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教育与历史教学整合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服务于历史教学。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有效;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做好整合,是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笔者想就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结合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谈一些观点。
一、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能增强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艺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利用课件,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如讲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时,先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图片中感受到长征途中先烈们不畏艰难、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听完后设问: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然后,让学生朗诵诗词《七律•长征》,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对先烈克服困难、挑战人体极限的崇敬之情。这样,就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如讲“红军长征”内容时,对于长征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这样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3.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样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思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向学生提供了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了如下问题:“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吗”“现在中国的版图建基于秦朝吗”“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2.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3.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服务于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海英.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2012,(09).
[2]王茂香.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J].群文天地,2011,(06).
[3]李慧.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5)
作者:张传平 单位:山东省平邑赛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