赛为主的校运动队训练,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教育,我们把它称为“应赛教育”近些年我国为r克服应试教育积极采取措施,实行把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积极进行练习,但仅局限在考什么练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应试教育”又应运而生了面对这一问题不能不令人思考,什么是素质教育,它的涵义和内容是什么,学校体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任何科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对研究对象的木质作出概括,提出界定素质教育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并广泛地被人们使用,但对这一概念的涵义的认识却是多种多样究竟如何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即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木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根据上述概念的界定和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可以概括出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二是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特点考虑,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和素质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基本特征的揭示,为我们研究素质教育的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以上素质教育概念、特征和内容的明确,为我们研究和实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更新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我国自从1903年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并设置体操科以来到现在为止的近百年间,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经过了六次较大的变革。20世纪初期军国民主义体育教育思想从日本出人我国,并伴随着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学校得到广泛推广。体育课主要以传授兵式体操为主。192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壬戌学制”,宣布废除军国主义教育,由欧美的自然体育取代兵式体操,并把学校的体操科正式改为体育科。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以儿童为中心,提倡民主、自然的体育教育,主张体育即生活,强调体育的科学化、教育化,体育教学的个体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自然化,体育内容的游戏化,以自然的运动为手段,培养学生民主自由的人格。这在我国学校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的原因,我国学校体育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全面否定,学习引进了前苏联的以掌握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思想,一直到7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主要是以“三基,’教学为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虽然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方面有所收获,但对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在70年代后期有人提出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质教育”的观点,并在学校体育中得以实施。但由于体质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生物体强调身体训练,忽视心理和社会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喜欢运动而厌烦上体育课的倾向。
随着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80年代学校体育由体质教育向注重学生身、心、群全面发展的“三维体育观”演进,并在80年代后期从日本学习、引进了愉快体育的思想。愉快体育是在日本“新学力观”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根据美国卡尔•路易斯1938年提出的游戏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把握运动的特性,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求。日本学校体育经过十几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过份强调学生的娱乐性而导致运动能力的普遍下降,这一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关注。我国学校中的愉快体育教学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还没有从理论到实践上把握愉快体育的内涵和本质,很多地方的愉快体育教学变成了放任教学,难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实质性的改革。首先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第二是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观,学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和片面追求金牌的模式,力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这既是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要求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要求的。第三是树豆终身体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第四是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家庭和社会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为主,以家庭和社会为辅的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
2.2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状况仍令人忧虑。据调查统计,营养不良和低体重学生达32.6%,超重和肥胖学生达7.3%,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另据上海市调查统计,中小学生心理发病率达15.04%。如何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之中,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既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新世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者应努力探索的新课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标准,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正在带动学校体育卫生观念与功能的转变,原有单纯注重大肌肉活动量,增强体质和提高竞技水平的办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不能激发和满足全体学生参与体育和健身活动的需求。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并积极进行健康教育的各项实验,把先进的知识、技术、经验和成果迅速地引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尽快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3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的素质水平,实际上是他的能力结构效能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中寻求最佳的知识结构,实现最佳的能力结构,是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近些年国外对学生基础学力的要求和评价有了重大变化,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提到第一重要的地位,把知识、技能、理解退后到末位。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之前,必须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为前提。这种基础学力观的排列顺序是同教学流程相吻合的。首先必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展开思考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练习、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到认识和理解。通过无数次的循环,学习水平不断提高,以至上升到相当高级的程度,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学会”变成“会学”。当然,过于强调体育兴趣、态度的培养而忽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就会导致学生运动能力的下降。因此,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有机的结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体育运动实践能力等。体育运动实践能力包括基本活动能力、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等。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是学校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不应局限在体育教学,也应在课外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全方位中进行。
2.4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树立起新的思想观念之后,必须要有一整套教育措施和方法予以保证。
首先是要构建新的学校体育与保健课程体系。依据国际上普遍遵循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为: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运动教育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要对运动教材进行加工,使其游戏化,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小学高年级阶段以目标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通过运动实践体验到实现目标的愉悦,逐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基本活动能力。中学阶段逐步实行选修课程,并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渐扩大选修的范围。强调问题解决学习、自主学习和系统学习,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健身的知识、意识与能力,使之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养成经常锻炼身体和自主运动的习惯。高中阶段以选修课程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适当扩大选择的运动领域和项目。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方法,形成自我健身的技能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具有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本领,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二是更新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现代教育要求学校体育的教材力争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趣味性与系统性的统一。重点是研究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问题。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已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立体化的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由注重掌握技术、技能,向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的方向转化;由单纯强调运动成绩和达标成绩的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转化;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活动;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向以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体育保健理论课程要由单纯的语言讲授,向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教学转化,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和自主运动。
第四是评价方法。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监控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改变以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成绩的单维性评价,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多维性评价;变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结果评价,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实行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记录。在评价的方法上,要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特别是被评对象积极参与评价,这是评价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评价方式上,根据体育特点应强调体育运动实践活动是素质评价的有效方式。
3结语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一场变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在认识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新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使我国学校体育在新的世纪展现新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