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0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0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0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

一来,现在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给予浓厚的期望,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大学,就高枕无忧了。最近几年,很多大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学习、求职、恋爱等种种压力去选择退学、自杀。二来,很多大学生喜欢看犯罪的书籍或者电视剧,或者是为了争强好胜为了面子,他们变的很暴力,觉得自己的拳头很帅。最后,现在的大学生,盲目自信,很多大学里的课程他们觉得很简单,只要考试考过了就行,所以他们逃课去玩游戏,也有的大学生由于面临的压力太多,玩游戏的快感可以是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久而久之,他们便对游戏上瘾了,身体与健康都不健康了,消极人生。

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

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高校的领导者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已经在课堂上增添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弥补。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同样生命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是让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1、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差严重现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偏差。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不需要考虑温饱问题,养成什么都靠父母的习惯。由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社会竞争压力又那么大,而且他们的要求又很高,所以他们面临的压力也特别多。比如: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工资高,待遇好,他们过惯了享受生活的日子,不能吃苦,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抱怨找不到好工作。还有的大学生目光比较短浅,他们觉得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对自己没有利益或者没有帮助的事情他们就不愿意去做。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富裕,父母又比较宠爱,他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认为自己的父母可以给自己安排工作,他们来上学就是为了娱乐。有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刻苦学习,可当他们面对社会压力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又自卑的心理,时间长了他们便丧失了自我。这些不良社会风气越来越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在我们享受自我的时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应该多为社会创造价值。很多大学生都能做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

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部分学生会因为相处不和,或因为他人的生活条件没有自己好,就与他人发生冲突,没有自我控制。这不仅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校、家庭都有一定的责任,学校应该多增加些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加以实际演练,让学生这方面的思想根深蒂固;家庭教育更是重要,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父母不要太溺爱孩子多让他们自己锻炼,礼貌对人不要沉迷于游戏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生命责任意识的宣传。3、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事件突出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的生活更加轻松,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管束,大多大学都是在外地,假期难得回一次家,父母都非常开心,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忽略了,从而纵容孩子,使他们有一种没人管束自己的心理。在大学里,都是靠自己支配时间,部分学生都是没有约束力的,不好好上课,而是玩游戏享受生活。部分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大学上了有什么意义,他们对未来一片迷茫。面对社会压力,他们丧失信心,觉得读书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压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意志消沉。

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意识教育

由于近几年普遍发生的大学生事件,各个高校增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了相应的好成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意识。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尝试生命教育,要让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心理健康健康的教育里适当合理加入生命教育的知识,直接让学生接受枯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久了,大学生会觉得没有意思,便失去一开始的热情。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活动来实际演练,不仅增加了乐趣,还可以加深大学生的印象。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专门机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只是针对大学生而言,而是应该人人普及的。所以,在高校里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加以实际演练。社会的宣传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帮助学生,全方面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

实践出真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仅仅在课堂上靠老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让大学生在活动亲身去感受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

[2]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冯亚莉,石丹妮.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4)

作者:张琦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途径探讨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两者的教育目标基本一致,教育理论与内容也颇具渊源,二者相契合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大意义,具体阐述了二者相契合的基本路径,以期促进高校管理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思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契合路径

一、前言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仍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及思想困惑,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对于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适时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干预,引导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

(1)有助于两者共同目标的达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两者教育目标都旨在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两者互相渗透,相互补充。思想与心理同属意识领域范畴,两者在具体教育内容上有所交叉与渗透。心理教育注重学生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来缓解或解除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3)两者的契合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有重大的意义。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意识动态,充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应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思想偏激的学生及时辅助纠正,留心观察学生日常言行举动,仔细分析这些言行举止所透露出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学生主体的融入参与,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相契合。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的不断革新,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单纯地对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只会引起学生主体的反感,影响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高尚人格魅力培养等契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因素,使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共同提升。(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大学生主体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渗透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大一学生应渗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待大二、大三的学生则可以涉及考研深造、感情、友情等心理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则应加强就业指导,缓解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3.加强政治方向引领

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活动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潮比较快,但是也较容易被负面的思想占据头脑,尤其是碍于年龄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容易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所左右,导致其思想信念动摇,价值观越来越趋近功利化,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得失,道德评判标准有失偏颇,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阻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大学阶段,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方向的引领,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及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并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4.注重人文关怀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应特别注重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应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提升。(2)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应从每位学生个体的思想与心理实际特点出发,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力与优势,使学生获得自我学习与提升。(3)从实际出发,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方面、心理方面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责任,需要高校能找寻出合理的途径与工作思路,不断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加强教师队伍、科研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

参考文献:

[1]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7):65-69.[2]邹增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路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56-257.

