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素质教育教学研究(8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素质教育教学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素质教育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高校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探析

摘要: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教师、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着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参与兴趣,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教师综合素质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人文素质则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与核心。师范生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的主要保证,对其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一些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增强人文知识底蕴。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提升气质、涵养德性、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彰显人文精神。离开知识的学习来讲精神,只会将思想架空。对基础教育教师而言,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化程度,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书育人的质量关系密切。作为教学改革新时期合格的“准教师”,师范生应有相当的人文知识储备,否则将很难有人文素质的提升。一般而言,人文知识是指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方面的知识。“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独特的自然、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积淀而成,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通过实施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培养的师范生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这也是培养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

2.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保障,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塑造健全人格,是一切教育最基本最重大的原则,更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儒家的“仁”“义”“智”“信”“中庸”“俭”“孝”“正”“温”“良”,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无私”等,即是关于健全人格的具体规定。其中,修身养性成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以儒家为例,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可见,儒家把修身正气放在第一位,既明确道德修养对健康人格的作用,又阐述了修身与心理平衡及人格完善的关系。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其他学派,虽然价值观不同,但都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挖掘其现实价值,有利于师范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有助于提高审美情趣。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具备相应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是展现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同理,师范生亦应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为尚美之心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基本的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优雅的仪表言行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师范生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首先,道德教化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的重要内容。其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以教育人、塑造人为核心内容,有利于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区别善恶的能力。其次,“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通过优秀传统礼乐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出举止端庄、风度优雅、谈吐文明博学、着装得体和仪表整洁的师范生。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琴棋书画艺术、哲学宗教等,蕴涵着丰富的美育知识,能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开设不够系统,师范生选课随意性较大。目前,高校中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系统性不够强。由于对课程尤其是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条件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一些学校教务及教学部门审核把关缺乏评估细则,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课程名称、开设门数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兴趣,随意性较大。在任课教师选配、教学内容处理及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等方面也较为随意。部分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在授课过程中欠缺挖掘课程人文内涵、传递人文精神的能力,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引导师范生关注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的力度不够。受社会大环境和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影响,部分师范生出现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他们觉得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就业,人文素质看不见、摸不着,不及分数、奖学金和各类证书实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不仅没有太多的实用性,还占用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时间,因此不愿选修传统文化课程。有必选规定不得不选或是因容易拿学分而选的,对待学习就会有敷衍现象。

2.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教学模式陈旧。通过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自觉自愿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效化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然而,目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虽然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但所用课件制作水平不高,仅有简单的电子黑板,而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等多媒体元素较为缺乏,无法给学生直观性的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受限于公共选修课教学组织的一些困难,如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人数多、课时较少等,多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缺少师生互动,实物教学、情境教学也无从谈起。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较为敷衍,只是讲解教材上或传统固有的知识,未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除了讲授文化知识,更要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文品质。单调的教学模式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不关注学生的接受心理,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其结果只会是师生无法引起共鸣,人文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客观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除部分文科类师范专业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之外,一般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性质开设。受大班教学、学时较少、课程边缘化及师生重视程度不够等影响,课程考核不够严谨,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以一篇论文、一份作业,并结合平时成绩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考核标准,考核时间随意,平时成绩多以课堂考勤为主要依据,然在上课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考勤工作经常难以实施,无法客观体现学生的出勤情况,也影响了平时成绩的准确性。如此考核,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网上下载资料上交,就能轻易获得学分,真实的学习效果无法体现,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人文素质的目标无法达到。

