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教育大学生心智发展促进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从游戏兴趣到游戏规则的领悟
作为长跑运动,或球类运动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空间的维度是掌握学生们活动的范围,超出不行,达不到也不行,这就是“场地”的限制力。任何一项活动,“场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越雷池一步。空间维度展示出的形体美、曲线美、撞击美、抛物美、拼搏美等,将我们的视域拓展到全美的境界,使它升华出人类的另一种伟大的文明———体育高尚。体育运动是人与人的较量、互动与关怀。没有较量,就体现不出体育的魅力和对美的呼唤;没有互动,就不存在体育的价值取向及人格塑造;没有关怀,体育精神和体育情操就无从谈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竞争及友谊,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人文中的文化内核。体育器械是完成某项运动的机械助手,也是完善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它的存在应是每个体育运动者的最爱,所以要像保护眼睛一样来保护体育器材。目前,体育场地、器械建设更为人性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它是一个国家实力、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每所高校硬件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节律使某项操作轻松化”,这种生理存在的因素,不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认知的放大,将失去人类自己美化自己的优势。
二、从增强体力到意志品质的锤炼
目前部分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中只锻炼一下身体就行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让有些学生丧失了体育教育的多层面、宽角度的受益。对此,我们必须让学生们知道,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呢?这就涉及在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中突出一个“力”字,即意志力的培养和锻造。意志力指内在的积蓄力,包括毅力、耐力、专注力、学习力和联想力等;外在的彰显力,包括模仿力、驾驭力、表现力等。体育锻炼是十分辛苦的,没有毅力很难达到预定目标;缺乏耐力的人,更难奢望取得好的成绩;同时,那种锲而不舍的专注力和善于向他人请教的学习力,以及在比较中产生的联想力,都是在体育这一大系统中必须时时把握和处处体现的。这些内在的积蓄力一旦形成,对人一生的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品质和认知力量。在这些“力”的驱使下,再经过体育运动有机的表现出来,那就是外在的彰显力。因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模仿式运动,同一种运动形式谁能驾驭它,谁的效果就会更好。其实真正的驾驭力又同表现力分不开。体育运动的最终结果是表现出某种“力”的美,也有形体美和达到目的的因果美。不仅运动者自身要享受其心灵超脱,以及获得胜利后的满足感,还要给观众带来更大的审美愉悦和认知情趣。意志坚强的人对成长怀有一种神秘的渴望,可被视为了不起的资产和富佑。但意志力的强弱都必须进行锤炼,否则其负面影响也是很不小的。如意志力过强的人容易愤怒与自负。正如斯科特•派克在自己的《心灵与对话》一书说的那样:“意志软弱就像后院养一头小驴,它不可能带给你什么损害,充其量只是嚼坏你的郁金香,可是它也帮不了什么大忙。相对的,意志坚强就像在你的后院养12匹克莱岱尔(Clydesdale)名驹,它们体格俊美,强健有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训练、管束、控制,它们颇有可能踏平你的房子;然而,如果对他们做良好的训练,你简直可以靠它们移山倒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意志力的发展或超越是一种受主客观控制的自觉行为,不能任其自由下去。恩格斯说:“自由不是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说到底,意志力的追求与培养,必须体现出真、善、美的有机结合。
三、从外部刺激到心灵净化的礼赞
有些学生以条件差为名,不愿上体育课,这是因为目前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平静、富足的社会大背景下,学习后的剩余精力的最好释放方式,就是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刺激来平衡内心的紧张与压力。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们对一些时尚的、冒险的、富有挑战性的运动颇感兴趣,如男生喜欢拳击、摔跤、足球、登山、跳水等;女生则喜欢滑冰(包括轮滑)、游泳、健美操等。其主要原因是外在的刺激性大,也让人们的生活领地增加一些保险系数较小的认知尝试。这或许就是一生中最精彩的一瞬,当然要不遗余力地追求它,成功与失败都认为是一种另类“完美”的展现。这些想法也符合当代人的心理夙愿。