[3]黄海.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作者:杨倩,马佼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思考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相互分离。此种观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各自不同的轨道上发展,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有着各自的目标,互不联系,互不影响。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取代,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二者既不是相互分离也不是相互可以取代,而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一、含义和教育目标不同

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曾指出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于心理健康,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1946年曾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个体在面对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或者事件时能够做出积极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发掘人内在心理潜能,增强个体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体个性和谐,提高个体创新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根据任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美国是最早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国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说美国进行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立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理论体系。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在有阶级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和巩固阶级利益的作用。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思想观念、道德以及政治观点。更加关注的是使个体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便适应社会,更加注重外部教育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其中的一个目标是使个体适应社会,但是更加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更加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知、情、意、行和个性心理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提升。

二、提出时间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是我党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产生。1982年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宋任穷第一次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正式被强调和重视的时间是在2004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健康生活、学习成才以及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培养他们自律、自强、自尊、自爱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抗压的能力。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对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和工作条件建设提出了硬性要求。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又配套《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课程性质与目标进行了界定。2014年中央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要求,特别是把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列为重点工作。

三、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

四、侧重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具有政治性、时代性、社会性,并且不受环境与人员资格的限制。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无差别关怀与尊重,理论尊重隐私(除非触犯法律或有自杀式与他杀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侧重个体心理世界的和谐。五、实施的人员不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以上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虽然二者有诸多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大德育框架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能否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的人格有重要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提倡价值观中立,它体现了时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贴近群众,与时俱进。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这一伟大战略,突出强调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问题。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加明确提取出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共同点,具有相互融合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二者遵循系统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是系统性工程,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系统中,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建立了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育人体制。

第二,二者都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新的需要。但是教师在提具体要求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思想和心理需要。但但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第三,二者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才,更强调培养通才,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健康为工作目标,实质上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是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保证。

第四,二者都强调说服的艺术。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服教育,甚至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制性的说服,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服为形式,但是更加强调说服的艺术。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会有说服的因素,完全尊重被教育者,其实,这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了,心理咨询强调尊重原则,价值观中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隶属于教育的范畴,只要是教育,都会有说服的因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也使用说服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杨昱,万虎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

作者:蔡云改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高效的管理工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现今的新形势下,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管理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成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状态。此外,市场经济对所需要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难免会因此产生心理冲突和一些困惑混乱。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使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必然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可以对他们的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岗位竞争日益剧烈,21世纪的人才战略不仅改变了当今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看法,也给了大学生们一个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导致我国的大学生所要面对的竞争和压力要远大于其他国家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原因而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地在人们身边发生。普遍表现为在考试当中进行作弊,更有甚者进行学术造假。这对大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大学的学术建设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此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地下还会导致其严重缺乏自信,甚至还会引起自我否定,焦虑,低迷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日常学习生活。笔者在2015年9月在我校的一次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使其焦虑的问题,有61.4%的学生选择继续攻克,12%的学生选择休息片刻再继续攻克,而剩下的大学生宁愿选择回避,甚至为此感觉沮丧,影响了一天的学习生活。这些情绪往往被忽视,作为叛逆青春期的延续,甚至当作是当今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过于自我的结果。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归属感