三、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促进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师范生选课的引导。第一,明确课程定位。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师范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课程,应选派责任心强、人文素养高且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二,注意开设课程的系统性,着力于构建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为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便利条件。一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对文科师范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以专业或基础必修课形式开设;二是构建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如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供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概况了解不够的学生学习。此外,开设某个方面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哲学、文学、书法、绘画、曲艺、建筑、园林、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供对某一领域传统文化有突出兴趣的学生学习。第三,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了解地方人文资源、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选课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地方人文资源提供展示、宣传和交流平台。第四,引导师范生重视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师范专业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而开设,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以提高师范生人文素质是必要的。学校可对此类课程作出相应规定,开设师范生必修课程。师范生所在院系应在专业教育中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指导学生选修课程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2.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能否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鉴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太受重视的客观事实,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欲望。第一,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其效果。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且易于获取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现场实践教学”的效果;二是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如建设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实现在线学习,既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知识的同步搜索,及时完成课程知识更新,既能拓宽学科知识的范围,又能扩大教学信息量,利于拓展学习的引导。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尤其是作为专业或学科基础必修性质开设的课程,可以集体组织或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到学校所在地考察博物馆、文化古迹或传统民宅,或观摩地方组织的传统民俗活动,使他们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存在和价值;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实物带到课堂,让学生亲眼目睹、新手触摸、亲自参与操作,从耳濡目染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科学考察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及人文教育成效。改进、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考核方式,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及推动作用,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施。为此,应严格课堂管理,重视过程考核。对于设置为任意选修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更要强调日常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作为考核的一个依据;二是采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随堂口头测试、演说等课堂口试形式。三是通过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或试题等形式进行笔试,在课程结束后收集评分。考察应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方法方面。同时,学校、院系应对考察情况进行抽查,可对师生考核敷衍现象起到抑制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考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尤其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才能凸显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赵连跃 单位: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素质教育教学问题及策略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其掌握专业知识和对其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其他知识的必然要求。由于高校教育的功利主义趋向、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高校只有创新路径,才能真正达成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模式;精神培养

高校素质教育,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当以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为指导方针,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总体上来讲,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育导致的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偏弱的问题,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仍然偏弱,我们有必要对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寻找相应的改革创新路径。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问题检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指导方针。许多高校通过增加文化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力求达成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大学生的目的。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质,学生实践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增强。然而,高校学生各方面素质依然欠缺,高校素质教育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素质教育改革过度依赖

课程结构的调整大多数高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要弥补大学生在相应素质方面的不足,只需要增加相关的课程就可以解决问题,将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应付素质教育要求的万能手段。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不足,增设大学语文和文学鉴赏等文化课程;针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不足,增设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及政治法律常识等课程;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增加创业基础教程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仅仅开设课程是不够的,这只能保证学生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而暂时性地熟悉相关知识,而不能保证学生一定掌握相应知识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素质教育效果。

(二)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精神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本停留在“授业”和“解惑”的层次,而忽视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即“传道”这一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在目前以考查知识换取学分的高校教育模式下,精神的培养与学生获得的成绩关系不大,高校教育出现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精神培养的局面。[3]具体表现在,理工类专业,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类专业,注重人文知识的讲授,而不关心人文精神的熏陶。总体来讲,高校教育主要关心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过分强调就业工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就业指数,为了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就业,很多高校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口号。然而,从大学生毕业后的长远发展来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是保证充分就业的根本,缺乏综合素质和能力保证的就业即使获得,也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受就业压倒一切的思想影响下,在正常学习期间鼓励学生兼职或者寻找工作,这种现象在职业高校和民办高校尤其突出。事实上,就业率最高的学校始终是那些更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大学,并且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容易获得晋升的机会。虽然不能排除这些学校的学生本来素质更高的原因,但也说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仍然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对就业工作的过分强调,必然对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在实质上对高校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产生一定损害。

二、高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素质教育之所以存在一系列问题,同当前的社会环境、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原因如下。

(一)高校教育的功利化趋势日益突出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功利主义思潮的出现,对高校素质教育形成了直接的冲击。高校教育功利化的典型特征,是相关主体以短期利益作为其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4]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育人目标。课堂结构的调整、知识的讲授以及对就业工作的强调都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却需要长期扎实的工作,难以客观指标衡量。因此高校素质教育受阻就不难理解了。

(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高校教育改革一直在努力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最高标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以客观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便利性以及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强大惯性,应试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事实上仍然以传统考试分数为判断其成绩的主要标准。上述过分依赖于课程结构调整以及只重知识不重精神的问题,都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因素。正是因为只要分数达到就可以过关,课程结构的调整往往使相应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而难以取得好的实际效果。正是因为知识可以很容易地用分数进行衡量而精神则很难找到客观的衡量标准,因此课堂讲授和考核必然偏重于知识而不重视相关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不足

