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本科生在体育专业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本科导师制的价值
自扩招以来,逐渐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师生比例在逐渐缩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将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实施本科导师制,不仅仅是为了响应高校教改的号召,更是因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要求,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因此作为学分制下辅助制度的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是对学生体育专业技能方面,要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基础教育理论无法解决的体育教育问题,要根据体育课程特点解决教育问题,实施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本专业的学科特点。由于学生数量的关系,好多基础理论课都是合班上,这种集体授课形式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这就需要导师通过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对集体授课有足够的重视并产生兴趣。加之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的需要。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背景、动向看,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要从理论与实践回答改革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对“合格师资”又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向中学输送的毕业生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无疑,这些变化必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责任有义务培养这样的新型体育教师。
2调查与分析为了对榆林学院体育系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笔者特做此调查。本调查分两大部分,一为问卷调查,针对各年级学生i体育系共有在校生273名,全部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3份。收回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一年级69份,二年级66份,三年级68份,四年级67份)。二为访谈,对象为榆林学院体育系所有导师全部进行访谈,共30人,和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2O人。
2.1榆林学院体育系本科生导师队伍现状我院体育系目前有学生273人,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师3O名。30当中,本科学历者、职称为讲师者居多。指导教师的年龄较为年轻,即形成了其对新生事物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易于让学生接近等特征的同时,也造成了其指导经验相对缺乏的问题。
2.2学生对本专业困惑从表2看,学生对本专业困惑因年级不同也表现不同,因专业性较强,低年级大部分学生都想提高专业技能素质,一些外在能力表现的方面。高年级则表现为内在的需求。通过自我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和导师指导使学生扭转了只重技能技巧,而轻文化理论的思想。
2.3学生希~''''N-N的指导内容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对被指导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个人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需求要多一些;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指导重点则侧重于考研、就业等方面。造成这种对被指导内容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智差异、导师的指引和周围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决定。
2.4导师在指导频率与形式方面导师约见指导的频率多为每月2次,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导师指导的频率次数差别很大。每周1次也有,每学期2—3次也有,而且导师的指导活动的时间大都是不固定的。在指导形式方面,部分导师主要以集体活动,实践指导以及科研活动为主:部分导师则等待学生主动询问,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不直接见面,单独约见、小组讨论形式很少。究其原因指导次数多的老师主要表现在,与学生一起活动较多,比如球类活动等。还有一些是有科研任务或实践任务时要求学生参与等。而指导次数少的老师主要原因是课程较多或不负责任流于形式。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和间隔周期较长的见面,都使得学生在这一形式中的收益得到了限制。由于体育系老师的工作地点多是操场和训练馆,因此小组活动、聊天、讨论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指导形式。
2.5访谈结果通过与导师的访谈,他们认为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经过导师的认真负责的指导,认为自身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都很大,认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作用。虽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好处很多,但是实际实施的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很多。诸如自然条件的限制,基础教学设施的短缺,少数导师的不负责任,学校部分制度不明确,缺乏监管措施和激励措施等。通过与20位学生的访谈,反映出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认可的教育制度,它的作用在于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当中能得到熏陶。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才认识到自己的想法片面,不科学,使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在知识领域上有的同学认为仅体育方面的指导还不能满足。但是,导师制的实施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起的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否定的。
3结论与建议
3.1导师资源相对缺乏,应提高导师质量有的教师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不足,只能指导本专业,本领域的学习,而无法给学生更广泛的指导。也有个别导师缺乏责任心,认为只要学生不问也就不做指导,走走形式;所以,那些经验丰富、学历和职称都较高的教师成为学生的首选,作为地方院校和综合型院校是必须努力的方向。院系在聘任导师的过程中,在选择高学历、高职称的同时,给年轻的、有责任心的教师提供机会,还有除了本专业的老师外,其它公共课领域的优秀老师也可以作为导师,增加导师的资源,并拓展了领域。师生比例严重不足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在高年级选择各方面能力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导师助理,来分担导师的一些工作,弥补导师数量的不足。
3.2导师制度的健全是导师制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与二级院系之间的权责不明确,学工系统又缺乏与导师问的必要的沟通联系。加上导师指导范围宽泛和指导形式的多样性,工作规范不够清晰、缺乏合理的考核、评定及激励手段,都使得指导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不高,部分导师在实施过程易流于形式,只为完成任务。所以必须由学校或二级院系建立导师制管理机制,健全评价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尤其是激励机制,专项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导师制能够顺利进行。
3.3科学的的实践指导模式可以提高本科导师制的有效性我国很多高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适合本学校的导师制操作模式。但是有部分高校在实施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本院系、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其他院校及专业的模式,使得这些院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一周见几次面,谈几次话并不一定能改变多少学生的认识,和学生的接触当中发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等互动活动可以提高本科导师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