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思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思路

1环境教育概述

环境教育是使人们掌握现代环境的基础知识,获得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环境的基本技能,养成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环境以及处理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在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和培养环保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极富活力的新鲜内容,所以说环境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自然界,又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各个方面[1]。具体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科学知识,主要是认识环境和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二是法制知识,主要是解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环境意识问题,使人们增强环境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三是环境伦理学和道德规范,环境伦理学阐述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等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道德标准,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2]。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也已经为世界所公认。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在谈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时,呼吁各国开展环境教育。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也一再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开始探索环境教育事业[3]。

2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中小学环境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的需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从狠抓全民教育入手,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其次,中小学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教育既是培养公民环境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人类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的中介环节,我国现有2亿多中小学生,他们是世界和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只有他们从小树立了这种观念,且代代相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学到环境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义务感,将来就会自觉自愿地保护环境,从而不会重蹈人类过去走过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覆辙。第四,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也是由环保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所决定的。中小学环境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决当前严重环境问题的基础教育,在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对全社会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对全社会的环保工作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4]。

3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3.1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概况

我国的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就承担环境教育责任来说社会教育先于学校教育。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逐渐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内容,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强调小学和初中要通过相关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进行能源、环保和生态的渗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选修课。1992年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增加环保知识的教学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以及教学方法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环境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5]。

3.2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

3.2.1依靠传统学科课程的渗透

这是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普遍采用的办法。主要通过多学科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知识突出出来,分散渗透到不同的学科课程里,来向学生传授内容和体系都比较庞杂的环境学知识。环境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依靠科学、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来渗透;在中学阶段主要依靠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来渗透。独立设课式方法只是在21世纪环境教育专题教学大纲颁布后才在全国逐步开展。3.2.2环境教育的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对北京市7个学科,259名教师进行了环境教育的现状调查,其中,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采用的主要方式(复选题),选择一般性讲授和专题讲座方法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74.36%。近年来,中小学逐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式环境教育,如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和主题班会等,旨在寓环境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和挖掘这些活动的教育性作用。

3.2.3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绿色学校”的创建是以环境素养为核心,以绿色课程、绿色管理、绿色生活、绿色校园4个方面为创建领域。目前我国“绿色学校”命名分成县、地市、省级三级以及国家级并表彰。通过创建“绿色学校”不仅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公民,使更多的人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起点和标志[6]。

3.3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因此与其他中小学环境教育开展较成熟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第一,学校和社会对中小学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环境教育理念贯彻不到位。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明确规定本专题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但是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很多地区只是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环境教育的体制不够健全。当前,我国环境教育各部门衔接还不够顺畅,各层次分工也不够明确,环境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比如,自1998年起,国家教育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广泛开展和推动“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开展初期,仅仅在部分经济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得到蓬勃发展,其它省市由于当地政府不够重视、部门间缺乏合作而尚未推广开来,直到近两年情况才逐渐好转。

第三,环境教育形式较单一,环境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校中,环境教育是教师说教多,学生体验少,仅靠单纯的说教,课外的环境体验活动很少,很难达到环境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虽然各学校已经有一些春游、社会实践等环境体验活动,但是,学生只是觉得是出去玩,没有达到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四,对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不足。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需要大批受过正规环境教育培训的教师去承担环境教育的使命,而当前的普遍情况是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环境教育培训,环境教育意识相对滞后,环境保护知识也相对匮乏,这造成了中小学中的环境教育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五,教育内容不系统。当前我国中小学实际所采用的环境教育方法是渗透式教育法,即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穿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形式枯燥,并且往往是“渗”而不“透”,带给学生的信息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第六,中小学环境教育城乡差别较大。由于城乡差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教育工作更为落后,在很多农村地区连最基础的垃圾箱等环境保护设施都没有,造成农村污染情况严重,教师教育孩子不乱扔垃圾,但是农村连垃圾桶都没有,不扔又往哪里放,从而造成在农村地区中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几乎无从谈起[7]。

4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策略

4.1转变环境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和保护环境的实践能力;结合创建活动,将环境教育贯穿在学校的管理、教学等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激励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逐步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以“大篷车”和“活动课堂”的形式,不定期给农村学校送环保课,以多媒体公开课、讲座、图展、环保治污实验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环境教育薄弱的学校,充分发挥城镇环境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环境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环境教育的整体水平。

4.2实施生动活泼的渗透启发式的环境教学

学校的环境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校内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使环境教育成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关注周围的环境,自主、自发性地唤起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良好环保习惯[8]。学校可利用专栏、广播和黑板报等宣传形式,让学生自己撰稿,谈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组织学生举办各种活动,为改善周边的环境贡献力量。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点点滴滴的环保知识,使学生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让他们自觉地感受到为一个地球上所生活的人对环境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3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要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较高的环境意识,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会模仿教师的言行。所以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培训好教师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学校要多开展环保知识讲座,通过听课、做笔记、写心得体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认识和教学水平,并组织优秀教师外出进行专门培训,培养环境教师骨干。

4.4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激励机制

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学校的考核中,在高考、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考题;分解绿色学校管理目标,把一个学期的创建活动通过竟标等方式由各班承包负责。根据组织落实和完成情况,由环保部门出资奖励;每所绿色学校都要在校园设立节能获益积分表、环保节能标语牌、环境教育工作光荣榜、表扬先进(但不宜设置批评栏);建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者网络,经常开展互动活动,使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者之间形成一股强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召开各种形式的民主商讨会,推广应用成功的环境教育经验,多共同商量与沟通,支持鼓励,这样既能获得集体的智慧,又能使创建工作者有一种受尊重的参与感,能有效地调动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4.5加强环境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可以发挥检查、鉴定、诊断等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导向、激励与调控等改进功能。通过教育评价,引导与督促事物不断地向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评价是环境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促进环境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在现阶段,我国对环境教育的评价较缺乏。而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教师的环境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等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渗透的质量。因此,应加强对环境教育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评价。

4.6通过综合实践,开展环境专题研究性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与环境教育有着相通之处。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9]。开展环境教育,应善于拓展身边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既是课堂环境教育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又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热情很高,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的研究活动能够有的放矢,而不是空洞说教。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其过程是围绕解决环境问题而展开的,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来模仿决策的过程,提出最佳决策方案,这种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教科书所无法提供的。

5结语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意义重大,中小学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未来的全民环境教育,并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在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本身就是保护环境的巨大推动力量[7]。只有提高了中小学学生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法制观念及其综合素质,让他们把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转化为自觉行为,我们环境保护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环境保护专家,而是“行动起来”,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行为,让学生真正具有“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并自觉运用于行动之中,成为具有环境伦理信念,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也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