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虽然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是很多高校教师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仍然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一方面,高校师资队伍中一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其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已经相对定型,很难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依然固守着传统应试教育只重知识不重精神的教学思维,缺少新增素质教育内容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许多新进的青年教师,虽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功利主义导向的影响下,很多青年教师同样会出现只重知识不重精神以及过分强调就业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中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都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并不多,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素质教育贯彻不到位。

三、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路径

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笔者认为,对高校素质教育应进行创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体的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是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以短期可见利益为导向的功利主义盛行,高校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功利化,从根本上损害了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高校需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教育。对高校的管理人员来说,一方面要明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课程结构调整,单纯的课堂考核对素质教育的提高相当有限,还必须采取其他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要从社会的真正需要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认识到过分强调就业工作的局限性。对高校的教师来说,需要认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高校的学生来说,要真正认识素质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端正对素质教育的态度,避免对素质教育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教育的学习效果。通过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教育,转变高校管理人员以及师生存在的不正确认识,采取合适的措施,促使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真正达成。

(二)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素质教育存在过分依赖课程结构调整以及只重知识不重精神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针对应试教育一考定乾坤的传统模式,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如课程考核缩小考试分数在学生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加大课堂表现以及考勤在总分中所占比重;在所有课程中增加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考核项目,并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评定。类似的改革措施,可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注重知识的真正把握以及相应精神的培养。其次,针对传统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在学习相关素质教育课程时只求考试过关,敷衍了事的情况,建议对相应的课程采取考试和考查相结合,并以考查为主的方式。因为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都同历史和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建议要求学生定期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学习心得体会,并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相应措施,深化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改革,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模式上遏制相应问题的产生。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师资力量不足直接导致素质教育追求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难以实现。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克服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针对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思维和知识结构已定型的问题,尽量只让其承担知识讲授这类教学任务。而对素质教育适应性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则应对其加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开展各种同素质教育相关的竞赛和评比活动,根据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其成为能够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中坚力量。此外,加强引进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作者:张小雁

第三篇:高职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当下高职工科教育,普遍重视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相应重视的同时,会影响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高职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职;工科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

一、高职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1.普遍偏低

目前,高职工科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汉语,它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继承的东西。语文素养就是对我们母语的专业化探讨,这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结合当下高职工科院校的教育现状,笔者发现,高职工科学校的语文知识能力普遍不高。由于工科类的学生大多对语文都缺乏兴趣,所以在情感表达、语言描述上的能力都不太好,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语文应用能力。有的工科学生在普通话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其甚至不敢在人文场合讲话,不能实现对自己真实意见的良好表达,这些都成为当下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2.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偏低

目前的高职工科学生普遍有以下三个问题,体现其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不佳。首先,针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态度不够端正,作业敷衍了事,有的人不能及时完成,有的人甚至不交,更有旷课的现象时常发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出现作弊行为,独立完成考试的能力欠佳。其次,在生活处事上,有些同学太过偏执,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乐于将自身的看法、自身的利益放于首位,最后,欠缺抗压能力,遇到一点点挫折和磨难就表现得十分颓废,还经常有怨天尤人的情况出现。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却不付诸行动,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对未来生活迷茫,缺乏价值目标、人生目标。不懂得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3.缺乏社交礼仪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文明利益,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点,工科院校比较注重技能、理论,缺乏对文明礼仪的修炼。高职院校的男生学生宿舍,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特点,在图书馆的学生,有的不注重对自己手机音量的管理,有的不注意对自己声音的管理,在自习时间打打闹闹影响他人学习,这些都是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二、如何加强高职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1.普及人文素养知识结合

当下高职工科学生的素质特点,目前的教育重点在于为学生普及人文知识,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可以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高校要想彻底地、贯彻地实现对高职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要从课堂方面对其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应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将人文知识累积到社会生活当中,充分发挥人文素养的实践作用。当下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人文意识的现今代表,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的道德建设。通过道德养成唤醒他们内心的人文精神,在与社会融合中体现出责任心、同情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生活。

