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解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解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解析

一、重信息轻实践

internet是目前功能齐全、应用最广泛的超媒体。它以特有的方式为教育带来全新优势:

1.涵盖传统与现代教育媒体的优点,可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信息,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易于理解,又便于巩固。

2.信息包容量大。Internet提供的教育资源远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大教育景观将会出现。

3.自由度大。网络面向一切人,打破了使用者文化、专业、年龄、国度的界限,终身教育可真正、彻底地实现。

总之,Internet为学生创造了名副其实的信息王国,向学生展示了方便、快捷、优效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重大转折,即主要是在屏幕上搜寻、整理与分析信息。网络的优势隐含着人们深深的忧虑,过分地重视Internet信息的传递与获得,会渐渐演变为学生的思维范式和普遍心态。Internet的普及使得学校活生生的教育环境相对变小,学生将由丰富多采的学习方式蜕变为单调的理性探求,紧张的信息加工将冲击沸腾的感性实践。尽管信息技术有逼真的模拟,可使学生如临其境,还有激发想象力的作用。但仿真毕竟不是“全真”,模拟情境终究不能创造真实的感受。天长日久,学习方式的固定会使学生被动适应并依赖于Internet,一味地模拟导致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退化。更可怕的是,以上方式一旦“动力定型”,会渐渐厌烦实践操作、远离社会生活。正如有专家指出,Internet所创造的简缩方式,“会使学生失去一些了解生活、接触社会、实践书本知识的机会”。[1]“面对以上情况,如不采取一定措施,“重信息轻实践”将成为21世纪中小学生的一大流行病。这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已经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种种迹象。当前流行的儿童玩具就是典型写照。

我们发现,目前在市场上占优势的大多为运用声、光、电、集成电路的高科技玩具,完全以成人技术代替儿童的操作、摆弄。在儿童智慧发展的关键期,玩具一旦缺少了儿童的主动参与,就失去了启迪智慧的价值,也不能称其为“儿童的天使”。教育环境由幼儿的电脑玩具发展到中小学生的仿真模拟,往往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所适从。在Internet的冲击下,当教育教学手段即将跨入现代化之日,传统媒体条件下的教育弊端将会重演,如理论与实践分离、书本知识(屏幕信息)和社会生活脱节。我们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尽早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习惯,形成较强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杜绝“重信息轻实践”的局面,是21世纪教育面临的首要课题。鉴于此,我们建议,构建从游戏教育(幼儿园)到活动教育(中小学)再到工读交替(大学)的一整套教育方法。目前最需要从中小学打开缺口,尽快设计、实施及规范活动课程,大力推广活动教学法,造就一大批具有驾驭市场的高级决策型、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和最终能拿出成果的实用型三位一体的人才。

二、重吸收轻创造

落后的教学手段往往与传统的“苦学”相对应。“头悬梁,锥刺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正是其生动写照。在网络条件下,课堂教学将有多媒体参与,家庭作业多为电子文件,学生学习以在个人计算机旁探讨信息为主,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告诉教师,教师再决定哪些问题应当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这就是人们所憧憬的“网络教学”。学习不再是少、慢、差、费的折磨,而是多、快、好、省的享受。有了Internet,传统的书籍概念可能成为昔日黄花,而逐渐被电子出版物所取代;学生主要阅读的可能不再是印刷出版物,而是磁盘、图文传真、有线电视乃至任何数字传输技术。电子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文、图、声、像四位一体,阅读和感受体验镶嵌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复杂的数字运算曾耗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在电子计算机终端一按电键,屏幕上便会呈现出正确的结果。毋庸置疑,网络教学把繁重的阅读、运算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使苦学→会学→乐学的转变正在成为现实。学习永远离不开一定的时间、思考与勤奋。正因为网络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太方便、过于简单化了,自然给教育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智能电脑把文字“图像化”,有时整版报纸就是图片。这会诱发学生的惰性,滋生出不愿阅读文字的毛病,成为“只看图不识字”的人。数字计算机的快捷,省略了运算过程和推理步骤,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在网络条件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令人担忧的可能不是右半球形象思维的丧失,而是左半球抽象思维的倒退乃至创造力的泯灭。我们将以上情况概括为“重吸收较创造”,即只把眼睛盯在网上信息,而忘却了对信息的批判与补充。“重吸收轻创造”会直接导致世界性新文盲的产生。据对英国1650名21岁青年人的调查发现,“有20%的人是文盲,有半数以上的人不会阅读手写的信件,有55%的人不会做13岁的儿童应该会做的算术题。目前,英国这个有6千万人口的国家,800万人不会做加减乘除的算术,连阅读和书写也有困难。在年轻人中,不能写出正确拼音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对一些简单、很常见的单词也拼不正确。还有一个很糟糕的现象,许多年轻人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无独有偶,1981年美国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指出,40%的青年阅读能力很低,20%的青年才可写出有内容的文章,只有1/3的青年能解需要只有几个步骤的数学题,全国有2700万半文盲。如果以上水平的年轻人步入网络时代,更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在Internet生成的数字化、图像化世界中,如对以上问题听之任之,青少年由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降低而导致的其他后果将会给教育带来灾难。试想,连最简单的读、写、算技能都掌握不好,何谈尖端科学的精通,发现、发明、创造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更可怕的是,面对妙趣横生的网络,年轻人也不愿意掌握读、写、算技能,更不愿进行创造性思维。

