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开展现状

1.教学管理中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但由于此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教授的学生均是大一新生,且上课教室都只能大教室几个班合班上,所以,比较难以统一,进行小班体验式真正的学习。目前只是少数几个学校为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把课程按主题分开,在不同阶段不同教师来授课,但这种基本上是选修课。另外,在教学选用上,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各校使用的都由教师自行选择,所以有可能出现,同一门课程,教师使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不同的情况,这样体现出个有的教师更多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本课程的最根本目的是心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还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流,一个是专业教师的缺乏,另外有的学校是教室不足,有的是教师还无法适应体验式教学,教学观念暂时不能转化,因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比填鸭式的教学更难。因此,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普遍情况是三、四个班合并在一起,采用大型公共课的形式进行集中教学。传统传输式教学将设计重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的真正内涵,无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前者所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通常都是被动角色,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更是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主动接受意思薄弱的问题,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度低,无论在教学中哪个环节,热身环节、体验环节和分享环节,本来学生是有很大参与的空间和机会的,但是习惯了被动听,学生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有时教师想试验性改变教学模式,学生一旦养成被动接受,在转型中就会发现学生很难真正对体验式教学感兴趣。例如,在在热身活动被动参与,体验环节敷衍了事,分享环节只有少数干部参与。大学生本是求知欲很强、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群体,出现这种情况既有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需从多角度着手提高学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验课的积极性。

4.客观情况导致重视度不高

大学课程较多,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公共课,所以在学生心理感觉重要性不如学好专业课对以后就业更有用。虽然有的大学生和教师均认可和向往体验式教学,但大学生除了必修课比较多外,还有其他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四六级考试过级,计算机考试过级,平时的社会实践和兼职等,他们不愿意也不重视在心理健康选修课中投入更多精力,无形中也就忽视人格培养隐形过程。因此,即使授课教师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点,想将之运用于教学中,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和环境,以及自身水平无法深入研究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则无法无法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

5.教师专业化水平受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总体来说,他们都未曾收到专业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教学过程中重心仍是传统的观点,完成教学任务是首要目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内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环节中碰到有内心冲突的学生,无法化解情绪。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尽快更新,部分教师还是传统的教育观点,忘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新情况新个性而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课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实践

1.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

要想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就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课前准备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课程情景设置的好坏,是体验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境设置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又到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并非易事。具体地说情境既要要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又要考虑场地和工具等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景

体验的情景要新颖,对学生有吸引力,并且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就必须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在为自己解决自己平时生活中难以解决的心理难题,在这种感知下,学生自然而然会很感兴趣,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教学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针对学生个体特征进行情景的有效创设,这个是个教学中的难题。一般教师在做情境设计时只能根据普遍情况设置,让大部分的同学配合做好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学生个体特点就忽视了,胆小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被动,所以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反应,适当解决突出的心理困惑,鼓励胆小的学生大胆参与到其中,然后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性,灵活操控情景的实施。

4.注意课程中及课后引导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把控,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在交流互动时要让学生注意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课后学生需要反思,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参与课程中的情景创设所蕴含的寓意。才能进一步思考那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透过现象去看问题的本质,达到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建构合理

体验式教学效果是非常好,但是能否发挥它的功效,有一个精英式的教学队伍是关键,如果执行不好,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无用,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要求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能、热爱学生的爱心、把握课堂的调适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体验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观察能力、感悟力。因而,需要对这几方面的素养进行强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我学习和提高,学校也要给老师更多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学习学习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的好的技术、方法和活动,弥补自身不足,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团队,通过精诚合作,实现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

6.注意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案例体验法、榜样示范体验法、辩论式体验法,这些体验式教学法各具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适当的灵活选择不同情境,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并不排斥和否定课堂教学常用的其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是强调各种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优势互补,使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选择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原则和方法会受到一定的课程时间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制约和影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通过体验式教学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目标,又在团体互动、相互合作中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并且能更加长久地把学习效果移植到现实生活之中,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李洁柳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建立在旧的教育模式上,没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性,所以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混淆不清

许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教育工作者只是注重教育的作用性,没有切实的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倾向之一。另一个错误倾向是认为思想品德不好的大学生就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那无疑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2.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在我国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只具备心理教育学的知识,而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求非常高,必须是硕博以上学位才有资格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学方面的岗位比较多,例如:心理教育导师、思想品德导师、医务导师、管理导师及兼职导师等。但这些岗位导师大部分都缺少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阻碍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快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对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诊治、轻预防

我国心理教育事业是在旧模式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还是没有摆脱之前的旧思想,缺乏内涵及对心理教育的全面理解,认为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才需要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诊治,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缩小,导致心理教育事业停滞不前,没有起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创新心理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自我调适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新生入学就采取措施让新生们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校报、计算机网络、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等相关必修、选修课程,通过结合课堂表现,更加全面的解决大学生日常遇到的心理问题,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做好调查工作,重点关注特殊群体

所有的新生报到后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测试,再结合在心理课堂上的表现,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健康水平,以便于日后的心理疏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站、心理健康讲座先缓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更加精准快速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在班级里,督导员及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有家族心理疾病、沟通困难、家庭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变化,并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了解真实情况,有助于学生从心理问题阴影中走出来。

3.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是提升教育水平的关键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新型心理教育模式持保守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学。心理教师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要努力拓展心理教育的思维角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心理健康道路上发展。通过这样的改变,才能营造出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除此之外,心理教师本身要锻炼自己的良好品质,在学生面前树立标杆形象,积极向上地心理素养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体现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理念,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巨大的潜力,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才是关键所在。

4.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生活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在校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普遍的高校学生都会存在多形式化的心理问题,建立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应当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部门,由心理教育成就高的带领心理教师,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危机干预制度,包括:支持学生自荐制度、治疗心理问题制度、维持心理状态阻控制度、心理危机产生监护制度等,在各项制度实施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提供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阻止危机事件的扩大,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影响。

作者:朱倩倩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第三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二)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二)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四)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五、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首先,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陶冶情操。其次,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积极为学生创造文明、祥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再次,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以身作则,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他们在平等、和睦、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是一所学校,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熔炉。社会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六、结语

总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践运用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机构会逐渐完善,软、硬件设备更加齐全,专业师资队伍越来越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卢琰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