2.调整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为3年期限,工科学生还有一定实训期,所以,学校更应该加强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安排,加强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例如哲学、历史、礼仪等人文课程。对课程可以划分为选修、必修这两个层次,定期安排讲座,以完善和补充课堂内容。这样更能突出课程的系统性,也尊重了学生的相关爱好,实现对课程的选择,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的前提下,实现自我完善。

3.培养人文习惯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还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外条件,让学生在实践、磨炼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训练高职学生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人文精神是当代高职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人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的生活、事业都起着永久性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冲突,在道德养成教育的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道德问题,让高职学生拥有自己评判选择的武器,提升高职学生的辨别能力、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结束语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文知识来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气质、提高其高尚的涵养。显而易见,提升高职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务之急,这就必须要加大人文知识的普及和积累。加强工科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只是学校,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协助。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调整其重实践、轻人文的教育现状,实现对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娇.高职工科学生基于岗位要求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

[2]马中宝,田照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

[3]段亚丽,高国天,段素丽.浅析“职业素质”对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J].职业技术,2011

作者:钱春彦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第四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高职人才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最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强化素质教育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社会活动中以及校园文化生活中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专家和人们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了高职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接受的学生普遍素质比较低,学习习惯不够好,所以如果缺少素质教育,那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所以,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要求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落实素质教育,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1.学生处于落榜的失落之中。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生源条件不是特别好,主要就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但是没有考上下一级学校的学生。所以这样的学生许多都是处于落榜的失落之中,对于学习难以形成积极性。许多时候这些学生还会有厌学的情绪,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些学生文化素质比较差,同时心理和思想素质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学校的表现难以令人满意。这样就会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难以保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社会的偏见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近几年,社会上对于普高的热度不断升温,这样就导致人才市场中的高消费现象比较明显。社会上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会存在着异样的眼光,这样就会使他们失去了一些就业机会。所以他们自己也就会认为,考入普通高中就会有追求人生的目标,但是进入职业院校就会失去这个大好的机会。他们受到社会的偏见,导致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最终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也只能是混文凭,尽早到社会中进行工作。3.学生思想收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学生收到了多元化的文化冲击。这样就会使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尤其是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导致社会青年学生受到影响,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变得茫然,集体观念缺失和公德意识淡薄。许多学生还开始崇尚金钱至上的理念。这样就会使高职院校的课比较难上,书更加难教。

二、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1.加强素质教育队伍建设,总结教育经验。想要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精明强干的师资队伍。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直综合素养比较高的工作班子。应该从学院到班级安排专人监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从而明确工作班子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保证其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优良的素质,能够有效深入学生开展工作。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教育,确保思想工作到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除了在德育课和政治课外,还应该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只有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育人的观念,通过结合教书和育人,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通过深入德育教育,有效促进学生智育和体育的发展,反作用于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这就需要应该加强各科教师在思想上的认识,能够加强素质教育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在社会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应对,引导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寻找素质教育的动力和源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义务劳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感受新鲜和生动的事物,增长见识,从而有效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应该带领学生到一些纪念场所去参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抵制消极文化侵蚀,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4.走出课堂开展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开展有效的课内教育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在课余时间开展素质教育渗透,从而能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对于文化的要求,使其受到良好的熏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学校也可以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教育。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受到社会和集体的制约,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使学生养成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识,通过互相监督和服务,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到社会信息快速传播的影响,高职教学在人才培养观上,也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展素质教育。所以,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应该让学生在思想上对于素质提升有一定的认识。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以后的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够为用人单位所欣赏。

参考文献:

[1]潘劲松,刘大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145-147.[2]徐伟.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48-149+154.

[3]庞晓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其思想修养课程改革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3:40-42.

[4]张文英.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3-65.

