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挫折教育问题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挫折教育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挫折教育问题分析

一、帮助学生认清挫折的真面目

心理学认为,挫折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两重性:挫折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意志受挫,得过且过,自甘沉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是心理的障碍,心理的残疾。另一方面,挫折又是一种警示,告诫你得反省、得思考;挫折是一块铺向成功的基石,告诉你目标不会太远;挫折是狂涛激流中的航标,告诉你走向成功的路线;挫折是块儿磨刀石,告诉你得坚强,韧性地战斗下去。后一种属性自然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摒弃心理障碍,理智分析,泰然处之,处挫不惊不讶,不慌不乱,并且永远保持不懈的战斗力、顽强的创造力。人也有折,国也有挫。作家舒婷吟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喻祖国的贫穷落后;以“淤滩上的驳船”、“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凸现祖国经济的裹足不前;以“雪被下古莲的胚芽”,以“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高歌祖国的欣欣向荣,走向辉煌。如今,中国人民正站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上,掌握着现代化建设的航母。作者难道不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国家也会遇到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奋斗,国家就会有希望,就会有美好的明天。个人作为国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李白没有“蜀道之难”,不可能写出光辉万年的不朽之篇;杜甫没有生活的辛酸,不可能掀开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新篇;鲁迅不能忍受国破家难的煎熬,很难写出惊世之作,很难抛出“匕首”、“标枪”式的杂文精品,挫折是试金石,谁把握了它,谁就站得直,立得正,谁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二、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的心理

古语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是永恒的又是现实的,“雄才”自然回避不了,也不该回避,也不能回避。两千年前的孟子曾谆谆告诫:“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司马迁的一篇奇文《报任少卿书》,道破挫折与成就之联系:“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名垂千古的豪杰人物无不遭受过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等种种挫折。爱国诗人屈原疾呼“路漫漫其修远兮”,“诗仙”李白也曾慨叹“:行路难,行路难。”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主观意识错综纷纭;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大环境、小环境、你的环境、我的环境,客观的、主观的、历史的、现实的、整体的、局部的、长远的、短期的,诸多因素编织着美好、编织着梦圆,编织着幸福,编织着青春,编织着成功,编织着财富,但也在孕育着困难,孕育着不幸,孕育着痛苦,孕育着自卑沮丧,孕育着颓唐、安于现状。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遇到的是美、是成功,谁也不能说永远遇到的是痛、是失败。成功面前人人平等,挫折面前你我均衡。任何人都得体验痛苦,体验挫折,也才能体验成功,体验幸福,“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不能随随便便就成功。”

三、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态度

人的意志品质决定了忍受挫折的能力,也决定了成熟和成功的程度。挫折面前不得气馁,不得自暴自弃,相信自己,相信前途光明。没有人可以拯救你,没有人可以代替你,你必须发愤图强,满怀信心。李白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没有忘记“天生我才必有用”,也畅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屈原面对“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污浊,仍然高歌“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药》、《祝福》足可以惊醒麻木的灵魂。“独立寒秋”,“橘子洲头”,一代伟人咏唱“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没有自信,你只能永远一蹶不振;没有自信你将一事无成。没有乐观,你只能龌龌龊龊;没有乐观,你只能苟活一生。四、培养学生善于调整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客观、冷静、理智的分析,多方面多角度地找出受挫原因,找出自己的差距,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并及时而有效地采取补救措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但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转向戏剧,成为一代大师;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是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太多的阿Q、祥林嫂、华老栓夫妇———现实与期望的冲突,他得改变初衷,他得去医治中国国民的病根、劣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面对廉颇的误解甚而侮辱,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以理服人,最终演绎了“将相和”的经典……

总之,面对挫折,不能坐以待“机”,不能束手就擒,而应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寻找突破。综上所述,挫折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善于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这方面内容,并适时适度地灌输“挫折的两重性教育”,忍受挫折调整自己的教育,坦然面对、自信自重的教育等等,力争将挫折的负面效应削减到微乎其微的程度,将挫折的正面效应发扬到极致的程度,多元化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自信、向上的精神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