这就限制了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因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一方面Internet日趋繁荣,一方面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愈来愈低,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尖锐矛盾。学生不断获取即时信息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停留于吸收,与此相伴而生的只能是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创造的源泉终究枯竭。日本就有过“重吸收轻创造”的沉痛教训。它花5年的时间把世界上已经有的、其他国家花很大气力所创造的东西,统统买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仅用15-20年时间就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固然带来日本经济的辉煌,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江崎把科学技术形象地比喻为一条长河,基础研究是河流之源。他特别指出,日本的技术是出类拔萃的,证明这条河的下游治水工程是成功的,可是无源之水总要干枯。正因为过多地依靠吸收信息,日本的基础科学研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导致独创性人才的缺乏。鉴于此,日本学者强烈呼吁,如再不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不培养独创性的科学家,日本将会衰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1世纪的中国网络教育不能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努力营造创造教育的氛围,构建网络环境中的“创造教育”体系,从而力图避免“重吸收轻创造”的局面。

三、重智商轻情商

借助Internet,网络资讯大大丰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就为学生的个别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接受各种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学生的智商将有很大的改进。但自由度较大的个别化学习又弱化了教育监控、管理的功能,淡化了集体教育的氛围,不利于情商的进一步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重智商轻情商”。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急剧减少。如果说现在的学生生活的环境是三点一线,未来的学生可能独处于某一单调的空间。当天真烂漫的孩子从家庭到学校,终日在孤独中度过,始终处于情感贫乏的世界,那就必然导致一些学生出现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等不健康心理。其主要表现有三:1.学生主要在计算机终端学习,不能直接面对教师,师生缺少感情交流,教师的模范行为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力量很难直接感染学生。2.利用电子邮件等现代化手段检查学生的作业,当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毕竟没有面批与板演的反馈效果好。3.学生终日与Internet相伴,天天迷恋于网络。“人机关系”很好,人际关系变冷,使其社会交往领域日趋狭窄,很不利于发展健康的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总之,Internet赋予学生宽广的知识面,但往往导致学生心理的畸型发展。

Internet在情商方面的问题远不止以上分析。值得提出的是,“长知识、长身体、长智慧、形成世界观”的中小学生,在利用网络自学时,面对Internet上黄的、黑的、绿的、红的各种思潮,会感到眼花缭乱,难以抗拒不良思潮的诱惑,并随时可能受到网上传播的消极信息的侵蚀。现在已经发现,网络不仅向儿童提供色情图像,而且有吸毒、暴力、种族歧视、法西斯、欺骗等大量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内容。由于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还未完善,很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从而使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化为泡影。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1998年6月,来自芬兰、英国、意大利和挪威等国的专家,在芬兰召开了Internet与儿童问题国际研讨会。人们一致认为,应对儿童加以特殊监护。如教导儿童不要随意将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以及上网号码告诉不相识的人,不要轻易约见网上结交的朋友,不要轻信网上提供的具有诱惑力的信息等。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对策还需要教育针对严峻的现实问题做出积极的应答。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故教育既要开发智力,更要陶冶情感。因此,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不是书,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也应成为网络教育遵循的基本准则。当学生在Internet轻松地获得信息时,可随意地把别人的成果组合成论文,如果没有高尚、典范、优雅、正义等情商,信息加工能力再高明也会带给人们深深的遗憾。在网络时代,教育的重心不应当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双基,而是铸造学生新时代所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以及高尚的品格。要避免“重智商轻情商”现象,网络条件下的教育应做如下考虑:

(一)教育要由对智力因素(智商)的关注转向对非智力因素(情商)的重视,不断提高学生的价值澄清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增强其自身免疫力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建议尽快开设媒介素质教育课,旨在使中小学生学会挑剔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传播内容,辨别正与误、真与假,学会主动选择媒介信息并对其内容进行反思与批判。美国的课程目标已明确指出,在重视培养学生“战略性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对信息、理念的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与人顺利交流又能独立做出决定,能承担社会成员的责任等基本素质要求。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对未来教育的预测是相通的,即教育应建立在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后三个支柱都与情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应从中悟出些道理。

