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生存教育理论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生存教育理论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生存教育理论探究

1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基本内涵

当前,所谓的大学生生存教育就是在面对当代新情况、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高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多样化的与维持生活、保障生存权利、提升生存质量等相关的实践和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规划、有步骤地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方法、生存态度和生存能力,促进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以便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能够适应未来自然界和社会生存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推促大学生个体自由独立健康全面地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自然、社会三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生存教育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人是社会的人,是历史的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大学生生存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就是强调从“模式化”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就是要以实现大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社会发展新需求,从大学生的根本愿望和诉求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技能,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权、学习权和发展权,让每位大学生都能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成果。

大学生生存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大学生生存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生存教育强调根据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提高大学生现实社会生存能力作为根本宗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应对各种困难和事件的处理能力,注重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促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发展,就是在生存教育过程中,要以学好生存知识为中心,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存手段,同时把全新的生存态度融人其中,即把生存教育看作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引导和利用,使得生存知识得到储备,生存技能获得提升,最终实现身心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在生存教育过程中,能把大学生引导到生命存在和人生价值领域中去探索和思考,生命存在意味着什么?人生价值蕴藏在何方?从而使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以追求人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和根本动力,不断地进行思索、探寻和检验,进而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选择和定位,在摸索中能够协调有序地处理好自身的存在与家人、朋友、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科学地分析自己的存在对后三者究竟具有何种意义?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就是在生存教育过程中,要求我们要促进生存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教育、社会、经济等相协调,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站得住、走得远,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保证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实施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2.1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类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基本保证,但自然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采、环境频遭破坏、国际战事不断、社会风气腐化、就业压力增大等威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面对种种可能突发的事件,对于即将步人社会大熔炉的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较好的生存态度,是经不起各种危机的考验,更不用提及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努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领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仍旧存在。于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特别要突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仍然存在,成为阻碍我国推进民主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生存意识出现缺失现象,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考和理解不够深入,使得进行生存教育迫在眉睫。在经济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依然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和灵魂。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部分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家庭和生活经济负担。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是最高价值,把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看作金钱利益关系,认为金钱不仅是万能的,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根本标准。从个人发展来看,拜金主义把人降至为金钱的玩偶和奴隶;从社会发展来看,它会导致整个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尔虞我诈、信仰缺失等丑恶现象的出现。部分大学生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并时刻追求着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长此以往就容易陷人精神颓废和缺乏进取心与战斗力的状态之中。拜金和享乐思想的滋生蔓延,抹杀了部分大学生创造生活、求得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大了他们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阻力,这也必将阻碍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Jl~,N完成。在文化领域,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无孔不入地侵入大学校园。纵观古今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譬如西方文化一直主张社会成员的个体自由,从而形成了权利本位观念和极端个人主义,并派生出了西方所谓的人权观念、民主观念等等。而恰恰此时,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这些腐朽文化极易腐化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改变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迷失自己,无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栋梁之才,此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存教育,利于他们磨练意志、提高认识、开发潜能,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2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知识运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含义来看,很明显可知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生存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否进行自我保护,能否战胜困难和磨练意志,使自己具有正常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日显重要。正如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总书记所提及的实践能力就是正确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是按照世界和社会原有的规律,临危不乱、循序渐进地学习求得生存和取得发展的能力。这说明了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广义的生存教育,即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生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体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反映人性的关怀,折射生命的珍贵,体验生活的美好,憧憬未来的灿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毅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学会生存,懂得生存,使得素质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素质教育的目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要具备多少才能,不是要求在考试中屡得高分,不是追求能为他人作出多大贡献,而在于要求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成员之一,心系祖国,回报社会,懂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生存的本质,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更是对探索生存之道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有力诠释,即反映了“人的素质提高最终要体现到人的发展、生存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可见,进行生存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持续深人的必然选择,也是更快更好地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3实施大学生生存教育的路径

3.1做好大学生军训工作,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

军训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对大学生活乃至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军训,使大学生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和相关应急疏散训练等,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可以塑造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之相信集体和组织的巨大力量,能够时刻关心集体,维护集体,不断克服个人主义,不断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我在家在,家亡我亡”的个人与集体共存亡的先进思想。同时军训也有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军队里铁的纪律使大学生学会了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时间,积极主动地把专业知识学好,这无疑为以后在竞赛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求生存与发展积蓄了能量和智慧。实践不断证明,军训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耐压抗压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3.2建立生存教育课程体系,使之融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可以将生存教育融人其中,把公民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与生存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努力制定出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高校必须努力将生存教育内容渗透到必修、选修、辅修等课程当中,各个科任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所教科目的特点,发挥自身良好的学术优势,根据自身丰富的社会阅历,勤于引导学生加强以生存教育为内容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在不断的实践和分析中强化危机意识,提升面对现实和克服困难的生存能力。特别是担任“两课”教学任务的老师更应该主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期在课堂上能够深人浅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对特殊关系,传播科学发展的思想,从意识和素质上强化生存教育。

3.3建设凸显生存教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者缺一不可,它们的全面协调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我们要实现生存教育人眼、入耳、人脑、人心,必须把上述三个方面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第一,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是一种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的存在元不反映某种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为了加强和提升生存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高校可以在校内建立“生存挑战训练营”、“紧急事件处理训练场”等场所,使之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提供重要阵地。第二,建设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也是它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日”等活动,将生存教育与安全知识问答、竞赛等形式相结合,将生存教育与文娱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排、自演等方式把生存教育内容编成舞蹈、快板等文娱活动,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也可以通过图片展览、电影展播、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把生存教育的元素科学合理地融人其中。第三,建设系统的校园制度文化。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开展的制度保证。建设系统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结合本校的原有校园制度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把生存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从事生存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机构组成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为高校实施生存教育提供有力的系统保障和制度支撑。

3.4高校、家庭与社区三者合作实现生存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高校、家庭与社区三者在当代大学生生存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高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生存教育理论和研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样家庭与社区也具有他们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他们拥有众多进行生存教育训练所需的物质资源和实践条件。如能让高校的理论成果与家庭、社区的实践条件相结合,一方面将使高校大学生生存教育拥有丰富的训练和实践基地,能使生存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以此提升了生存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实用性,也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家庭与社区也能在合作过程中得到高校在生存教育方面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最终实现合作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