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代中国身体教育主张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当代中国身体教育主张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代中国身体教育主张探析

1奋翮生

奋翮生(本名蔡锷)在《军国民篇》所论述的军国民教育,就军国民的历史、内涵、中国缺乏军国民的原因、当时列强的军备以及军国民建造的方法等五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大声疾呼“居今13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忘矣”l_2]来引起当时政府的注意。《军国民篇》介绍军国民主义的历史,指出,“军国民主义,昔滥觞于希腊之斯巴达,于近世诸大强国。欧西人士,即妇孺之脑质中,亦莫不深受此义。盖其国家以此为全国国民之普通教育,国民以奉斯主义为终身莫大之义务。”_3]在蔡锷看来,日本之所以能独获为亚洲独立的国家,得以睥睨于东洋,是由于其国人脑质中,含有一种特别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就是“大和魂”,即日本的尚武精神。《军国民篇》援以日本人的看法,认为军人的智慧,军人的精神,军人的本领,不应仅限于军人,全国的国民都应该拥有,其主张全民皆兵的想法,溢于言表。蔡锷列出了教育、学派、文学、风俗、体魄、武器、掷声(音乐)及国势等层面,检讨中国军国民不振的原因。其中,在教育方面,感叹欧美各国的教育是在陶铸青年的才力,使青年将来能具备有军国民的资格。而当时中国的教育,则是在摧残青年人的才力,使其能具备奴隶的资格。因此,“以腐坏不堪的奴隶,战彼勇悍不羁的国民,乌见其不败耶!乌见其不败耶!”u指出教育的重要性。在体魄方面,蔡锷就中国的体弱是这样描述的:“人称四万万,而身体不具之妇女居十之五,嗜鸦片者居十之一二,埋读窗下久事呻吟,龙种惫甚而若废人者居十之一,其他如跛者、聋者、盲者、哑者、疾病零丁者,以及老者、少者,合而计之,又居十分之一二,宗而核之,其所谓完全无缺之人,不过十之一二而已。此十分之一之中,复难保其人人孔武可恃,以此观之,欧美各强弃弹战而取拳斗,亦将悉为所格杀矣。”[5]因此,蔡锷提出用“体操”来改善中国的体弱,实施方法则是凡关系体育的项目(竞漕、击剑、竞走、击球、海泳、打靶、相扑、竞马、竞射以及竞轮等),奖励的措施应该要面面俱到。蔡锷从列强(德、法、俄、意、奥、日、美)的现役军人与全国人口比较表以及陆、海军费与人口比例表,推论当时列强,都是以扩张军备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但蔡锷认为“迄今以往,吾不欲中国之竞言军备,而欲其速培养中国国民能成为军人之资格,资格既备,即国家不置一卒,而外虏无越境之虞。偶有外衅,举国皆干城之选矣。”l_6]意在指实施军国民教育可以抵抗列强的军备。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而所谓国魂,是指: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其于国民之关系也,如战阵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针,如枪炮之照明,如星星之北斗,夜光不足喻其珍,干将不足喻其锐,日月不足喻其光明,海岳不足喻其伟大,聚数千年之训诂家而不足以释其字义,聚凌云雕龙之词人骚客,而不足以形容其原貌,聚千百之理化学士,而不足以剖化其原质。孟子之所谓浩然之气,老子之所谓道。可见,军国民教育的方法,是陶铸国魂当先的教育。事实上,蔡锷的《军国民篇》,内容多以原则性建议为主,对军国民教育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然而,蒋百里所翻译的《军国民之教育》一文,则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军国民教育的内容,而且对军国民教育普及的途径也作了具体的论述。

2蒋百里

本名方震,别号百里。1882年(光绪八年9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并且都有著作,具有书香门第的传统。父亲早逝,幼年生活相当贫困。17岁中秀才(戊戌政变那一年),1900年赴日本留学,就读日本士官学校时与蔡锷同窗,经由蔡锷的介绍,认识了梁启超。1905年(光绪31年)毕业返国后,曾任盛京(沈阳)督练公所总参议。奉派赴德国实习军事,1910年(宣统二年)返国。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将军府将军、陆军大学校长,1938年11月4日病逝广西宜山县,享年57岁。。蒋百里在《军国民之教育》指出军国民教育,虽然是倡行于斯巴达,但是现今斯巴达教育已盛行于世界。“军务者国民之负债也,国防者国民之义务也,今日之战争,国民全体之战争,而非一人一姓之战争,其胜也国民享其利,其败也国民受其祸,是故苟不行全国皆兵主义于吾国,则终不得谈天下事o9~[10]他指出军国民教育是重在精神教育的培育,教育目标为爱国心、公德心、名誉心以及素质与忍耐力。而军国民教育为达成教育目标,应该从学校、社会与家庭三方面来进行。特别是学校方面的论述,提出了很多体育实践的思想雏形。蒋百里认为“学校者,国民之制造所也,国风之渊源也,而国民职业之预备校也。苟欲组织全体以军人乎,则当先自学校始;欲使将来国民有如何之起业心,如何之锻炼力,如何之军人气质精神,则当先知学校教育之方针。”[1ll所以,蒋百里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有:体操:“宜由简入繁,由易以入难,而尤当视生徒年龄之高下,智识之程度以为准。不取躁急而取渐进,一举一动,必使熟达及确实而后止。小学校以小队教练为终,中学校以中队运动为终。”体操外之活动游戏:“如行军、野外演习、射击、击剑、旅行、竞舟、登山等活动游戏为少年所乐为也,宜因其势而利导之,因地而制宜,必以振起尚武之精神为目的。”此外,还包括军事上智识之普及。总而言之,蒋百里指出,“一学校即一军队,一国家即一军队,苟使全国国民皆知军事之乐,则不怕敌之乘风破涛而来。”_12]至于变学校为军队的办法,蒋氏则强调:第一、小学校以小队教练为极度,期五年,其教授为学校正教员及下士。第二、中学校、师范学校以中队教练为极度,其教授以休职将校及下士任之。第三、高等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以演习至大队为止,且教兵制战术战略之一部,及国防上各要务。学校教育采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以及高等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三级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变学校为军队的目的。蒋百里所翻译的《军国民之教育》,除了丰富军国民教育的内容,而且对于普及军国民教育的途径作了具体论述外,蒋氏在文章中与蔡锷一样,对陶铸“国魂”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并且也认为中国的病根是在无国魂。1903年,与蔡锷有师承关系的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论尚武》一文,呼应《军国民篇》的主要观点。

