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教育改革研究(共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教育改革研究(共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体育教育改革研究(共3篇)

第一篇 1、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形势

1.1、教学考核制度不完善

大家都知道体育教学考核制度不仅是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测验。只是传统的考核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把成绩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未免有失公平。而且如此生硬的考核制度也使得体育教学呆板无趣,学生更是无法放松心情去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体育教学的成功不在于多少人能达标,而是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的体会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甚至把体育当成终身的兴趣传承给下一代。

1.2、硬件设施缺乏

随着生源的不断曾加和对体育锻炼的不断重视,硬件设施的加强也逐渐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在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中,场地和体育器材是一大问题。狭窄的场地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极大的削弱了他们活动的兴趣。不够完善的体育器具更是让充满好奇心的青年学生扫兴至极,大大减弱了他们对运动的热情。只有逐步完善硬件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体育活动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1.3、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体育教师深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深入人心,难以有所突破。再加上体育老师大多只专体育对其他学科知之甚少,难以将各类学科的知识熟练的运用于教学中,致使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历水平,不同的知识构架更使得教学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又很棘手的问题。

2、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法

2.1、加强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大学体育教学对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奠定了体育教育长远的发展前景。体育教育的核心便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和自尊自爱的人生准则。通过体育教学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各种竞技比赛培养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通过对各种体育游戏的参与,逐渐加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更加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实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这个最坚实的目的。以此,学生才能了解到体育教学的精髓所在,对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才会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2.2、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完善教学考核体系有两方面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就是考核人。以往的考核人即为老师一人,剥夺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适当加入学生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会使评价的内容更加完善,评价的结果更加深入人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而且对于学生间客观评价的注重不仅锻炼了学生客观的评价意识,更让学生能更多去思考别人的不足与优势,进而对自己进行勉励和告诫。第二就是考核制度本身。传统的考核制度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而且考核内容的单一性大大忽视了学生的专长爱好和个性差异。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特长提高也得到了极大的阻挠。况且对于不同各阶段的学生,体育成绩的优劣与他们现在的状态或者以前的状态以及之后的状态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合理的完善体育考核制度刻不容缓。

2.3、完善硬件设施,加强管理需要

大学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从多方渠道筹措资金来支持硬件设施的完善及人材管理的需要。人材的管理包括对老师和器材的管理。对老师的管理即加强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及老师本身的素质考核。对器材的管理则要注重宣传学生老师爱惜器材的观念,增设奖惩制度,加强器材的安全保管措施等。

3、总结

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千万学子对于体育的态度,也影响着体育教学前景的发展,其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更对个人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体育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努力为建设新的体育教育体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作者:庄均单位:淮阴工学院

第二篇 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缺失

传统的教育思想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次要的被施与地位,学生也就缺乏了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了学习。在“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需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课程安排和教学环境方面的安排较多,却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及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而现在的教育思想观念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过于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使得学生的主题参与性存在缺失现象,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这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有一定差距的原因之一。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都是促进学生个体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1.2体育教学内容单调

长期以来,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要求,多是进行竞技项目的教学,而非适合学生以及学校体育的课程教学。

(2)在课程内容上过于单一,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动作示范,而对体育理论、终身体育观的教学方面有所缺失。

(3)在课程内容方面缺乏灵活性,各自为政,又缺乏统一性。上述问题的产生使得现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置与社会时展的需要日益分离,难以反映新的社会形势下,体育教育课程应该如何能够达到日益发展的学生需要。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必将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与“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行程没有达到预期,传统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仍然难以及时消除,仍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学校体育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

根据当今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模式,树立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思想,教师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的意识并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是现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2.1树立高校体育教育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思想指导行动,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也不例外。要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就是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变旧有的、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思想。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界并没有敝帚自珍,建立新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界的共识。但是,知易行难,要想树立新的观念,必将要打破旧的观念,改革的路途充满着艰难险阻。作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要有不畏艰险的精神,迎难而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育核心,以树立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思想为教育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体育教育新理念的深层次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2.2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

根据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优化和结构化,构建新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变化的需要,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提倡学生学习体育的参与性和主体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仅仅依靠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课就能增强体质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是学生将体育是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课外实践也要加强锻炼,方能够达到目标。

