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女性体育教育观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运用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高校教师体育教育中的行为和意识表现,发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男女生体育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均有明显差异。教育目标可分为个体健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三个层次,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课程项目和课堂评价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方法包括教师反馈和讲与练的比例等差异。研究从政策制定、学校教育、学术研究三方面,对于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女性;体育;教育观
纵观近代史,女性体育教育影响深远,对人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女性体育教育一直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息息相关,而体育教师,其持有的女性体育教育观会影响其对女性进行体育教育时的态度、行为,进而影响到女性体育教育效果。随着时代大环境的演变,我国女性体育教育观不断发展变化,从近代的“强国强种”到“新女性”,再到“拟男化”,随着改革开放,不同体育教育观层出不迭,然而现代女性体育教育观研究却呈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白。本研究以全国7个省市普通高校的16位一线体育教师为访谈对象,通过访谈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出体育教师持有的女性体育教育观,希望能够为制定女性体育教育相关政策和一线教师开展女性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1文献综述
1.1概念界定
有学者提出,体育教育观是人们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体现在围绕体育教学性质、方向、目标以及如何实施体育教学的认识上。进而可以知道,女性体育教育观是指对女性体育教育的看法、观点,是指导教师在进行女性体育教育时选择具体教学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
1.2体育教育观的相关研究
针对体育教育观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类。理论研究主要将不同体育教育观进行对比,何祖新(2013)对现代中西方体育教育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阐述和对比;王波(2016)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进行了纵向的演变研究;还有对某一体育教育观进行深入探究,例如黄立刚(2018)对人本主义现代体育教育观进行探究。杨永峰(2010)对结合时代背景我国具有典型特征的“技能论”“体质论”“终身体育”“素质体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等体育教育观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适应当下整体的人才需求和教育发展目标。对女性体育教育观进行系统地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其中多以研究体育教育当中某一要素为主。杨向明(2012)认为应当依据男女生的生理性差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各个环节进行课程调整。汪全、王健(2016)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性别遮蔽、性别隔离等问题,认为应当通过建立和实施性别平等的学校体育政策,保障学校体育场域的性别平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体育教师的女性体育教育观,希望为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思路,为高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补充女性体育教育观研究上的空白,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性别平等。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一线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观为研究对象,依据定性抽样原则,选取北京、上海、四川、宁夏、福建、重庆、湖北等7个省市的普通高校16位一线体育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2.3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与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实现资料的收集。访谈提纲最初以研究问题为主线拟定,后结合专家意见及试访谈效果进行调整,最终成型。
2.4研究问题
本研究希望通过探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来建构女性体育教育观,进而发现教师在女性体育教育观的性别差异:首先,女性体育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高校教师应当为女生提供什么样的体育教育;其次,是否依据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为女生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最后,在实际教学中,对男生和女生的教学方法上是否存在异同。
3结果及分析
3.1教育目标
3.1.1保持健康
访谈对象都认为女性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应与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即增强学生的体质,其本质是通过肌肉群的运动,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从而增强运动技能。所有教师在接受访谈时都曾提及其对于体育对女性个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这一认识,为了使女生保持生理健康,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而进行体育教育,在这一点上,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教育目标较为一致。