3梁启超

梁启超在《论尚武》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像东西各国重视国魂教育,是因为:中国轻武之习,自古然矣,鄙谚有之日,“好铁不打针,好人不当兵”其所谓军人者,直不啻是恶少无赖之代名词,其号称武士者,直视为不足齿之伧父。夫东西诸国之待军人也,尊之、重之、敬之、礼之、馨香尸祝之。一入军籍,则父母以为荣,邻里以为荣,宗族交游以为光宠,皆视此为人生第一名誉之事,故举国人之精神莫不萃于此点。一切文学、诗歌、戏剧、小说、音乐,无不激扬蹈厉,务激发国民之勇气,以养为国魂。而中国凡所接触于耳目者,无一不颓损人之雄心,锁磨人之豪气,恶风潮之所漂汤,无人不中此恶毒,如疫症之传染,如肺病之遗种,虽有雄姿英发之青年,日摩而月列之,不数年间,遂颓然如老翁。靡然如弱女l_1。所以梁启超特别强调用尚武精神,来挽救颓危的国势。因此,梁启超从传统教育的阙失,检讨中国民族不能尚武的理由,特别主张养成国民具有尚武的精神,是国家得以强盛的途径,而养成尚武的精神要素有心力、胆力和体力三方面。体力方面:“体魄与精神有密切之关系。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才有坚忍不屈之精神。是以古之伟人,其能负荷艰巨,开拓世界者,类皆负绝人之异质,耐非常之艰苦。欧洲诸国,靡不汲汲从事于体育,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蹴鞠、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诸戏,无不加意奖励,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之资格。望我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也。-043梁启超强力地批判中国的文弱,并且指出:近年国家讲求武事已数十年,购船练兵,置厂制械,整军经武,如今,人却称我为病夫,乃是因为仅注重“形式之武”,而非“精神之武”所致。在列强各国“汲汲从事于体育,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之资格。”而能雄视于世界的情势下,积极地主张“望我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Il5乃是希望全体国民都能具有尚武的精神,以达到教育救国的目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新民丛报》先后有蔡锷、蒋百里相继发表言论,梁启超撰文同声应和后;留日学生所办刊物,亦竞相提倡,以为呼应,如《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及《浙江潮》等刊物,都陆续发表有关军国民教育的相关文章,极力鼓吹;军国民教育思想在各界舆论的鼓吹下,成为清末的主流教育思潮。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发表新教育意见,其中则是以军国民教育首当其冲。

4蔡元培

蔡元培1912年任教育总长后,所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成为民国初年制订教育政策的理论根据。在文章中蔡元培首先指出军国民教育主张乃是应时势的需要,认为今后的教育宗旨应具备五项:(一)军国民教育;(二)实利主义教育;(三)公民道德教育;(四)美感教育;(五)世界观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是达成政治目的的工具,是隶属政治的一环;而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则能不受政治现实的拘束,完成教育的思想,开启国家教育的新纪元。蔡元培的军国民教育论述,有关身体教育的阐述有:以西洋之教育证之,希腊人之教育为体操与美术,即军国民主义与美育也。以教育界之分言三育者衡之,军国民主义为体育。游戏,美育也;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普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三者。蔡元堵的军国民教育主张乃是应时势的需要,与光绪末年受日本影响的军国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其提倡的军国民教育,是以道德为根本,其用意在于戟止私门,防止对外侵略,而确保国家独立与和平;并认为实施军国民教育须以道德为其基础,否则将误人歧途,引发兵戎之灾口。这种以道德教育为基础,自卫卫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体系里提倡体育,使人人都有当兵的资格,纯粹自卫,而不主张侵略,是蔡元培军国民教育思想的特殊[1。

