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人文精神价值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我国“人文”体育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自1996年才将体育学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在此之前体育从未提及“人文”这个词汇。1997年我国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自此体育中才正式将“人文”的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尽管体育人文观念已经在我国存在了十多年,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依旧比较匮乏,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机械的给学生灌输体育技能知识,而随着体育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拓展,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师要想教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中,学生将完全被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辛苦。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体育教育必将进入“人文”“人道”“人本”的新阶段。“人文”精神体现在体育教育中的目标就是要寻求人文精神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集聚智慧,获得心智的提升,使他们不仅要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维及跨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应该具有爱心、责任心、崇高的道德水准,与人和谐共处、共赢的健全的人格。
二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
我国高校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一般为“一言堂”方式进行教授,师生关系基本为“教师权威制”或“师道尊严制”,[3]教师存在着很强的本位主义思想,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4]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对体育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个人情感和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教师以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材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要求学生,忽视或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体育运动个性要求。[5]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动作的准确性及规范性要求过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情绪低落,对于教授内容疲于应付等现象。同时由于师生缺乏平等、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对话,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被严重压制,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下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尤其是器械运动)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高校体育教育如果要克服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弊端,消解因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必须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基础”的人文精神目标,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多重性、可塑性,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展个性、塑造个性。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展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文精神”科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的前提条件。俗话说:“打铁首先自身硬”,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起直接决定作用。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将“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确实施。热爱、尊重、信任、关心学生的教师,是“人文”体育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素质评判不应该仅仅考核教师的业务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更应该注重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是“人文体育教育”能否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2.教师自身转变观念,明确“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基础”的人文精神目标。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现阶段急需解决人文精神匮乏的问题,但是部分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干扰,仍不肯放弃自身“高高在上”的“主导”角色,无法立即转变观念。但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基础”的人文体育精神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自身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做学生的“平等的朋友”。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保证,[6]而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关系。“人文体育教育”将重点改变以往“教师权威制”下教师与学生的不对等教学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改善了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同学间互动,也营造了学生团体协作的氛围,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7]教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者自居,努力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大胆提出意见,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实事求是、相互尊重的体育人文精神。[8]
4.改变体育统一的标准,充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要充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技术基础、情绪状态等具体情况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及内容,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素质、技术较差的学生,一定要避免指责、讥笑、讽刺、挖苦,要尽量耐心引导、鼓励,避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减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逆反心理,让学生主动积极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充分体现人文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核心。
四结语
大学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进步的精神殿堂。“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人伦事功,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人文精神的本真命题。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育要把体育人文精神科学、客观地融入体育教育体系中。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所以“人文体育教育”将是未来高校体育的必然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