作者:索丽雅 单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下高职英语教学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就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展开了讨论,以期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英语学习

0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呈逐渐弱化趋势。学校教育重技能,轻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只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技能水平而未对应有的人文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应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能型、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应承担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

1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某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初针对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做了一次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诚信度如何?你认为同学们是否尊重老师?大学阶段,学习的动力是什么?等等。调查结果虽不能完全体现当代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出大体状况。在参与调查的526名学生中,8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十分满意;9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度比较高;15%的学生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或学习;72%的学生在课余读物中选择了读小说,2%的学生会选择阅读专业技能书籍;仅有89%的学生能保证自己不旷课、不早退;54.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此次调查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满意度较高,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诚信、守纪、自律。然而从个人行为方面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一定的功利性,甚至为了成绩不择手段;(2)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有些学生并不认为说脏话是不文明的行为,甚至认为可以效仿;(3)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过于注重自我,对社会关怀表现冷漠。

2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全民普及的学科更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天文、历史、地理、道德伦理、艺术鉴赏等,在这些内容中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和谐、平等,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且被社会所需要的,是在传统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大学英语作为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教学资源,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创新观念,将单纯的英语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结合。其次,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所学内容适时地传授给学生相关文化、地理、人文、历史等知识,将时代背景、生态环境、经济形势、能源消耗等相关信息传授给学生,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三,融素质教育于传统教学中。将单纯地讲授词汇、语法、句子、阅读、听力等内容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如在阅读教学中,在讲授阅读技巧的同时,讲授和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自然环境知识等,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在口语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指导学生背单词、背句型、背对话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情景式对话表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发掘正确的,摒弃错误的。第四,设置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选修课,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设置选修课。如英国文学鉴赏、英语影视赏析等,增强学生对于英语经典文学名著、经典影视的鉴赏能力,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能力。第五,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竞赛,如英文才艺展示、英语口语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使学生通过竞赛,掌握英语学习技巧,提高学习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改变教学模式,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建设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都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积极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将教学目标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修养,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大学生素质教育调查问卷.

[2]汪国学.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作者:仲崇奕,张纯,吴阿娜,宋卫泽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素质教育教学下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快速发展大形势下,高职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作用。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基础上,高职体育教学虽得到一定发展,但仍不够理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需选择有效方法及途径进行改革,从而使高职体育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就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体育;改革

高职体育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属于必要途径。在当前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体育教师,应当对体育教学现状清楚认识,科学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途径实施教育改革,从高职体育教学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使高职体育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较好培养。

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高职体育教学资源比较缺乏。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其与其它学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施方面属于保障以及基础。随着高校扩招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同样在不断增加,然而相关体育教学设施仍未增加,也未进行更新,教学场地及器材相对而言均有所减少,在很多高职院校内,体育教育都得不到重视,经费也比较缺乏,很多运动设施都比较落后,与国家规定标准存在很大差异,教师日常教学及学生训练均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缺乏师资力量。就目前情况而言,在高职体育教学方面,在数量及质量上教师相比其它专业而言均比较差,高学历及高职称教师比较缺乏,并且学校也未能够对教师实施合理继续教育工作。由于缺乏足够教师数量,其导致结果就是教师精力不足,无法将所有学生考虑到,未能够对学生较好实施针对性教育,有些学生甚至还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对教学质量也就产生严重影响。第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仍为传统项目,与小学、初中及高中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鞥选择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主要为竞技训练,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讲解之后学生重复单一训练,有些教师甚至选择命令式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忽略。

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依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学校内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以及体育器材购置应当加大投入力度,使由于场地不足而对体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除改善学校场地及体育器材配置情况之外,还应当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使学校内相关体育器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防止闲置浪费现象出现。另外,学校及教师应当以学生爱好为出发点,科学合理扩充场地以及教学器材,并且还应当使基础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及师生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素质教学中在体育硬件资源方面要求能够得到满足。

(二)积极提高教师素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学生学习的榜样,其素质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提高教师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当使教师数量得到保证,在教师数量得到保证基础上,才能够使每位教师均有充分时间思考以及创新,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从而对学生专业水平及性格特征熟悉,对现代社会上对体育毕业生要求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依据不同学生情况及社会要求实施针对性教学以及训练,对其相关技能进行培养;其次,应当使教学自身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对各方面知识加强学习,并且使其得到提高,将国家最新教育理念掌握,使其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创新意识均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对教育学有关知识应当加强学习,使教师能够将教学技巧掌握,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此外,还应当对教师英语水平加强培训,从而使其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器材掌握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使创新水平以及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三)科学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考虑突破年级、专业以及班级组织等因素限制情况,依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对学习单位以及组织进行重新组合,除正常体育课程之外,可设置一些专项体育兴趣课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使学生专项特长或多项体育特长能够得以形成,使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结语

在当前素质教育大形势下,为能够使高职体育教学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进行改革,以全面分析当前体育教学中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有效措施及方法对当前教学情况进行有效改善,从而使教学得到创新,使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对学生体育素质进行科学培养。

作者单位: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奕.论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许宁.基于素质教育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8).