5军国民思想浪潮下的身体教育实践

蔡锷、蒋百里及梁启超的军国民教育论述影响着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之《学务纲要》中,“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的规定以及1906年《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所确立的“尚武”教育目标;而蔡元培的论述,则因其任教总长而获得落实。这股军国民教育思想,落实在制度化的教育体制中,试图将学校设定成为尚武爱国的教化场所,改造学生身体成为政治化的身体,使得教育的发展能力和国家力量的培训连在一起。1904年(光绪三十年)《奏定中学堂章程》中规定:“凡教体操者,务使规律肃静、体势整齐、意气充实、运动灵活。”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的教育宗旨,于“尚武”项中亦云:“体操一科,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而尤时时助以守秩序、养威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出入教室,肃若军容”。而19o7年(光绪三十三年)《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德规定:“在使身体各部发育均齐,四肢动作机敏,成知守规律、尚协同之公义。”同年《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在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动作机敏,举止严肃,使知尚协同、守规矩之有益。”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规定:“在使儿童身体各部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同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规定:“在使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师范学校规程》中还规定:“在使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19]

1916年《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规定:“在使儿童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育、强健体质,活泼精神,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2总之,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对于体操的教授要旨,均是在使身体各部分均齐发育,动作机敏,举止严肃,以养成尚协同守规律的习惯,达到服从与纪律的训练,变学校为军队的目的。而儿童军加入学校服从与纪律的训练,则是在1915年,当时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童子军约有三四百人,在大会场内表演会操,因步伐整齐,精神饱满,受到现场观众的注目,再者,协助会场维持秩序、救护以及收入场券等工作,颇能显示特殊的精神与人格,以致引起在座的各省市教育专家的注意与赞许,认为童子军教育是训练儿童青年的良善方法,回籍以后,即仿效试办。_21]中国童子军应时代与环境的需要,遂因此而传遍于全国各地,加人改造学生身体的行动行列。当时体操课程中,兵式体操非但与普通体操并驾齐驱,且有凌驾之势,实施兵式体操的年龄由壬寅学制18岁,癸卯学制l2岁一路再将至壬子学制11岁。而且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以前我国并无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故师资来源混杂而且供不应求,各校体操教员多为武备人员(军人)担任_2。19o7年(光绪三十三年)学部审定高等小学教科书,其中游戏法系选择多活泼精神,以增长军国民教育兴味为目的,体操课内容包括游戏、普通、兵式、器械等各种操法,以统一各校体操课程;另1911年(宣统三年)陆军部请饬明订军国民教育折云:“京外普通各学堂课本应请学部按照军国民教育宗旨特为编订”,亦经奏准办理。民国成立后,重编教科书,小学教科书的编辑要点仍偏重军国民教育,规定应表彰中华固有的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爱国心,还应注意体育及军事智识,以发挥尚武精神。1916年由陆军部编纂完成兵式训练教科书,令各中学校购买以备教课用。另1917年批准《实验拟战游技》一书为师范学校、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体操用书,在锻炼上收活泼强健之效,在训练上得顺从勇敢诸美德,寓国家思想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得之于不知不觉之际。清末民初的体操内容偏重兵式体操,而清末文学校多以木枪实施兵式体操,民国以后始拨得少数废枪,在当时所谓“兵式体操”与军队的基本教练无异,其实今日全国中等以上学校所接受的军事训练教育,又何尝不是滥觞于此。

除此之外,学校运动会活动,从清末新式教育开始,由单一学校运动会扩展到校际、区域性的比赛,如在官立学堂中实施运动会者计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天津北洋大学堂主板的校际邀请赛,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天津各学校联合运动会,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山东的“烟台阖滩运动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两广学务处在广州举行的校际运动会。[]1904年(光绪三十年)江苏吴淞镇的蒙小学堂曾举办过幼童运动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京师大学堂也办理了首届运动会。运动会内容方面,初等学堂有团体体操、团体舞蹈、兵式体操及团体竞赛;中等学堂有团体体操、兵式体操、团体竞赛、田径比赛及球类比赛;高等学堂有团体竞赛和田径比赛;女学堂则有团体体操和团体舞蹈;表明兵式体操及普通体操是初等、中等学堂举办学校运动会的内容项目之一,而中等以上学堂才有机会接触西洋式的田径和球类运动,但尚不普遍。然而,清末时期,对学校运动会并不重视,直到1912年教育部通令各校宜组织运动社团随时训练,并于每年春秋两季酌开学校运动会,是政府首度以行政命令提倡运动会。

可见,学校运动会活动,在清末民初时期,因为教育宗旨及体操课程内容均受军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兵式体操就成为运动会不可或缺的项目。而此时期举办运动会的宗旨,认为是可以诱导国民养成尚武精神,增进国家军事上的观念并起其竞争之心,所以学校运动会应注重兵操及特殊种类(如拳术、刀棍类)的运动;而在联合运动会时,各校注意国技及兵式教练,并主张各校应严守步兵操典的一致性,因为学生练习兵操,可作为军人的预备,有助于军队人数的不足,群起而捍卫国家,运动会成为实行军国民教育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