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实践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课程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理解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出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等同的认识偏差。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取代。还有某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只能流于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压力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宣泄,以致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1.2课程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偏重知识性和理论性的传统的课程观念是落后的,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课程观念的落后还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模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知识而缺乏了实际体验和操作性,忽视了学生潜能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达到调节心态和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创设情景、设置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亲身体验,以达到调节心态的目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训练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理论,也让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具体实际问题服务。

1.3教学内容局限,关注不够全面

教学内容局限、不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地关注、有效地解决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现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理论覆盖面宽泛,针对性不强现今,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偏重理论教学,而教学理论也多以较为宽泛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学。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而宽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显得势单力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类型心理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1.3.2教学多疾病模式,预防性较弱有调查统计显示,自1995起,13年间14家出版社出版的20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或专著中,研究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当前高校中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大多以心理问题为内容,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把教学的关键点放在对少部分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诊治方面,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性咨询,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的进行。1.3.3人群指向较笼统,区别性不大有学者对5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有28%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38.96%是大一新生,35.71%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占有25.32%[2]。大学生自身状况、成长环境等各不相同,进入大学后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的差异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不同的学生都简单地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没有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别,因材施教、分类教育。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有可能因为疏忽造成严重的后果。

1.4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

目前,在高校感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多由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或行政管理人员兼职,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师资力量不容忽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类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分类体验教学模式旨在以“分类教学”、“体验教学”及“分类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发展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理论课堂上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以及课堂外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

2.1分出学生类别,分类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具有其特有的属性或特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分类、因材施教,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分类教学也不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类,分别加以教育。而是旨在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类别的教学观念,是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念。要将这一观念溶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或采用分类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扮演,分别去体验不同角色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或引导学生互换角色,模拟体验对方身份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既帮助学生切实地体验不同问题的处理方法,也能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能力。2.1.1不同的生理属性针对不同生理属性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来考虑:①健康状况不同。疾病或残疾学生以及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在校园生活适应、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常常出现一定的困难。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运用社会支持、心理调适等方法,从问题源头出发,本质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协助其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②性别不同。根据学生性别属性的不同,依据不同性别的生理特征区别对待。如对待男性同学,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其改善网络成瘾现象等。对于女性同学,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在面对性别偏见时做好心理调适等。2.1.2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包括:①生源地不同。对于农村大学生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帮助其提高应对挫折的耐挫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帮助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②家庭组成不同。相对于普通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及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值得关注。要多关爱、多引导,了解他们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培养他们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和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③贫富状况不同。对于家庭较优越的学生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勤奋、简朴、节约的生活习惯。对于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学生,要鼓励、帮助其理性、正确地看待贫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2.1.3不同的专业年级理工科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较文科生严谨,常常过分追求完美,而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更加细腻敏感,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所以应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不同专业,区别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大一新生常见适应不良问题,而毕业生多因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不适,因此不同年级也是分类教学的重要类别之一。[3]2.1.4不同的问题类别不同的学生个体都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网络成瘾问题、恋爱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等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不能笼统地对待。

2.2增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教学

2.2.1理论教学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增加参与性、趣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让学生在获取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中,要改变以往单向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主要的方式包括:①案例故事引出主题。在每个主题开始之前,播放有关案例的视频或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并留下思考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目标更加明确;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在介绍完主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组队,分角色模拟情景。如人际交往障碍,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该学生身边的人、心理辅导老师等),并互换角色,在角色中揣摩和体验,实现自我调适、自我成长。这也充分体现了分类体验的理念;③分组讨论,最后点评。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角色中的理解和领悟,对预先设置好的问题给予回答,甚至可以小组间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指出值得鼓励和不足之处,结合学生表现对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自己手中,改变了枯燥的理论课程里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增强了课程的参与性、趣味性。2.2.2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实操性、体验性实践教学是紧密围绕理论知识,以操作为方式,以应用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不仅能使理论知识更加坚实,还能温故而知新,对理论知识的领悟予以补充。在实践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在教室规规矩矩地听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教学,而实践教学都只是玩乐,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如加大实践课程的考核比重),让学生能认真对待实践课程,而不再抱有仅仅玩乐的态度;②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课程常常是教师把实验主题、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都设置好,再示范操作一遍,让学生做的仅仅是模仿和重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确定好实践主题后,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置实践内容、方式方法,自己去搜集资料,自己去实际操作等等,教师只是充当指导角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验失败、成功,培养实验思维,增强应变能力;③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体验,学会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环境、调控情绪、完善人格、有效学习、良好交往、挫折应对、自我心理调适等。增添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分类体验思想更好地应用,使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如开展“我来当老师”的活动,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在教师设置好的主题范围内,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准备讲课内容,进行教学实践。不仅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还能让教师和学生换位思考,分出教师和学生的类别进行体验。还可以开展舞台剧表演、辩论赛、心理咨询现场模拟等等其它类型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角色状态,去体验各种心理变化。2.2.3课外时间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实现主体性、实用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际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学生课外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不良的状态,提升心理应对技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主要的活动方式有: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定期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册,利用校园宣传栏张贴心理健康宣传画、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心理健康小知识,定期组织主题讲座(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主题辩论赛等,多渠道、多方面地做好宣传活动;②组织学生团体活动。可设定每年5月为心理健康宣传月,5月25日为心理健康宣传日,开展各种大型的宣传活动,如广场主题咨询、心理剧表演、素质拓展训练等。可鼓励学生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协会团体、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让学生成为课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者,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中去,以学生来带动、帮助学生;③设立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组织专业教师实行心理咨询值班制度,针对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难题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帮助。及时、有效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心理服务,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④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开设网上心理门诊、在线心理测试、心理论坛等,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讨论、寻求心理帮助,充分发挥了分类体验、助人自助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独特且复杂多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用分类体验的思想去引导实践活动,灵活、变通,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赖振刘新民单位:皖南医学院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心理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