3.1.2成为合格的家庭责任承担者
多数访谈对象都提到为了使女性在家庭中更好地承担妻子、母亲等家庭角色所带来的责任,接受体育教育十分必要,家庭需要健康的女性。
3.1.3成为合格的社会劳动力
部分访谈对象认为当下女性普遍参加社会劳动的形势下,为了让女性成为合格的社会劳动力,女性应当接受体育锻炼,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在没有被提醒时,有部分访谈对象并未提及体育对于女性作为社会劳动力的价值,经访谈者提问后,访谈对象在这一部分有所补充,但坦诚原本未考虑到这一点。
3.1.4成为乐观幸福的人
除了以上种种,少数访谈对象提及,希望女生通过接受体育教育,保持锻炼习惯,从运动中获得快乐,习得人生道理,缓解压力,增强自己的耐受能力。受访者还提及,希望通过进行体育锻炼,青年人处在当下浮躁环境中拒绝投机取巧,更加踏实,更加容易获得幸福感。
3.2课程设计
3.2.1课程设置
在男生女生是否应当分班上课这一点上,访谈对象观点差异较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男女生身心发展差别较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应当分班上课;部分访谈对象提到男女生合班上课时,可以用两性的长处来鼓励对方,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部分访谈对象认为应当视课程特点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3.2.2课程项目
部分访谈对象发现男女生在选择体育课程时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化,而也有访谈对象称并未发现有性别分化。存在性别分化的情况主要为男生多选择篮球、足球、棒球等展现社会评价中男性气质的项目,而女生则首选健美操、街舞、瑜伽等可以展现社会评价中女性气质的项目。认为不存在性别分化的情况的教师则是认为受竞技体育影响,男女生都有可能选择每一门课,所谓的性别分化可能与学校本来的性别比例有关系。
3.2.3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包括考核评价和课堂评价。在考核评价中,所有教师均认为自己对于男女生进行了差异化的课程评价标准区分,例如根据男女生的生理性差异制定不同的身体素质考核标准和课程专项考核标准。而访谈对象对于男女生课堂评价方面有较大差异。有些访谈对象认为男生在课堂中普遍比较活跃,而女生则“显得懒多了”,“夏天怕晒,冬天怕冷”,因此课堂评价的分数上理应男生比女生高。而有些教师则认为这是男生和女生的“天性”,不应将男生和女生进行对比。
3.3教学方法
绝大多数访谈对象都表示基于男生女生身心发展、课堂表现等方面差异,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男生较多的班级,通常教师更倾向于少讲少示范多让男生自己练习,而女生则更愿意多看几遍示范再开始练习,因此女生较多的班级上,教师通常多讲多带领练习。
4启示与建议
4.1启示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从生理方面来看,男女生的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女生在柔韧、灵敏、协调性等素质上有较大优势,而在速度、力量等素质上比之男生明显不足。基于生理性的不同,访谈对象的女性体育教育观并未有不同,以下所要讨论的均为由男女生社会性不同导致的引出的体育教育观差异。从访谈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在传统社会分工中,男女生承担的社会角色及相应的社会责任有较大差别,从教育的缘起,即教育目标,就开启了体育教育观的不同。认为应当将女性教育成为和男性一样的合格社会劳动力的教师仅占小部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育使女性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责任人。这背后是否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仍未可知,但这将引出其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目前体育教育中存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将发展出怎样的女性体育教育观仍未可知。而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使体育教育成为让所有参与者重塑身体知觉,树立自尊自信的信念,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成为乐观幸福的人的教育。这要求从上到下的教育体制转变和观念转变,也需要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推动。
4.2建议
(1)从政策来看,为了创造教育公平的环境,应当承认和正视性别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差异,不能忽略女性自身特征和社会赋予的种种身份而进行无性别差异的教育。(2)从学校来看,学校应当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社会性别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了解女性正在承受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什么。使教育者转变对女生的体育教育方式,给予受教育者正确的性别角色引导,使受教育者在体育中淡化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女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强化女生主体意识。(3)从研究者来看,在教育研究领域应当加入社会性别和性别平等的理论视角及研究范式,从研究的角度摆脱传统语境对女生的建构,帮助女性从积极的视角而非“他者”的视角看待体育。由于研究者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仅对女性体育教育观中部分要素进行研究和讨论,资料收集和分析时亦有不详尽之处,将在课题研究中逐渐补足深入。
参考文献
[1]杨永峰.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教育观及其转变[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0.
[2]何祖新.体育社会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王波,张怡.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6):65-72.
作者:周惠娟 马良 刘壮 潘朝阳 单位:中华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