2.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以及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包括知识技能、增强体质、道德品质三个大的方面,但是就这么多年的实行情况来看,以此作为评价体系的标准和内容实在是太过虚无和笼统。进行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新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就要最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细化。笔者将其划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必须建立多维综合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通常都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常是以考试的形式展现出来,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首先就是要树立多维综合评价观,即是在教师进行教学效果测评时(即考试),不仅要从生物学角度(即学生是否完成动作学习,是否增强了身体素质等),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测评(即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了锻炼或者体育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利于学到生的社会人际交往等)。多为综合体育评价的实行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宗诚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第三篇 1研究背景

2006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自1985以来的第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青少年令人担忧的体质与健康连续下滑问题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6号文件启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广泛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推波助澜,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通知中也指出“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并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基于此,无论是基础体育教育改革所推行的新课程标准还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都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新课程标准描述了体育课内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实施要求,而阳光体育则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外强化体育教育的强制性指令。然而尽管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已达十年之多,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也近六年之久,但2011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仍表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进程中,基础体育教育改革效果甚微,这种尴尬境遇表明了目前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仍有较多的缺失,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研究仍是学校体育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实事求是地探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放矢进一步促进基础体育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之决策、管理、实施和研究的基石。

2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的几点缺失

2.1认识缺失

人们对基础体育教育的认识缺失,一方面是源于传统文化观和社会利益影响下智力文化素质的无限放大,以及对素质教育内涵认识的片面性。认识是一种意识活动,人们对于基础体育教育的认识源于现实社会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价值。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教育咨询师SirKenRob-inson认为教育系统是依据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设计、构思和构建的,现代教育的变革受制于经济和文化两个因素。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使教育的目的以创造经济价值为出发点,而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体系中智力观念的传承。这就使我们很容易理解当代社会中体育教育的尴尬情景。具体表现在:我国现阶段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迅猛发展的科技智力实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现代化,降低了体力劳动的付出,提高了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之大世人皆知,于是智力文化就成为影响社会利益、地位的第一要素。在此智力观念下的教育必然是“重智力轻体力”,进而也导致了人们试图用智力文化教育替代素质教育,甚至片面的认为智力水平高就是素质高,混淆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加之目前在以考分为人才择优录选的应试式教育机制下,高考成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这种功利性教育目标使身体教育自然沦为智力教育的装饰,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基础体育教育的改革仍不能触动人们既有的思想惯性,实施改革就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认识的缺失割裂了人才生命周期中育才和成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弱化了基础体育教育的功能。人的身心生长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阶段性的过程,且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需要是引发行为的本能内驱力,是否进行身体锻炼往往受人们需要的支配。从生理学角度看,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的身体素质都遵循“用进废退”的自然规律,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先逐步提高后逐渐退化。而体育教育就是通过“动用”身体来促进器官系统机能的进化改善,诱导并强化其运动生物学效应的良好积累,增加健康储蓄,防止或减慢身体能力的衰老退化,从而提高人体对内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和适应。由于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发展处于一个自然增长期,且学习生活比较单纯,社会利益矛盾小,加上家庭的护佑,各种应激刺激少,其体质健康呈提高发展趋势,致使这种现象成为正确认识体育教育价值的最大障碍,在此误导下慢慢形成了“身体需要”的丧失和身体机能与技能教育的弱化。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身高、体重增加,身体机能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在育才期显示出身体健康能够支持智力学习发展,但成才期的身体本能需要容易被忽视,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积蓄。实际上也如此,从中学到大学文化课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进入社会后,激烈的竞争压力增强了人的心理应激,并导致生理机能的波动甚至病变,使成才期身体健康相对于应激源的增加而退化,患病机率显著增加,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受威胁。