[3]陈军.“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运动,2015(8).

作者:陈炜,杨蕾

第七篇:高校宿舍辅导员对学生基础素质教育教学的作用

摘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宿舍是住宿学生生活和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建设和谐、整洁、温馨、安全的宿舍环境,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保证学生健康愉悦地生活和学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做好学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宿舍辅导员;基础素质教育

一、目前我院住宿生及宿舍辅导员分布现状

我院目前共A座(男生)219间宿舍;B座(女生)72间宿舍;C座(女生)286间宿舍;D座(女生)115间宿舍。共4座学生公寓692间宿舍。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不乱扩大,住宿生人数也随着越来越多,其中2013级住宿生648人(男生209人,女生439人);2014级住宿总数1497人(男生475人,女生1022人);2015级住宿总数1683人(男生520人,女生1163人),住宿生总数为3828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规定,为加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力度,宿管中心共配备18名宿舍专职辅导员,其中女生宿舍辅导员12人,男生宿舍辅导员6人,宿舍辅导员与住宿生比率为1∶210。

二、辅导员在学生宿舍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院宿舍辅导员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深入宿舍,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化解,与心中有些疙瘩的同学积极交流,耐心倾听她们的苦闷和需求,尽己所能为其解决,积极和同学们交流,打开学生的心结。二是提倡社会主流文化,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紧密围绕国家重大节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把握大方向,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导。

三、做好宿舍安全管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稳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宿舍辅导员主要工作阵地就是学生宿舍,宿舍辅导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这也能够更好地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学生宿舍内的突发事件,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日常的工作积累我们总结了宿舍辅导员安全工作的几个重要抓手。

1.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积极贯彻学校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各楼宿舍辅导员要利用新媒体,向学生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规范、消防安全应急措施。

2.检查在宿舍楼内擅自使用明火或违规使用吹风机、卷发棒、电水壶、电热棒等大功率电器及私拉电线、堵塞楼道及出口、在宿舍楼内吸烟等现象,严禁挪用或损坏消防器材和水电设施,对违反者按校规校纪予以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学生宿舍的管理就是通过严格、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大学生养成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规范、协调和激励作用。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起到保障作用:一是通过《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宿舍文明公约》《宿舍卫生考评制度》等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明宿舍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休息环境,养成严守纪律、热爱集体、相互关心的良好行为。二是通过《学生宿舍禁烟管理》《学生宿舍净宿制度》《学生宿舍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约束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摒弃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四、关注宿舍重点生,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存在的隐患

1.当前大学生本就处在思想极度活跃、情绪非常敏感的特殊年龄时期,而大一新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甚至故乡,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宿舍成员的地域不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亦不相同,对集体生活的一切都可能感到很不适应。再加上很多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女,一直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并且是家人的核心,骤然与多名同龄人在同一空间内朝夕相处,各人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三观性格都各不相同,许多同学都很难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内心,再加上现实的大学生活和理想中的可能存在的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以及离开熟悉的故乡和家庭给心理上带来的不安全感,与室友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摩擦,极易产生矛盾,凡此种种都可能影响学生们的情绪稳定。

2.宿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一些有心理问题及特殊困难的学生在宿舍内的学习生活状况,宿舍管理要更好的针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重点学生谈话档案,把学业困难、存在心理问题、面临就业困境、患有重大身体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和需要重点帮助的少数民族学生针对性谈话,要对这些学生谈话记录建档,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存在的隐患,将不同类型学生出现问题时如何成功解决,何种形式沟通更为有效,做好分类归档工作,以便其他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予以借鉴,顺利解决,从而能够帮助那些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能够真正地克服困难和解决困难。

