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课标教师教学转变模式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标教师教学转变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课标教师教学转变模式

一、新课标改革面

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全面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调整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是其中的两个关键。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等,这些都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必将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就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新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了如下探索:

二、旧课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1、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的书本知识,忽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讲地位,有主讲权,课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余地,常常是依赖教师进行学习活动,不难看出,这一种教学基本结构,体现的是以知识接受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懂不懂”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学生“会不会”及“能不能”,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教师直接给予学生问题、思路、结论,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模仿他人的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样一来,一个富有极大潜力的生动活泼的学生,一个有许多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学生没有自我探索的真思维,不是自己发现问题并经过思考得出结论,这样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课后完成作业,然后参加考试,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主要由教师授课,学生只是在课室里安静地听讲,然后完成练习,最后参加考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妨碍了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学习的革命》一书提出的教学方式也许对我们是有所启示的。作者主张,改革目前的教学方式,首先,“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以及交流是一种轻松气氛的关键部分”;其次是活动:“很明确地学生或者受训者被鼓励的就是去做,促使大脑的所有三个层面开始起作用:思维的大脑,感受的大脑和运动的大脑”;然后,把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当作教学资源来使用,“以后,我们会看到世界会被我们当作教室来使用”。他们特别推崇:“把整个社会作为一种资源来运用”和“让学生在超级营地学习”这种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的方法。由此可见,创设学校活动和社会的大舞台,让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参与,自我实践是多么重要。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步骤。

4、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这样便抹杀了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三、新理念下转变教学方式的途径与方法

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新观念的确立必将受到旧观念的阻挠,因为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些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要从本质上加以转变,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应适应这个变革,在变革中使自己运用新的教学理论去实施新的课程教学。

1、教师要从思想上理解并接受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只有顺应教育理念的变化,才能够找到职业生存的基础。新课程中能够看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口、变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变强调学课本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体验、发展。c、变强调接受学习为倡导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走进新课程后,新的教育理念和原有的教育观念相互交错,彼此干扰,此起彼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混乱。因此,摆在新课程中的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新的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逐步地同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新课程的准备。

2、寓教学于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来体验这类的“过程”和“经历”。例如:在上“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课时,可引入这样的一个情境,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五角大楼被炸去一个角,有人说它是四角大楼,也有人说它是成了六角大楼,也有人说它还是五角大楼,你们认为呢?此时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紧接着教师提出:“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你只要看一看课本××页就会知道他们的说法是对是错了”。又如: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l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教师告诉大家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2H一1粒米,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这时学生对学习乘方的兴趣已经很浓厚了。

3、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就是学习,参与就是锻炼能力,参与就是获得经验,参与就是酝酿创造的契机,如果不参与,什么也不能获得,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师:刚才我们认识三角,学会了画角,下面我们来进行比赛。现在老师画一个角,大家推荐一个同学上来画一个角,比一比谁画的角大?生1:我认为李明画的角比老师画的角要大,因为李明画的角长。生2:我认为李明画的角大,因为这个角的边要长。师:你们都认为李明画的角大吗?(很多学生举手赞同)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老师画的角大?(少数几个学生举手赞同,但都说不清理由)师:刚才很多同学认为李明画的角大,而且一个同学认为,大的原因就是这个角的边长。那老师能不能把刚才画的角的边再加长一些呢?(学生私下里一阵轻声讨论,几个学生举起了手)生1:老师,您刚才说是比赛,您不能反悔,不能再把边画长一些。(一些学生点头赞同)生2: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射线的另一头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所以老师可以把角的边再延长一些。生3:我同意(生2)这个观点。师:其他同学呢?(学生豁然开朗,点头同意,老师把角的边延长)生3:我认为现在老师画的角要大。李明:角的边是射线,所以我把角的边也延长。(延长后,黑板上两个角的边的另一头都已经碰到黑板的边了)师:既然这两个角的边都能不断延长,那么,这两个角到底哪个大呢?(学生讨论)生5:我想这两个角是不能比较大小的吧?生6:我不同意。我认为老师画的角要大,因为这个角分得开。李明画的角两边靠得拢,所以要小。(生6边说边用手势表示)生7:我赞同(生6),这两个角一个大一个小,老师画的角比李明画的角大。生8:我认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因为角的边是可以无限延长的。生9:我认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老师画的角叉开得大,所以这个角要大。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那么谁来画一个比老师画的角更大的角⋯⋯师:谁能把刚才研究中的发现来归纳一下,要想让角大一点,该怎么办?最后:教师作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结论。

