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政治认同是民众基于对现存政治体系基本认知所产生的归属感,因此政治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两个方面的涵义。大学生政治认同既是关于个体的认同,也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认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大高校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只有确保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形成成熟理智的认同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政治认同;心理正向成长

一、政治认同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义项,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这两个释义,前者侧重的是个体因与他人的共性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感,认同的结果是因具有共性的个体而形成的群体内部凝聚力增强,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后者说明的是一种情感倾向,因赞同而产生的肯定性心理反应,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基于“认同”的上述两个释义,认同表明的是一种情感。政治认同是民众基于对现存政治体系基本认知所产生的归属感,因此政治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两个方面的涵义。从“心理归属”角度来理解“政治认同”的内涵,是当前国内外学界占主流的观点。美国政治学者罗森邦(RosenbaumWalterA.)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觉到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美国学者阿尔蒙德(GabrielA.Almond)和维巴(SidneyVerba)的分析视角,政治认同也可以通过认知、感情、评价三种取向,反映忠诚、冷漠、离异三种态度。国内学界也主要是把政治认同理解为一种政治上的心理归属感,《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政治认同”的界定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政治认同既是关于个体的认同,也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认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在情感、态度与行为上的倾向与状态。由于自身群体的独立性、多变性与差异性,其政治认同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社会环境因素来说,当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利益的分化和文化的不断变迁等,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不确定性,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和解决路径认识不够深刻,从而形成了模糊的政治态度与错位的价值判断。这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持否定的态度,对中国的政治道路持批评的立场,很容易遭遇政治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成长因素来讲,在强大、复杂、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的政治体系中,一些心理承受力不强、竞争力不够的大学生难免会因复杂社会环境和多元价值冲突,慢慢失去了归属感。他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动摇,出现失落、沮丧和不信任的负面心理情感,对政府权力的有效性、合法性与执行力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社会政治的认同危机也就随之产生。在日益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自身发展冲突面前,心理成熟度还有待完善的大学生如何用健康的心态和成熟理智的思想来看待、处理和整合自己的政治认同问题,是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心路历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角度来说,一是教育者能够根据教育教学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长性、可靠性和踏实性,使大学生能够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稳定而正面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形成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二是由于政治认同不是简单的外部输入和内在原生的价值选择,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促成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个人同群体的关系等个性因素采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发挥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中,作为认同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科学认知、理性选择,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要针对大学生困扰和困惑的各种表现,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个体心理困扰和困惑的出现是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角度,了解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并探明自己心理困扰和困惑的归因,最终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以心理正向成长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大学生自身的政治认同心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使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自身心理正向成长增进政治认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相整合的必经路径。心理健康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仅是一门冷冰冰的专业技术,也是一种暖融融的情感互动和文化影响。为此,从价值取向上,把亲情和关爱当作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植入到工作当中,实施常态化情感帮扶和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关心、关爱,体验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实践证明,这一方法不仅有效缓解了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化解了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能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应停留在问题解决,而应是心理资本的提升。在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握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工作导向,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了适应这个目标,就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主体等三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是教育内容,应开发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内容,而不是单一面对部分特殊学生的治疗性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应强化课程主渠道作用,研发高质量心理健康课程群,让所有学生都能享有高水平的心理通识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对于高质量心理教育的需求,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整体提升。其次是教育方式,应加强人文关注,亲情疏导。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爱与成长的能量可充分激发和调动心理原动力,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预防和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第三是教育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该包括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心理健康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重视学生的需求、诉求、渴求,重视学生成长发展的合理需要,千方百计、尽心尽力、情真意切地做好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和优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的目的,就是要以培养人、完善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以此为基础培育正确的政治认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积极的政治共识机制,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社会政治实践,使大学生在认同国家民族的理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政治心理,稳固自己的政治诉求,实现成熟理智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3][美]巴伦,伯恩.社会心理学[M].杨中芳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梁丽萍.政治认同的理论发展[J].浙江学刊,2012,(01).

[5]陶蕴芳.网络社会中群体政治认同机制的发生与引导[J].中州学刊,2012,(01).

[6]胡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政治认同建设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7]陈英涛,李晓丹,李文,陈巧玲.论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及非理性的作用一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为例[J].东南学术,2012,(01).

[8]赵跃先.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J].探索,2012,(02).

作者:白仲琪 伍麟 赵山 单位: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