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的自我管理的实施还需要提高大学生对学校乃至对国家的强烈的归属感。而大学生在如今这个科学文化知识不断进步的时代,大学生已经在无形之中忘记了自身的归属。事实上,由于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甚至产生了敌视情绪。这一切都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对学校和国家的归属感。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有着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这一切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单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稳定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有着更重要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需要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的人才在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的自我管理过程的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学生,仅有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是不够的,积极的人生观和充满乐观心态是现在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但是目前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的可谓惊人。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以在校大学生的自杀率来指出这一问题的严峻,北京高校每80万学生中就有15人自杀身亡。试想一下,在这个数字比例小下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需要冷静的去思考。学生自杀不仅对自身造成了伤害,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也给整个大学校园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使他们自杀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的存在。高等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者应该提高认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健康的、积极的态度。和谐心理与和谐校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和谐的校园可以培育处和谐的心理,和谐的心理创建出和谐的校园。和谐心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平台。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调节人际冲突和保障社会和谐。我们要对家庭、学校、社会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水平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努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广义上讲,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一致的。大学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高等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决策者对正确方向进行选择,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也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方式。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拥有良好的心态,这样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和思想建设,而且也可以加快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许素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2]任祥华,张丽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王能凤 单位:塔里木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探析

摘要:在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学开始全面渗透进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以此来帮助开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的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伦理困境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美国,它是以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作为出发点来研究这种正面力量所带来的提升。这一新兴的理论被充分应用于教育领域,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一、预防心理或精神疾病,挖掘积极品质

在积极心理学中,明确强调了这一理论能够帮助人们提升内在力量,能够让人诚实、勇敢、坚持,以此来抵抗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使人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需要去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帮助其预防心理疾病和创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时,通过积极心理学能够让咨询师更好地帮助学生预防不良心理的产生,并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循循善诱,来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譬如说一位女学生因为先天性残疾,一只眼睛失明了,一直以来她都比较内向,常常感到自卑,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面对身边的同学总感到不自信,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辅导员对其进行疏导后,让她开始关注到了她自身存在的优点,就是这个女生平常十分诚实,能够拾金不昧,通过放大这一优点,让这位学生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逐渐变得乐观起来,久而久之,她也就不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而感到自卑。心理健康教育在结合了积极心理学后,能够有效地帮助挖掘学生的优良品质,完善自身。

二、运用积极情绪体验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性

面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环节中应用到这一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大学课程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完全是一个求知过程,相反更加强调了情感体验,让咨询师与咨询者能够良好地进行沟通。而积极心理学中所提到的积极情绪体验法,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效帮助提升教育成果。通过积极情绪体验的教育方式来使双方进行互动,调动起咨询的学生积极性,在体验过程中认识到正确的处事方式,调整心理状态。帮助学生个体提升自我能力,对出现的心理缺失情况进行及时修补,以此强化学生的内在力量,让其保持乐观的生活学习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咨询师去激发咨询者潜在的积极情绪,让其去回忆和沉浸在美好的过去和想象中,以此产生对未来的希冀,打压消极情绪。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状态,譬如说一位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郁郁寡欢,咨询师可以让他去感受自己最近解决的一道数学难题时的状态,由此让学生沉浸在解决疑难后的喜悦中,让他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信心,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止步不前。

三、帮助完善和健全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就是帮助人完善自身人格特征,也就是塑造个人品质。人一生的走向直接取决于他的生长环境、长期的外在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最终形成个体的人格特征。其中包括了智慧、创造力、才能、成熟及自制力等,积极人格能够成为推动人做出各种选择和行为的助力,它不仅能够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可以让个体更好地去适应不同的环境,保持内在特征,而避免受到消极人格的影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正确地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塑造优秀的人格,使其能够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辨别能力,使其学会自我调适,面对曲折不屈服,能够勇敢地去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障碍。

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让其在体验过程中得到满足,能够通过积极氛围的影响来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该理论强调了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工作部门等多个组织成分。而就校园来说,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尽量让咨询者能够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融洽的环境,通过外部环境感染学生,让其保持平和的心态,以此来加强双方的沟通,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打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样的环境能够让咨询者有安全感,能够感受到身边人对他的尊重,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提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调节,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

五、结语

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同的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也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征做出改变和调整。将积极心理学充分应用到教育环节之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接受环境,帮助舒缓学生情绪,调整学生心态,以此帮助学生及时做到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

参考文献:

[1]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

[2]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

作者:林瑛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建设途径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自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自我发声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自媒体使用的情况的调查了解,分析其利弊关系,探讨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好自媒体平台,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宣传阵地。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发展迅猛,不断改变现代社会的沟通与生活方式。在传统信息媒体受到挑战的同时,其独享话语权的垄断局面也受到威胁,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人都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权利和空间。在大学校园里,自媒体更是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资讯、展示自己、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在上海交通大学谢耕耘教授所撰写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日常应用最多的社交平台就是QQ,使用比例高达88.3%,使用微信的占84.9%,使用微博的量以60.7%排在第三。综合来看,高校进入“自媒体时代”,90%大学生都成为“自媒体人”。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顺势而为,利用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自媒体及其特点

