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自此,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被提高到了更高的位置。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有所帮助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在校园之内、以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是,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定位于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显得比较忽视甚至漠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为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在无声无息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心理,促进其更好、更快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为例,教材总共有12册即12本书。其中,识字课16篇、选读课74篇、略读课85篇、古诗40首、古词4篇、寓言4则和综合复习文章9篇,共462篇课文。每册将课文分为八个单元,每单元后面都设置有语文学习园地,三年级上册初步涉及到写作内容,五年级上册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单独的组。单从教材的结构安排,我们就能体会到编者的用心良苦———编者把握住了小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展开由简入深的学习。深入了解,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包含了科学、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年龄段的内容。比如,拿人物描写类的文章来说,有勤奋刻苦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不怕牺牲、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有朴实善良、默默无闻的农民、工人,还有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同龄伙伴。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的小学生更深刻的感知世界、体味人生、完善个性心理配备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套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书。但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掺揉心理健康教育与上一堂专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完全不同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需要将语文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合二为一,在不影响语文教学进度的同时加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深入地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健康心理教育内容并巧妙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大致包括五大类有关“爱”的主题: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爱人民、爱自己。教师要充分挖掘“爱”的主题,利用课文中有关“爱”的潜在因素提高小学生们对爱的感受,陶冶他们爱国、爱人的情感。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专题中有一篇名为《鱼游到了纸上》的精读课文,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美好品质上,同时利用多媒体呈现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形象画面,使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文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还能体会到文中聋哑青年丰厚、细致的情感以及对生活无限的挚爱。这些体会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体会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的坚强意志,并且能够净化小学生的心灵、提高小学生的情趣。

(二)完善课堂教学环境,创建和谐氛围

宽绰、美好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促进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老师正是这宽绰、美好的课堂气氛的经营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公平的态度引导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要用理解的语气与之交流,尊重的态度与之沟通,相信的眼神与之互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到自己是主动地、不受束缚的。课堂上老师善解人意的微笑、温和的语调会让学生感到很轻松、愉悦;老师鼓励的眼神与话语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顾虑,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老师一个充满爱的动作会让犯了错的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宽容进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事实证明,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但能够增强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而且使他们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在讲授语文学科知识过程中,有些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揣摩,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编导出来,之后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给予点评。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课文《小英雄雨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可能只会花一节课的时间一带而过。那如何在这一节课时间内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少年英雄雨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侵略者作斗争保卫自己的家园?如何充分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国家面临的艰难险阻?如何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恨?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角色扮演,然后用20分钟进行小组比赛,10分钟小组之间评比,10分钟老师点评、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做到真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将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意识

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小学生创造更多操作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小学生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实施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们的语文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之情。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各种有关语文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与探索,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为孤僻、胆小的小学生们提供了与别人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快乐,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从而完善他们的健康人格。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1.避免对学生说教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与书本上知识相贯通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学龄阶段的孩子对万事万物都存在好奇的心态,不甘于书本表面的知识。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照搬书本知识,应该对教材有着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发生心与心之间的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与思想政治教育混淆,应避免道德说教的痕迹,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小学生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合理评价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及时、积极、恰当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利于维护学生们的健康心理。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各种表现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利用积极的评语评价小学生。但是,教师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健康心理。一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铭记:一次具体的、合理的、恰当的评价胜过很多句泛泛的评价。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1.巧用情景表演

角色扮演是一个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合而为一的过程,能够促进小学生们的理解、感受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既是一个直观有效的好方法,又可以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角色扮演的过程,小学生会把内化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演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拿《蓝色的树叶》来说,为了更好地矫正和预防小学生的自私心理给他人带来的痛苦,体会助人为乐的乐趣,我们可以设计“演一演”、“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让他们自己得出“帮助了别人,使别人获得方便的同时自己也将收获快乐”的结论。

2.巧妙布置作业

要想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课外作业的布置必须多面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讲的是伽利略敢于质疑的可贵精神,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两个专家所说的、但他们不太相信的话并进行求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进行查询后在班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课外作业改变了以往作业布置的机械、枯燥,将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创新联系起来,将语文知识与质疑精神联系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三)深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巧用游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个板块叫做“我的发现”,“我的发现”其实就是语言文字游戏。有时游戏需要小学生发现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有何不同,有时需要小学生发现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方式表达的不同意思,有时又需要小学生发现相同的字或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意思等。这些语言文字游戏不仅有利于夯实小学生们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辨别力、应变力,而观察力、辨别力、应变力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展综合性活动课

朗诵、演讲、辩论、采访等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小学生们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挖掘小学生的心里潜能,凸显他们的自我意识。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小组商定活动计划调查家乡的环境情况。在活动前,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们先进行分组、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对象、目的等),这样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规划、协调能力。在活动中,小组活动能够形成性格开朗的学生带动性格孤僻的学生,细心的学生带动马虎的学生,考虑周全的学生带动片面思维的学生等互助团队,为小学生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打造一个良好平台。有些活动组织起来难度系数可能比较大,或者有安全隐患,这时我们可以邀请孩子们的父母参与,或其他对活动有帮助的人员。当活动成功时,小学生们会更加团结队伍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团队协作带来的无穷力量。

作者:王霞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