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治未病思想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而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里,生理和心理都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习、经济、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果这个时候不对其加以适当干预和处理,很容易导致离校出走、退学、伤人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中医“治未病”中防重于治的思想,正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的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迈向成功的人生。
1.中医“治未病”
1.1“治未病”思想的起源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我国古典医籍中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后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说过:“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意思是说平时注意保养身体,顺其自然,调摄精神情志,可以强壮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孙子兵法》也蕴含着大量“治未病”思想的萌芽,《孙子兵法•九变》中写道:“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这种“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和后来《黄帝内经》中“上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思想的提出影响到医学界,而后被引申发展成为《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治未病”的实质内容
所谓“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十分广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一是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包括未病防因和未病除因两个方面。未病防因即防止体内病因发生或外邪入侵以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除因是指除去体内病因的未病先防,这个时候人的脏腑功能阴阳盛衰已有偏颇,但还没到达使人体功能活动失常的地步。如《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二是既病防变。顾名思义它是指当疾病发生以后要将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其传变至其他的部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三是愈后防复。即指疾病痊愈应该要注意机体的调护,从而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正如《素问•热病论》中所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从以上三个方面归纳起来可以看出,“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未病先防”,从疾病发生前的预防、疾病发生后的防变、到疾病痊愈后的防复,其重点都体现在一个“防”字上。可见在人体预防疾病与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防”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治未病”防重于治的思想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2.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2.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从躯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对健康下了定义,即躯体没有不适的地方,心理精神也趋于完善健全,另外社会适应也处于良好状态。而心理健康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问题疾病的原则。
2.2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121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者竟占23.6%。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所面临压力明显增大,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发展问题、情绪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的现状,本课题调研小组针对本校各年级4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抽样调查,经调查发现,有61%的同学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为良好,但仍有39%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其中,32%感到学习有压力的大都是大一新生,26%在择业就业问题上感到迷茫的大都是毕业生,而在人际交往沟通方面存在问题的竞占42%,可见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二、大三及毕业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是较为良好的,但仍有不少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来说,这些问题是由于大学生在完成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产生的,属于正常现象,只是有些学生因为没能妥善地处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所以,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机构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做到提前发现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帮助大学生去调节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和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管理过程中,其关键在于“防”字上,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采取措施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3.1重视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前就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进入大学意味着他们将要离开家人,开始一个人独立生活,在适应大学新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学习压力加大、宿舍集体生活不适应、同学间交流有障碍等问题,如果对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调适方法不了解,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新生入学初期,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重视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首先,在新生入学初期,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新生辅导员要经常和班级每个新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其次,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开展一些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其心理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三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新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加科学地帮助新生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交往方面遇到的问题。一些中医药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可增设一些中医药心理养生与保健的相关课程,使大学生对心理疾病和防护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3.2增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当疾病一旦发生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体系来达到防变的效果。心理咨询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使来访者摆脱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促进个性发展和完善,使其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从心理咨询的功能来说,它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患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咨询者通过与求询者的交流,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后帮助其找到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最终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学校心理咨询机制应该建立不同的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如建立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建立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以心理障碍的诊断为中心的咨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及治疗方法。另外,在心理危机处理预案方面,学校对此也应有所加强。通过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院(系)、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以及由校医院到学校相关附属医院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来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3.3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愈后保健同样重要——“病愈防复”
“病愈防复”是指在疾病处于刚刚痊愈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对机体的调养,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所以,学校不仅需要积极地宣传健康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更需要高度重视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愈后保健工作,从而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心理保健体系。对于曾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而言,经专业诊治后,往往都会取得良好的疗效,绝大部分学生回到学校可以正常适应大学生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坚持服用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生活,一旦不注意愈后保健工作的治疗,很容易再次引起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把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史的学生作为心理保健服务的重点,专业心理诊疗人员应定期对地其进行复查,通过采取科学正确的心理保健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治疗心理疾病,防止其再次复发。
4.结语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其生理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要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祖国传统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作为第一指导思想,构建一种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导落实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必定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作者:刘晓艳 李玲秀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