2003年美国提出了“Wemedia”这个术语,中文翻译为“自媒体”。目前,人们将基于web2.0平台上开发,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等在内的个人应用统称为自媒体。这些应用帮助个体实现不限空间、时间的了解信息资讯、积累共享、传播交流的自由。自媒体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1.平民化、大众化。自媒体应用帮助普通大众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得最新资讯,构建个人社交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情感。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想说就说”“想写就写”。2.低成本、易操作。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几乎是不需要任何成本投入。应用者只需免费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何视频、图片以及文字信息。操作也相当简单,无须任何专业知识和技术。3.及时性、传播快。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我们便可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其传播速度与传统媒体无法匹及。因为自媒体具备以上典型特征,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资讯、展示自己、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自媒体在校园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普遍使用甚至依赖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带来挑战。

1.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目前自媒体在高校校园里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成为大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来源,更是大学生们展示自我,发表言论的重要空间,也是大学生们交友互助的重要平台。在微信、微博、QQ空间里的人际互动,日渐侵占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往时间和频率。而自媒体所营造的虚拟的人际环境,有时是对个体的自我的自由释放,有时又是自我过滤后的展示。显然不利于学生客观的展示和认识自己。有学生表示,更喜欢在QQ、微信上交往,显得更加自然/无拘束,但是当面对面交流时,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担心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会想要掩饰自我,给自己制造新的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学生沉溺于自我营造的虚拟世界,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自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传递负面的心理能量。自媒体早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实时播报自己工作动态,传递个人心情和观念,传播社会热点和舆情的重要途径,传播速度快,并且极易产生共鸣。由于广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不足,缺乏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甚至是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基本约束,他们极易通过“去个性化”的自媒体传递和共享一些负面的心理能量。如大学生中日趋严重的自我中心注意、情感淡漠、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是道德价值取向错位等问题,都会通过自媒体在学生中间传播和感染,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自媒体功能的拓展,也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媒体的功能从最初的信息交流不断发展为商家追逐利益的平台。这虽然给很多人带来创业致富的机遇,但也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新的挑战。在大学生中不断暴露出来的微信红包赌博,微信传销,给不少大学生营造了一种“不劳而获”的致富陷阱,最终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挑战。如大学生通过微信赌球,以至于不断参与网络借贷,最终因为不能承受高额的利息而心理崩溃,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的建设

基于自媒体自身的特点,难以避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以上挑战,但我们更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加强引导,构建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

1.使自媒体成为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并及时帮教的阵地。自媒体成为学生自我情绪宣泄的主要窗口和倾诉的地点,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抒发情怀,用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表达自己的心情。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动态都可以在相应的自媒体应用上找到相关线索。为此,对于广大的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的QQ空间动态、QQ签名信息、微信朋友圈等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心理辅持信任和支持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实却是很多村医即使有非常强烈的参加进修、学习的愿望,由于过高的培训费而无法参加。这就需要一个微观模式来培养有意识有能力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2.微观培训模式形成层次化培训方式如何进行人才微观培养,就是要形成层次化的培养方式,从培养区域而言。要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主基地带动辐射基地的多层次复合模式。从培训内容而言,要结合中专、大专院校和临床实践,注重微观细节,形成点线面高度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脱产、函授、病例讨论、自学考试、短期培训、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等,而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构建符合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免费定向全科医学学历教育培养体系、成人医学教育培养体系、继续教育培养体系。

