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不例外。它在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新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以,选择让大学生远离计算机网络环境这种一刀切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不可取。那么,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文本通过调查,在结合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在网络环境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悄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5.14亿,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8.13亿。除了网民数量的增长外,网民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2011年,大专以上的网民已经占据网民总数的90.2%,到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6.3%。统计数字告诉我们,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工具。但是,互联网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它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危害。那么,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探索的大问题。

一、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问题。

一方面,网络有助于缩小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但是另一方面,网络在无形中也拉大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网络除了提供更加便捷的交往方式之外,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就是虚拟的世界。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较大的不同,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无拘无束,口无遮拦,不用考虑太多因素。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大学生就需要遵守人际交往的法则,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一些习惯了网络交往方式的大学生会逐渐远离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这使得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不被接纳,处处碰壁,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对网络环境的依赖性弱化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网络能够带给大学生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无论是专业信息,还是娱乐信息,网络每天都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更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网上找到答案,这就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和懒惰情绪。对于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不动脑子思考,在网上随便复制粘贴一篇,就交差了事。时间长了,大学生就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无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成人。

3.网络环境的多元化紊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中,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等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而大学生在思想上还不成熟,无法明确分辨出错误的价值观念并有意识地避开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选择也更加迷茫。

二、网络环境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必不可少。每一位大学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偏向一两个学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产生之前,大学生就应该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在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之后,大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去解决它。实践证明,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必修课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会、专家讲谈、文化沙龙等形式也能够有效地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地方。这对于一些内向、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大学生来说,进行心理咨询和学习需要较大的勇气。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创新性,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调试。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高校要顺应时代,建立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源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面的内容和心理健康课程相一致的话,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还可以借助于电子邮箱、QQ、留言板等形式进行,实现无障碍沟通交流;其次,开辟网上心理论坛,拉近心理专家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通过网络调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及心理健康满意程度调查,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3.建立家、校、医三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所谓家、校、医三方参与就是指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需要学校、家庭、医院三方合作形成合力。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原始环境,家长的心理教育方式和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所以,高校会运用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来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针对某一学生研究具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技巧,发挥家长在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和有潜在心理疾病的学生,高校和家庭还需要和医院保持联系,将学生转入专业的卫生机构进行医疗治疗。此外,在高校内部,也应该建立高校-院系-班级-公寓-宿舍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保健体系。以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主体,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学生的力量,共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严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2]孙丽丽,胡树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

[3]李坚,唐燕儿.信息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

作者:刘超然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