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实践发现:学生有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特殊性,而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一旦这种心理状态得不到适当适时的调整,极容易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2012学年我们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见附录)对某校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将属于特殊生群体的学生抽取出来,进行分类统计,较广泛、客观地了解了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1.调查结果的描述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结合课题研究重点,调查组从家庭结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等相对客观的几方面进行观测。

2.调查结果的分析

根据填完量表后10个因子的因子分评定分数值,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2分~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3分~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分~4.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如果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表中数据显示:患先天性疾病的学生,10个因子存在严重症状的比率较高,其中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症状较为普遍;离异家庭学生,10个因子存在轻度症状比率较高;身体有残缺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偏执症状的较多;各类学生学习压力症状在各因子中较为突出,父母有残疾,家庭贫困和患先天性疾病的学生群体更为明显;来自单亲、离异家庭,体弱多病的学生轻度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抑郁、焦虑比率较高;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中等程度情绪不平衡比率相对较高。

3.调查结果的延伸

实践中,班主任、年级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个别交流、家访等途径深入了解了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各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譬如,学习压力可能会导致强迫症、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偏执则易于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同时,对照10个因子的描述,我们也发现,学业落后、行为散漫、个性孤僻、思想偏激的特殊生群体,相关因子基本上都处于中等程度甚至严重的症状,在心理上存在如下特征。

二、加强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为此,针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生活实际,我们从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分层分类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自我心理调适的辅助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等方面,对加强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调查中可知:不同类别的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应注重个别化教育,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2.开展分层分类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生往往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的特殊性而对他们“另眼相看”,但同时又会将自己的特殊性扩大化,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过于敏感。所以我们不宜面向特殊生群体进行团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在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基础上,以分层分类的主题性活动加强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无痕之中有效解决特殊生群体身心发展中的疑难杂症,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健康、快乐、和谐成长。(1)女生心理健康辅导:“让青春插上绿色的翅膀”。高中阶段,学科多、难度大,女生仅靠勤学苦练、多读多背,不一定能换来令自己满意的学习成绩;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因素干扰,使她们的身心成长与学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教育教学实际与女生发展需求,我们进行了年级层面的集中辅导。(2)男生成长辅导主题活动:“男儿当自强”。如今的男生行为散漫的多、易于沉溺网络游戏、学习不踏实细致、处事冲动讲义气等等,在校园生活中,男生几乎成了“弱势群体”。为此,针对男生成长中的困惑与出现的问题,我们开展“男儿当自强”男生成长辅导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男生学会心理调适,鼓励男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善于学习、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自省,促进男生更快更好地发展。(3)高三学生:压力管理心理辅导。利用上海师大资源,邀请心理教育研究生为高三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压力伴我行、减压有术、建立合理认知、坦然迎接高考、微笑面对生活等5个环节,引导高三学生客观认识压力,学会利用积极压力来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学会减轻过度压力和应对意外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4)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师情话意助成长”。邀请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主任、心理辅导教师等担任导师与特殊生结对,加强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构建积极平等、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与行为习惯,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寻求改进措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3.创设自我心理调适的辅助机制

根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存在轻度、中度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从表一的调查结果可知,各类特殊生中存在问题的基本上都处于轻度、中度。为此,我们整合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辅助机制,引导特殊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即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和调节。(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我调适。利用橱窗展示、校广播、校园网等宣传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性班会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进一步了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开设心理辅导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预防心理问题、心理疾病。(2)开展阶段自我评价,提升自我认识。在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实际,分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高一)、“人格是金”文明素养(高二)、“健康心理,幸福人生”心理现状(高三)等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意识。(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鼓励自我展示。“人无全才,人皆有才”,特殊生比一般学生更需要一个平台发挥他们的特长,缓解对特殊性的介怀。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社团课,形式多样的每月主题活动,为特殊生提供了许多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机会,益于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风采,增强自信,从而乐观面对困难与挑战。(4)设立专项特色评选,激发自我发展。特殊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认同与赏识。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荣誉称号外,结合各类活动,设立“贝多芬奖”(艺术)、“仲尼奖”(礼仪)、“雨果奖”(阅读)、“哥白尼奖”(科技)、“康德奖”(公益)等;每月开展“好学之星”评选,表彰“拾金不昧”,以肯定某方面特长,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性。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应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全员育人”思想的体现,也就是说全体教职工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地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特殊生的健康发展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多样的形式、愉悦的氛围、和谐的环境,以保持、恢复心理健康。(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确保全方位、全过程为特殊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帮助。每年安排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参加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设专家讲座、鼓励自主学习,使教职工明确职责,掌握规律,并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2)注重师德修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坚持民主、平等、尊重的原则,建立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特殊生的学习和生活,多沟通、少僵持,多理解、少批评,多赏识、少抱怨;参与学生活动,走进特殊生群体,乐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3)讲求人文关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为此,学校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开展教师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4)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工作热情。在绩效考核中设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鼓励教职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展“感动校园之教育人”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学生欣赏、喜爱的教职工。确立职称晋升、各类先进推选等班主任优先考虑的机制,肯定广大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尤其是在特殊生群体的教育与引导中所发挥的作用。

5.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

教育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只有有机结合、协调运转,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身体)、心理因素(情绪、思维等)、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因此,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1)提供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班主任家访、任课教师电访等形式与家长加强交流与沟通,提供指导意见,共同解决特殊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协助家庭营造温馨成长环境。建议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以对家庭的担当、对工作的尽责、对孩子的呵护,影响和感召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家长多开展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3)拓宽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特殊生身心健康发展。与上海泰来国兴TA15团队联合开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亲子活动。邀请国家级知名心理咨询师担任导师,定期来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群体性心理辅导,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每年组织特殊生参加“爱的教育”举办的“温暖冬至夜”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三、实践研究结果与反思

特殊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更直接维系着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实践表明,对特殊生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绽放青春正能量,成为具有“中华精神、世界眼光、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学校一直将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程,并通过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创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广大肯定,赢得了社会的较高赞誉。在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重点体现了以下4个特点:

1.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从内容到形式,关注特殊生群体的身心特点,紧紧围绕特殊生的健康成长需求,遵循平等、尊重原则,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着力破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共性心理问题。

2.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引导特殊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不论哪类特殊生群体,不论是哪个年级,都从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特色鲜明、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注重各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校内有学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室教师等,校外有家长、社会上热心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士、志愿者,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有助于特殊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4.拓宽渠道、创新形式。

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尽量避免一味地说教、单一的形式。学生熟识的教师的讲座,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与较强的说服力;校友的访谈,气氛活跃,易产生共鸣,乐于接受;知名专家带来的先进心理疏导技术,引人入胜,效果显著。在实践中,即便教师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创设轻松自然的氛围,但特殊生还是相当敏感,甚至不乐意、拒绝接受帮助与指导。面向某一类特殊生群体进行团体性心理辅导可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但是特殊生因此会认为学校、教师对他们有偏见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多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特殊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的不重视,未能得到恰当的心理治疗,仅仅通过心理辅导,只能略有缓解,效果不显著。特殊生往往乐意与自己熟悉、信任、喜欢的教师交流,所以班主任和部分任课教师承担了相当大的工作压力。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更有效地促进特殊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傅卫青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