(二)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逼真优势,设计社交环境,烘托情感氛围,改造传统的“社交教学法”和外国的“暗示教学法”,大力推广“情境教育”、“愉快教育”等,并使其发扬光大,唤起学生的真善美。当代青少年学生最需要补课的不是知识、技能、信息、计算机能力,而是日益贫乏的昂扬向上的精神、自强自立的意识、善于合作的品质、忍受挫折的意志等。

(三)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鉴于Internet对教育的巨大影响,教师的职能将由幕前转向幕后,对教师的要求也由传统的素养升华为现代的信息素质,具备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善于将网上的新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能力,能够熟练开发数据库;教师要有崇高的信息道德,为学生选择最健康的精神食粮。伴随着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所有的教育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具有网络意识,它包括资源意识、技术意识、国际意识、服务意识、方法论意识等。[4]

四、重智力轻体力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这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愈来愈大,更需要强身健体。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长时间静坐在电脑前,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易使身体素质下降。体能的降低必然影响创造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Internet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但过分膨胀的信息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如一美国少年“网虫”,在网上漫游得茶饭不思,父母只好给他配备轮椅,以便开饭时强行将其从电脑旁“推”开。此为“信息上瘾”,它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被现代医学称为“信息污染综合症”的新病正悄然向人们袭来。人脑在1/10秒的时间内能接受1000个信息单元。有些人不善于分析处理信息,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大脑受复杂的信息干扰而不能吸收,人就会头昏脑胀、心悸忧惚、胸闷气短、精神抑郁或烦燥不安等,严重者会导致紧张性休克。这与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了防止“信息污染综合症”,信息使用者在提高识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上,生活应有张有驰,保证适度的饮食营养和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其中,学校体育锻炼是关键。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占统治地位,从小学到中学皆视音体美为“小三门”,尤其把体育课看作可有可无。大学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体育的忽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据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对中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60%以上患有各种疾病,平均死亡年龄58.5岁,其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约短十年。[5]中高级知识分子是使用Internet的主要群体,面对如此现实,避免学生“信息上瘾”甚至感染“信息污染综合症”,消灭“重智力轻体力”的萌芽,已成为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人们在学校里获取知识的时间变短,建议应提高体育课时的比例,增加课外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使体育成为网络条件下人人都喜欢的基础活动课程。在观念上,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并不是肌肉活动和掌握技能的代名词,它还与学生的智力、道德、艺术、文化、社交等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在目标上,不仅要加强学生就学期间的体育课教学,更要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健身锻炼,引导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在内容上,既要重视体育锻炼,又要重视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及其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体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满足学生精神、娱乐方面的追求和享受,使学生既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又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五、重现代轻传统

教育要想更好地迈向21世纪,为网络时代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批判地吸收传统遗产。现代与传统不是静止的时间概念,而是流动的范畴。今日的现代是明日的传统,走向现代化更需要客观地审视传统,越是现代化越不能“忘记过去”。1988年1月,三分之二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宣言的第一句话格外耐人寻味: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网络时代的到来更需要去学习当代极度困乏的古典人文主义。但在Internet的冲击下,学生被网络所征服,往往因迷恋于现代化的工具、手段与方式,进而滋生出对传统的一切东西皆不屑一顾的态度,严重者持反感心态。此为“重现代轻传统”。它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为:只热衷于教育过程的技术化、程序化,而忘却了对人的精神生活与人生历程的直接关怀;仅追求教育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却削减了师生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重现代轻传统”可能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普遍心态,“扬弃”有可能被“抛弃”取而代之。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写字教学占有很大的份量,是中小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对其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字。写字的过程是熟悉和综合的过程,也是对字型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没有写字的过程,想真正掌握汉字是相当艰难的。毛笔作为汉字的一种书写工具,拓宽了写字教学的功能。写毛笔字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写字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爱护文具的习惯和卫生习惯、对汉字的爱好与审美的观点、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等。总之,写字教学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远远超出了“练字”、“习字”的技能本身。

尤其是书法艺术,已经超越国界,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但有了Internet,伴随着从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汉字输入的方式越来越快捷,学生自然就习惯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打出所需要的字体。在计算机上打出的文字又可以随意地删减、增补或复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字意识会越来越淡化,写字技能会越来越退化。那么,学生的写字教学还要不要加以训练?如何加以训练。当学生的“重现代轻传统”的思想占据上风时,怎样在传统的写字训练与现代的汉字输入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Internet70%左右的信息为英文的情况下,解决以上问题显得非常迫切。我们的想法是,对于21世纪不同流派的识字教学实验,如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族识字等,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利用网上优势,将识字与写字教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不仅写字教学如此,其他如阅读教学、数学运算、科学实验等,都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默契。我们将与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共同迈向21世纪,但每个国家走向新世纪的起点是不同的,有的属信息强国,有的属信息弱国。虽然世界各国面临同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处于同一网络环境之下,但绝不意味着时间上的同步前进。每个国家都有各具特色的教育传统,只有在汲取各自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