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质教育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素质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素质教育探讨

一、简介

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因为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所以它不仅受到整个教育界的关注,也受到社会其他各界的关切。在意识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以后,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素质教育似乎就是替代应试教育的最佳选择。然而素质教育并非灵丹妙药,也绝不可能仅仅靠口头提倡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理论上的探讨,实际教学中的试验探索,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反馈和反思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有一些根本问题是必须弄清的,比如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评判素质教育的质量,等等。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笔者试图对以上几个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素质教育的“诞生”

由应试教育转向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个教育改革的过程,这个改革的动力既有“自上而下”的成分,也有“自下而上”的需求。在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只会做题不会解决问题等应试教育的弊端显露出来以后,教育改革的需求日益强烈。第一,从政府机构、教育部门来讲,为了提高国家教育的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种政府文件以及报纸期刊上看出,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将教育和素质结合起来以来,素质教育多次出现在教育改革文件中,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系列的文件决定和措施充分表达了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第二,从社会其他各界来讲,各行各业,各个组织、单位都希望获得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提高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能力。整个社会上这种对人才类型需求的转变成了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的动力。素质教育的诞生可谓顺应了时代和潮流的发展,顺应了整个社会的需求,但是,即使在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推行多年的情况下,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未达成共识,仍然值得我们探讨。

三、什么是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素质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改革实施2O多年后,在我们提出要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追问或者反思一下“什么是素质教育”或许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这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似乎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共识。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的主体对其有不同认识,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主要有两个层次的理解:政府决策层面以及教育实践层面。这两者本应是相互统一的,但是由于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的距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主观意识的偏差等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

1.理论角度

从理论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阐述主要体现在教育部门颁发的种种文件和法令上,其中多为统领性、抽象化的描述,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同时,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下达的《关于目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特征”有相对清晰的表达,突出了素质教育关于学生“全体”和要求“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点明了“基本”指学生的“态度”和能力,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的性质。以上这些认知可以作为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权威表述,对素质教育的具体解释以及执行应当以此为原则。

2.实践角度

理论与现实之间本就存在距离,何况是一个所指并不明晰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推行更是缺乏明确的指导。在各个教育机构的实践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在实际推行中的理解。虽然教育机构本身也有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但是更多的时候,教育机构仍然处于一个被动接受上级指令的地位,由于素质教育本身的不明确性以及其中涉及的重重困阻,素质教育在实施时就很容易沦为一个口号式的行动,这显然不能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同时,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一些客观因素也导致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扭曲。比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从教育从业人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到实施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等都存在巨大差异,都会导致素质教育实践的多样化。从理论角度而言,素质教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但并无明确的实际操作规定和限制,但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讲,推行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教育实践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具体行为均可以被看做是素质教育在现实世界中的理解。素质教育的理论方面主要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条文组成的,缺乏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广泛支持,存在改进和发展的空间,缺乏与教育实践的反馈与互动,容易流于空泛化而与实际脱节。反观素质教育的实践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使得实施素质教育仅仅是为了应付行政指令,以致素质教育的推行表面化、肤浅化、短期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简单化、狭窄化,用局部或者孤立的眼光看待素质教育,也使得素质教育的实际推行偏离了其理论宗旨方向,甚至背道而驰。

四、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推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涉及许多方面:

1.完善理论

上文提到,素质教育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国家下达的行政文件,缺乏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反馈的支持,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外,素质教育理论也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2.观念转变

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首先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参与各方:教育机构应当摆脱被动盲从的思想,积极努力地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从全局的、长远的角度看待素质教育;教学参与者,如学生和教师也需要转变自身观念,把握住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一根本宗旨,摆脱一些短视、局部思想的影响。此外,还应转变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的思维,素质教育并非全盘抛弃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取消考试和升学。

(1)全面支持

全面支持包括国家、政府和教育界在制度以及经济上的支持,也包括其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例而言,减轻课业负担、取消节假日补课可以被看做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两个举措,但是很多时候学校的这种行为却得不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他们会自行给学生增加负担,甚至抗议学校的这些举措。又比如,很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过于看重学生在校成绩,这就从一个侧面影响了学校教育的重心。

(2)教学改革

推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参-9者还是参与教学的主体。教学改革中除了观念的转变之外,最能体现效果以及最终的落实之处就是课程改革。我们可以参考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理论:教育不应当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教育,现实世界作为教育过程的中介,课程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现实世界。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培养批判意识,而非传统教育中的注重知识的传递;课程不应完全基于陈旧的书本知识,而应充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等等。这些都应该是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教学改革所必须关注的内容。

五、如何评判素质教育

如果说应试教育相对素质教育有什么优点的话,那么易于评判性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不同于应试教育以学生在各种考试中的考分作为评判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衡量准则。笔者讨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的转型,认为由于素质的“内在性”、“整体性”和“动态形成性”等特征,应该改变传统目标取向的评价指导思想,实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评价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第一,由定量评价向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的转变;第二,由相对评价向绝对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的转变;第三,由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第四,由外部评价向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结合的转变。结语在当前中国的发展情况下,应试教育已经弊端百出,而主张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则仍然不切实际,只有坚定地实施素质教育才是适合中国当前实际的抉择。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宗旨,在理论研究方面和教育实践方面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踏踏实实地走素质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