我们知道刺激和冲突与一个人的态度变化有关。“态度或多或少是由积极肯定和消极否定成分的总和决定的。”这在我们的体育运动中完全可以印证。当你以积极态度崇尚某项体育运动时,就要在此项运动中找到可激活心灵震荡的刺激点;反之,你对某项运动持有消极态度时,如登山运动危险性大,开始不愿参与,可当你意识到危险也是一种乐趣或价值时,其态度就会改变,愿意同冒险人一道来分享冒险刺激。严格地说,刺激是由于采取一种特殊的立场,它强调个人必须增加或减少的东西。如果让学生们单纯地接受某项运动的刺激,来迎合他们心灵的愉悦,不如在坚守外部刺激的同时,保持心灵的净化。我们所主张的不是不提倡,也不是拒绝让学生去尝试、锻炼某些刺激性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快感和审美意象,而是在刺激性运动中心理要更加平静、纯洁,其目的性是清楚的,也是十分牢靠;而不是盲目追求刺激而去做冒险行动。人这一“生物体的行为基本是要适应生存,以满足自身内部的欲望”。但生物体内的均衡状态,受外部环境的刺激,使体内出现了不均衡状态,于是就想回归到原始的均衡状态。这种欲望在动因降低或消除时,面临同样刺激的生物体,又引起他的反应行为,使自己身体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做到运动技能掌握与运动难度相结合,让运动的目的性与运动后的结果一致起来。只有使刺激与反应结合起来,方能产生出良好的运动欲望,方能产生与运动行为同步的运动时的心灵净化美、心灵认知度的和谐一致性。
四、从一般技能到心智启迪的飞跃
有些学生只强调在体育运动中掌握一些体育的一般技能,忽略在智力上进行开发与飞跃。这又一次证明,传统心理积淀带给学生的是注重四肢活动、不注意头脑运用的思维建构。体育一般技能不能不掌握,但要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心智的开发与利用。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仅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能在智力拓展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一个毅力强、耐性好的人,就不怕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若他的灵敏度很高,反应很快,就会为将来创造与创新建起心智的坐标。委内瑞拉的路易斯•阿尔贝托•马查多称:“每个人生来就有一个具有无穷能力的活的计算机,但是,缺少一本指导操作的说明书。”这就是缺乏对人的智力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利用。在体育运动或体育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都要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即关于动作程序性知识的讲解;联接阶段,即学习完成动作技能的方式、方法;自动化阶段,即让自己的动作技巧变得愈来愈快,愈自动化。从而可以看出,都离不开心灵的创造、再创造。因为人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来认识事物的,而这种能力的运用和发挥的过程,就是创造。认识的表现形式也有三种,即形象创造、观念创造和形象与观念相统一的创造。就体育运动来说,哪项运动能离开直观的形象呢!正确的形象创造是获得对动作系统的正确认识的开始和基础,不经过严格地加以确定和测试,整个动作系统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强调动作系统形象创造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主体(完成动作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形式,进行深刻的抽象,才能达到对此运动及动作本质的把握,这就是观念创造。其实,真正创造是形象创造与观念创造的有机结合,即让每个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智力的再次开发与利用,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体育运动是较规范的行为模式。行为是由一系列心理的信息加工过程所引发;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对各种行为进行编程与整合,最后使动作行为符合认知心理的召唤,使其更加完善、美好、富有新的内涵及审美价值。从这一观点出发,大学生们在体育运动及体育课堂上,必须要勤思考、多动脑,充分发挥思维的主导作用,使自己的心智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上述观点的陈述与分析,着重点是对大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启发和诱导,但也必须让每位体育教师首先加以认同与理解,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先把传统的心理积淀去掉,才能让学生们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不良心理习惯,促进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这样才有利于我们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前进与发展。
作者:曲科宇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