2.2制度缺失

体育管理体制、法规体系以及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而形成的各种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与条例等等制度,是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对于基础体育教育的开展具有规范和指导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滞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当今时代基础体育教育各要素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制度已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面临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制度的缺失和失范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首先,保障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的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约束性不强。例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虽是国家立法,但还存在着原则性规定太多、具体化规定较少、弹性较大等缺陷,所以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学校的基础体育教育的可操作性不强,容易造成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漏洞或不能落实;而由地方制定的体育法规虽便于操作,却因立法层次较低、法律威信低,造成依法开展课内外体育教育的观念淡薄,即使违法后也无惩戒规定,缺少约束而影响其实施的恒常性。加之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和救济手段,这些法律实施保障机制的缺失造成了“有法难依”的现象。其次,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体现了我国体育课程管理体制由国家集权化管理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演化的过程,而社会的转型使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尚处于过渡期阶段,缺乏前瞻性,致使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协调现象。例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某些条款跟不上形势发展,与教育部现行文件内容不一致,某些评估细则的条款与当前新课改不适应;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实施新《课标》也存在自主与规范、创新与落实的各种矛盾;新课改后对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技能的高要求以及其角色地位的下降矛盾;教师的短期培训和新课改教师资格认定与可持续发展矛盾等等。最后,以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习俗规范、意识形态等为主的非正式体育制度明显失范。当前我国以社会需求为取向的体育价值观念薄弱,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落后,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内部结构矛盾显著,以争取国家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体育观念、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体育观念、以实现教育目的为核心价值的体育观和以改善民生促进国民健康为核心价值的体育观念的发展还不均衡。以上说明,制度的缺失与不足,将造成改革实践工作的无所适从与盲目性、盲动性,没有制度的驱动和约束保障,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和完成。

2.3安全保障缺失

安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实施效果的根本体现。以学生身体活动为教育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而使锻炼过程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意外伤害也时有发生。大量研究发现,安全事故已成为危害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罪魁祸首,同时也严重扼杀了其体育兴趣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因安全事故引起的不良后果与影响,也让中小学学校领导对体育课内外活动的组织开展满怀忧虑。一些学校为预防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常常以减少器械高危项目开展等消极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学生在课间只能“走”不能“跑”,并冠以“绅士淑女教育”掩盖其对学生自由活动的限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家庭过多呵护使独生子女化趋势下中小学生的体质整体下滑;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教学安全保障的缺失,学校体育缺乏应对安全事故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预防方针、政策和法规。于是基础体育教育教学就进入了因噎废食的窘状。靠不活动、害怕和躲避得来的暂时安全,就成为儿童青少年后期成长不安全事故的祸根,容易使学校体育教育陷入越想维持安全越难以维持安全的境地。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生长发育还不成熟,生理控制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而身体机能又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体育教师围绕大多数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发生安全事故常常是不经意的,仅仅靠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内外的安全教育和体育安全技术预防讲授也是防不胜防。因此,体育安全管理预防应对方案和风险分散与转移才是学校体育安全预防体系的主要内容。例如澳大利亚在运动损伤研究和推广体育安全活动方面是国际领先国家之一,通过创造一种自上而下网络支持为自下而上研究对策方法提供依据;日本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体育保险,这些都很值得借鉴。故而根据我国基础体育教育现状,针对中小学生体质特点和体育课特点,研究和构建中小学学校体育安全预防体系是保障基础体育教育改革成效的迫切任务。

2.4反思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客观反思得失错漏,及时地调整当前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保护和进一步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改革进程中最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然而盲目的“拿”扰乱了人们对改革本源的思考,新体育课程观摩示范成了做秀表演,体育教师不会上课了,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也进退维谷。本次基础体育教育改革推行的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理论支柱,是西方“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学习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期望早日与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接轨而拿来实施的。然而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毕竟与已步入后现代文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况且我国更是一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软硬件条件配备比较薄弱,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教师无法在中国客观国情上对西方教育理念达到完全接受、领悟、应用和创新。此外,我国学者毛振明也指出:“国内的课程改革,目前还主要满足于课程规划阶段的改革,严重忽视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条件下,简单的“拿来主义”必然容易脱离实际,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这样的改革收效甚微也在意料之中。因此,虽然国外先进理论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它有特定的适用情境,是否适应我国基本国情,需要用科学的思维观和方法论仔细甄别和筛选,反思其移植的可行性。基于现实条件反思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以有效评价改革实施的实际效果,仍是基础体育教育改革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3结束语

面对21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从体育课内外强化中小学生体质的教育研究从来都是基础教育者、体育科学研究者的研究焦点,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任何脱离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实际而架构的“理想改革”,除了引起学术争鸣外,对解决体育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在大力推进阳光体运动的进程中,使社会各层认识和了解体育教育的价值与效果,从新衡量体育教育的地位,进而明确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积极思考和应对基础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是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根本举措。

作者:邱娟单位: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