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

1.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刘文博等的研究表明,76.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在对自己思想道德方面(包括态度、作风、修养)有着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影响。⑥费淑波等的调研发现54.7%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位居各选项的首位;在解决心理健康有效途径中选择导师关心指导的研究生占23.1%,位居各选项的第二位。⑦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中存在以下优势:导师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被关注,良好的师生关系弥补了学生远离家庭的孤单和无助,导师指导学生积极应对实际问题的效果更好,课题组能够带给学生家庭般的归属感。所以,实际生活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师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和激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减压策略,都能促进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2.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研究者对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做了总结,比如要分年级分类别指导研究生应对压力,设立心理宣传员实现朋辈辅导,关注引发负性情绪的生活事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以体现辅导员陪伴和教育的意义。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务必也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有研究指出,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必备的心理学知识等是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3.团体辅导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黄文倩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试加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团体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发现:团体辅导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多个指标(总均分、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以及感知压力水平显著降低,自我接纳水平显著提高,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4周后效果依然存在。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辅导能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其负性症状和知觉压力水平,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

4.朋辈互助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费淑波等研究发现,在解决心理问题有效途径中选择朋友同学支持的研究生占24.2%,位居各选项之首。可见,朋辈互助对于改善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实践表明,朋辈心理咨询对于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显著。当前有学者对朋辈咨询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和如何具体开展做了分析,但实践的研究检验还没有看到。

5.系统的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危机干预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研究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不断增多,各高校越发关注研究生的危机干预。张莎等通过对天津某高校的研究构建了包括预防、预警和干预体系的危机干预机制。该机制对预警对象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五类预警指标(身体症状、社会功能、情绪症状、认知方式、行为症状),明确了危机干预体系的组织机构和流程。干预流程包括发现、报送、监控、干预、转介和善后等步骤,发现人涵盖了同学、心理健康委员、老师与研究生关系紧密的重要角色。这一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6.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能明显改善研究生的健康水平

当前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发生机制从理论到实践被不断地阐述和证明。夏祥伟(2005)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归结为缓解焦虑、降低抑郁、缓冲应激反应、改善心境和情绪、提高自尊和认知功能。赵殿军(2004)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精神病性、抑郁、躯体化、焦虑和偏执等因子上能很好的帮助研究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④李晓武(2011)调查发现影响研究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研究生群体普遍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不良个人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研究生心理发展尚未真正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等。该研究认为积极的干预策略是引导研究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尝试开设体育选修课程,使研究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问题

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关心和重视起来,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展开大量实践性探索工作。但就如何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泛泛而谈较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较少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足,工作忽视

研究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一方面,这些高学历的社会群体往往被人们认为全面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求学期间学校、导师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业状况、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往往忽视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是危机状况,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应对。因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以及“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处理,轻对群体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②所以。当前对少数问题学生帮助和治疗工作方式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功能。

(二)认识误区,工作不力

当前的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多由德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德育工作者因为受到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中,加之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德育的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往往被认为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研究生克服障碍,并努力提高其思想境界。也有些德育工作者主张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

(三)方法体系缺乏创新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重视,并开始系统性探索,但在教育实施上尚未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没有形成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大多数高校中,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直接采用本科生的教育模式。③有调查显示,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再是本科生的交往障碍、心理不成熟为主,而更多地表现在由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感。这就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模式上要区别对待,构建符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四)科研有待于深入,研究方法及工具有局限性

当前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阐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一类是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来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有访谈法、调查法和个案法等。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少,深入程度低,有许多研究结果还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另由于研究范围、样本容量有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也大大降低。今后应多进行跨专业、地域的研究,尽量增加样本含量,以减少抽样误差。也有研究(俞国良,2008)指出,当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五种倾向: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雷同化。①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存在重诊治轻教育的倾向,心理咨询重障碍、轻发展等问题。因而有研究者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四个原则:教育、发展、预防、主体(楼成礼,2005)。

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关注和重视,但对比本科生的工作体系,还亟待加强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从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

(一)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生成长发展阶段的必要教育纳入正常的生活、学习中,辅之以心理辅导、职业指导、危机干预、文体活动等,建立一个从学生自助到老师关心、人人参与的健康成长体系。首先,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研究生的自主教育。通过入学教育、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选(必)修课,让研究生学会关爱自己,掌握自我调节和减压的基本技能,应对遇到的困难。其次,高校的心理健康机构要针对研究生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年级、有步骤、阶段性开展心理健康的监控,辅导与咨询,建立重点生档案库,关注问题学生,及时采取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德育有机融合。作为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从方法上给予补充,而且两者的结合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融合体现在师资队伍、实践和研究以及文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最后,建立学校、学院、班级、教研室四级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和救助体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干预。

(二)优化工作队伍,构建合理的工作队伍体系

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高校要构建充分而合理的工作队伍机制。从大规模的普通人群筛查、求助人群的个体化应对,以及师生关系改善等途径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重点建设3支队伍,共同建构系统的应对机制来切实有效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辅导员和日常行政管理教师队伍。高校要依托此队伍关注和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辅导员和研究生朝夕相处,既是德育工作的开展者,也是研究生生活中的知心人。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务必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高校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机会学习相关的心理辅导与实践知识,鼓励辅导员参加地方或者国家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资格认证考试,全面增强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助人能力。队伍2: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此队伍将针对普测筛查出的重点关注人群进行进一步访谈确认,建立在读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确实需要个别或团体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或干预的个体进行专业性的服务工作。同时,此队伍还将通过课程教育、团体咨询来开展深入的、针对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3:研究生导师。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本研究特别发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互动关系直接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导师的心理健康意识能促使其运用导师的力量来帮助研究生的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因为研究生大部分学习和科研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研究生的各种奖惩评定都需要导师审核。这种息息相关的师生关系使得导师更容易洞察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也就更利于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队伍4:研究生社团和研究生骨干队伍。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朋辈辅导的开展会大大延伸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预警能力。在研究生中开展朋辈辅导,首先依托现有的学生团体,比如心理协会、阳光志愿者等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互动性的文体活动等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增加研究生朋辈的接触机会,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①其次,在班级和教研室设立心理委员或者观察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的一线学生预警者。最后,界定朋辈辅导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促进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成长。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

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人文环境,消除不良文化污染造成的磨擦和干扰。当前丰富的校园活动仅仅吸引那些感兴趣的研究生,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宅”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研究生管理部门需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之中。一方面增加体育锻炼的设施和资源,给没有体育必修课的研究生更多身体锻炼的机会,增强体魄。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组织和导师教研室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研究生全员参与,改变他们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促进交流和沟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四)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模式,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

团委和研究生会在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展研究生素质拓展训练营,开展如天梯、求生、渡河、背摔等团队项目,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内容,以促进研究生之间互相信任与协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素质的拓展计划,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游戏和心理实践训练等手段,锻炼个体心理素质、培养耐挫能力。各院、系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设置,实施人文素质拓展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等。

(五)实施学生帮助计划,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学生帮助计划SAP(StudentAssistancePlan)可由学校多个部门联手,共同为研究生设置一套长期的心理支持系统。SAP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帮助研究生成功应对个人素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其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六)加强干预性研究,指导实践工作

已有研究者对研究生新生的普测工具和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深层次的干预研究甚少。要增强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和研究者必须形成合力,实践性的开展研究。一方面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建立新的研究模式、拓展研究工具;另一方面加强干预性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作者:陈增堂陈旭日单位: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同济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