总而言之,宿舍辅导员的配备,能够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突出学生宿舍的学风和特色建设,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且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宿舍辅导员全天24小时值班,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确保学生安全,从而保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宿舍辅导员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能够建立重点学生记录档案,能够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帮助那些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帮助他(她)们能够真正地克服困难和解决困难,让他(她)们能拥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徐飞.加强学生宿舍的思想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2]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

作者:马玉萍1,杨明2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学生处,2.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学生处

第八篇:高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该文重点分析了强化素质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探讨了素质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从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自信心构建,素质体育教学内容的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介入,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面构建素质体育教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人才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应对这一社会竞争压力的需要。高校的体育是公共课程,所有的专业都要参与到课程之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素质教育有着普遍性,可以更为广泛地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的素质教育主要集中在身体素质、心理素养、思想道德等。

1强化素质为核心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1.1优化人才培养新理念

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大纲,也是现代高校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方向性文件,对今后专业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随着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不断突出其素质教育,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需要加大这一部分的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该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培养需要。1.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素质培养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体育实践教学,这样的练习方式需要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参与这样的互动式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就被有效激发。同时,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将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心,大学生对于这种未知的问题有着更多的兴趣,因此,好奇心也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1.3优化教学氛围素质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大学体育教学氛围,这种素质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施更多的措施,不断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的氛围,因此,这种素质的培养也促使大学体育教学的氛围优化。学生只有在具有良好的大学交流氛围中才能实现素养的提升。

1.4构建学生人文、道德等素养

很多体育锻炼都有着自己的一些人文、道德精神,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项目训练时积累下来的。例如奥运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在竞技体育中,没有最快、最高、最强,这种思想和理念鼓励着后来的竞技者不断鼓起勇气超越前人,实现奥运精神。这种奥运精神就是属于人文、道德精神的一种,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参与体育项目,并且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决心。这些体育精神有着更多的人生哲理,更加可以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树立。另外一些体育项目中需要团队合作,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学生需要融入更多的团队精神,拉近人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相关项目中的表现。

2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内容

2.1身体素质

体育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一系列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可以实现学生身体的锻炼,因为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学生需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这些压力的有效释放需要体育锻炼,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

2.2知识素养

体育教学也有自己的人文知识和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体育项目联系的有效性。同时一些体育项目规则的掌握可以在今后欣赏相关的体育赛事的时候有着理论依据。

2.3实践素养

体育教学更多主要的教学就是实践教学,将相关的体育项目具体练习实现更加全面系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需要不断融入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实践素养的有效提升。

2.4德育素养

体育项目都有着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些思想品德的素养都是融入不同的体育项目之中,主要集中在信心、坚持不懈等毅力素养教育。

3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措施

3.1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体育项目技能上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相关技术要领掌握不牢,学习的有效性不足,经常出现半天不能成功完成相关的体育项目练习,这种练习障碍主要源自学生自信心不足,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自信,对相关技术要领的不熟悉,这样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练习实践技巧的时候,注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对那些解题存在困难的学生需要在平时加强交流,实现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同时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在家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掌握,不断克服自己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循序渐进,不断构建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自信心。

3.2融入更多的素质教学内容

素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升,需要充分挖掘各体育项目所蕴含的素质素材,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开发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团结、诚实、公平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可以实现在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的教学之中。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时,所开发的素质教育需要不断突出生活化的气息,只有具备生活化的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实现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

3.3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素质教育融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就需要使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参与这些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例如任务教学法,将一些体育项目中蕴含的素质元素设置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这些人文精神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学习的质量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的提升。在学生将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论述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总结性地提升更加全面的相关解释。

3.4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想实现素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首先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因为只有教师具备相关的综合素养,才能实现这些精神素养的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语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一些消极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注入积极向上的思想素养。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些思想影响学生。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师综合素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实现更多全面、多元化的教师综合素养。需要涉及的学习内容有道德思想、古典名著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4结语

大学生今后需要面对社会中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需要有强健的身体、健全的心理、良好体育锻炼习惯,这些都是需要从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不断融入素质教育实现。高校体育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将其融入素质教育,可以实现更多广泛的学生参与。只有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自信心不断构建,素质体育教学内容有效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逐步介入,教师综合素养有效提升,才能实现素质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作者:干志刚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