4、设计开放性例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探索得来的知识最难忘、最深刻,比教师直接给出的更有效,学生能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实验、猜测、验证”的能力。例1已知:四边形ABCD中,LABC=/__ADC=90。,是AC中点,E平分/__BED交BD于F,1)猜想:EF与BD具有怎样的关系;2)试证明你的猜想.对于学生来说,初见此题会觉得比较棘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给学生创造一种探究的情境。有的学生会认为EF垂直BD,有的会认为EF平分BD,有的可能会猜到EF不但垂直BD而且平分BD,也有的学生什么也未看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分析已知,根据自己猜得的结论去试着证明自己的猜想。此刻学生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分析理解,用旧知探新知的探索过程,教师给了这样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去思考,去琢磨,让思维充分活跃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可作一些精彩的画龙点睛的点拨,让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展开。引导学生将此图形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分解后,结合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中线性质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就很快解出此题。通过此题可更好地锻炼学生对于这种不确定答案类型题的解答,锻炼正确分析问题,拆分图形的能力。从猜想问题,证明问题这个探究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新知识,从而更高效更进一步的完成教学目标。

5、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若截去一个角,那么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学生通过自己用毛芋、萝卜、蕃薯等做成的正方体截去一个角,可是截的方法不一样,答案就有很多种,有的说7个,有的说8个,有的说9个,有的说10个,通过同学们自己实践,得到了4种答案(7个或8个或9个或10个)。

6、关注“弱势群体”,使各类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学习速度是不同的,尤其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必然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又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或多或少地会走一些弯路。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基础较差,理解较吃力。这时,教师的态度非常重要。教师若以亲切和蔼的话语,鼓励赞许的目光,就能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从而给学生以无穷的参与热情,激活整个探究过程,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探求意愿。如有一教师在讲解“角的特殊关系”一课时,注意面向全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和反应,并及时鼓励,收到良好的效果。师:在建筑设计时,经常用三角板画蓝图,请大家观察一下,三角板中的两个锐角有啥关系。学生踊跃举手。师:我偏叫不举手的同学回答。(生笑)一位不举手的男生:45。+45。=90。,30。+60。=900.师:好极了.(原来你很聪明)据观察,这位学生由于回答问题受表扬后,在后来的听课中一有提问,就抢着回答,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

7、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电教媒体将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新大纲明确指出: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教学。可见,新教材内容增加而课时并未增多,这也考虑了现代教学手段的效益。多媒体作为数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其作用是明显的,利用多媒体演示几何图形动态特征,既直观明了,又能反映变化过程,对深刻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十分有益。例如:“抛物线的方程及其应用”一课,根据e=1的条件,得到书本上的定义:平面内到定点与到一条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其中的定点A叫做焦点,定直线叫做准线。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里的定点位置有没有限制?如果定直线过定点呢?此时用《几何画板》软件来印证猜想:取定点A,取定直线.,上任意点并作t,的垂线,连AB,取线段AB之中点D并作AB的中垂线交原垂线于点P,取点B、P绘制轨迹,即为抛物线(如图),拖动A点在平面上运动,当A点和点重合时,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可以发现此时的轨迹应为过定点A且垂直于定直线的垂线。这种在软件平台中的数学虚拟实验为学生们提供了数学猜想的情境支撑,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同时,又训练了批判质疑的科学求真精神。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通过多种方式掌握和提高多媒体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多媒体真正成为优化教学方法的有力工具。面对新课程,教师要顺应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新经,使得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