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村需要均衡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普遍而言,中小学教育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性较大,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校长办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均衡,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专职音体美教师和英语、信息技术教师配置不全,兼任者较为普遍,缺少市、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等领军人才;办学行为不够规范,重智商,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学生,轻后进学生现象依然存在,如此等等。从这个层次上说,可以将同一区域内的学校分成相应的片区,由省级实验小学或集镇小学带头,进行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安排、教育科研统一组织、教育质量检测统一标准。积极稳妥地撤并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学生集中到相对靠近的省实验小学或集镇小学,并根据自愿为其提供就餐与住宿保障。发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专业优势,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如,组织他们巡回讲座,示范引领;选择有基础、有潜力、有上进心的青年教师与他们结成师徒对子,定期与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同备课、同上课、同研讨。也可以委派他们到薄弱学校挂职锻炼,引导薄弱学校寻求改薄途径与策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学校的共享功能,微机房、图书室、体育设施在双休日、节假日对外开放。
二、为教育均衡发展发挥学校文化优势
在教育资源均衡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靠的是在科学的办学理念支撑与指导下寻求有效抓手,这样才能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不妨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做些思考与实践。学校文化其实是一种“软实力”,它虽然不同于学校中的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但这种观念却能使各学校在硬件条件相差无几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学校文化是为师生所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传统文化、教风、追求目标、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其内核是管理哲学和学校精神,外延是学校风范。一是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实现愿景目标的扎实措施;二是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全体教职工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三是重视培育学校精神。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校歌等要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观念。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要结合立足文化底蕴,拓展并丰富,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精髓和灵魂。四是形成一套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构建学校文化的保障。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本着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原则。在当前,有必要对学校规章制度来一次重新审视,以框治校,依罚治校的条条目目应当舍弃,代之以全员认可且主动遵循的、闪耀人文光辉的“共同约定”。
三、为教育均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家长关心,社会监督。一是大力宣传教育的方针政策,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的策略,宣传学校办学成果,努力使学校办学得到家长及社会的认同。二是坚持开门办学,将课堂向家长和社会开放,学校组织开展活动可邀请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参加,努力让家长和社会协同学校,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提高学校信誉度和荣誉度。三是练好内功。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练好内功,而内功当中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据我的不完全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教师自觉矫正以下七种教学行为:淡化教学设计;淡化知识与技能;把活动片面理解为“动”;淡化教学基本功训练;轻视甚至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淡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改革进入瓶颈阶段,有必要对症下药,认真剖析,强行入轨。四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的考评机制,考评机制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是一种无形的规范和导向。教学质量的考评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采取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领导终评的方式进行,不能单凭学生考试分数将教师分成三、六、九等,既看工作态度、又要看备、上、改;既要看教师教学方式,又要看学生的幸福指数,一个让学生机械抄、重复练、加班加点的教师,即使教出的学生成绩再高,也不能算是好教师。
四、为教育均衡发展用好绩效工资制度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必须领会精神,把握要领,为教育均衡发展用好绩效工资制度。一是以德为先。要坚持把师德考核放在首位,重点考核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特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二是注重实绩。注重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三是激励先进。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应当充分体现其激励导向作用,要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坚持多劳多得,优德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四是简便易行。要坚持实事求是和民主公开。要以简便易操作和富有实效的基本原则,力戒繁琐。要发动每一个组织成员广泛参与,不断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考核结果的公信力。此外,学校绩效工资发放方案要结合考核发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完善,汲取最广大教师的新建议、新主张,如,工作量的界定、干部岗位津贴标准、病事假规定等,每一次完善甚至改动都要让教师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克服随意性和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