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急需具有老年人保健和康复专业知识的人才,这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再加上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健身理念的形成和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竞争的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其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一面。因此,通过修订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倡导课程综合化等措施来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
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按照常理揣度,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很好就业。但是,本文在调查走访之后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平均就业率,超过60%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这种反差表明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做出一定的调整。
2、体育教育专业设置面窄,缺乏新兴专业。
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专业设置权利由国家把控,学校缺乏自主权,只能在宏观管理的范围内规规矩矩地开设相关科目,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灵活地调整,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需求,这也造成学生在高校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缺乏特色。
中国是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更是有特色的人才。而人才的特色是由其知识结构所决定,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色人才是特色课程的结果,特色课程是特色人才的培养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选修课不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缺乏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不突出,灵活性差。
二,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
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纵观国际各大知名高校,其专业的设置无不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紧跟时代潮流,能够顺利就业。但是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大多还停留在为中小学、高校培养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前后,这一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但是在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这一目标越来越不符合社会现实。所以,根据社会需求,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设定为:培养具有体育教育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思想和现代体育理念,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的社会人才。
2、推进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综合化设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兼顾基础性和全面性,在注重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学科的交叉力度,倡导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我国原有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以就业为目标,强调专业和工作的无缝对接。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的学科知识,而不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将做人和做事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在重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设计综合化、全面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选修课的比例。
在大学阶段,获得知识已经不再是学习的首要目的。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进行主动的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幼儿,就可以选修幼儿体育;有的学生关心残疾人,就可以选修残疾人康复训练教育;有的学生对健身感兴趣,就可以选修美体塑形科目等等。
作者:程飞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