3.微观培训模式要积极靠拢先进范例,结合国外先进事迹目前西方在医疗人才培训上,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包括发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在农村招聘、培训和家乡安置、医学教育的改革、改革医疗融资制度、人事管理和后勤支持策略等,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简单而言,新的模式可以是将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分为主基地和辐射基地两个组成部分。建立农村医学教育体系。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引入人才流,一对一、一对多指导,从源头上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现状。在这种机制下,达到预期目标——医疗卫生人才应该兼顾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培育出适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并具备为农村居民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和卫生管理服务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思想上坚定不移,志向上明确,学习上优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针对农村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微观培养模式,对我国所要求的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百姓更好地服务、保障社会中城乡居民都能享有基本的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农村人民“看病更难、看病更贵”等问题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正如尹爱田等人在提出的观点,要从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发展护士的作用,创造农村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出发点,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改革医学教育培养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人才建设的投入、强化党对农村卫生人才建设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开展工作。这也体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刻的必要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由于本文重在表现高素质技能型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重要性,对新的培养的模式及其他一些内容的介绍较为简单。相信唯有真的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投入人力财力发展,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涂明华,杨耀防,姚果原等.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

[2]梁忆非,杨国宏,王静.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作者:何炎芬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切实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具有现实意义。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所高校面临的难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多学校也普遍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重要性。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

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常人会单纯的理解心理健康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觉得大多数人都是心理健康的,实则不然。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突出表现在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生产生活过程当中都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配合。大学生也不例外,如今的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大学生在承载一定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生活、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等一些列压力,再加上多元化思想影响的社会的外界因素给大学生大学生活带来的冲击,这些都容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曾经有人就大学生心理问题做过调查,我们在这里举一个案例。早在2009年《光明日报》就报道过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给大学生和其家庭带来的危害。2009年5月25日,《光明日报》报道:通过北京市卫生局的播报显示,就北京地区而言大学生患有抑郁症的百分比为23.66%,同时对北京16所大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因为学生精神患病退学、休学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64.4%和37.9%,同时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还在逐年增长。从这组并不复杂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多年以前就显现出来,而且早有增长趋势,我们知道当今大学生的压力并不比以前小,再加上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当前大学生面对的压力更是应该引起高校的注意。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的说,心理健康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在大学生活过程当中能与教师、同学等形成良好的关系,能够做到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具备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等。但这样解释比较笼统,我们用心理学家的标准来衡量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有适度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二是能够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四是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五是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六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七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八是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九是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十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从上述标准中其实我们可以让大学生们自己对号入座,在发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自己的问题,其实心理健康问题人人可能都有,不光是大学生,作为一名和的教师也要适当的反思自己,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自己,给学生做榜样。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都能以上面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相信我们的大学生都可以攻克心理健康问题的难关。

3、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当前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这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特点,在分析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着力点时要从其优势与劣势出发,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优势,现代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我意识强烈;二是思想开放独立;三是竞争意识突出;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对于劣势,有以下几点:一是心理素质较弱,耐挫能力差;二是情感波动大,易受环境影响;三是在网络的冲击下,对于网络依赖性大,分辨良莠能力弱;四是依赖心理较强,独立生活能力弱;五是以个人中心明显,缺乏感恩心理。

4、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以正确的心理健康标注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在开展大学生新健康教育过程当中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缺陷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的,但是如果不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则完全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缺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有可能导致自己出现适应性问题、学业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就业和求职问题、人格问题网络沉迷问题等。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无论我们是否有心理问题,问题是多是少,都要有一个自我维护策略,而维护无论对谁来讲,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为我国大学生教育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清兰.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南方论刊,2008(12)

[2]陈灵泉,王迅,成宏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04)

[3]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4]代东航.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作者:高苗,宋洪兴 单位:北华大学

第八篇:网贷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摘要:近日,河南郑州某学校一名在校大学生小郑,通过网络大学生贷款平台贷款60万,由于无力偿还,而选择跳楼自杀。大学生贷款网络贷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大学生之间传播较广,有不少学生有网贷注册的行为,由无力偿还贷款而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当然最为严重的就属自杀。由此,本文就网贷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贷款;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各类信用贷款风起云涌,大学校园也并不平静。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一个打开的网页,甚至不用学生签字,就能在网上注册轻松进行贷款,这样的广告正在大学校园里泛滥。例如“网络贷款,登陆xxx网址,方便快捷、额度2000元-100000元,学生证、身份证、银卡均可作为凭证,无需抵押,当天进行放款……”从2014年开始,“爱学贷”“借贷宝”等多家专门针对大学生信用贷款的网络服务相继出现,相比于外面的实体贷款公司,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这些网贷平台。同时2015年8月某支付平台推出的“蚂蚁花呗”服务,允许用户网购时通过该服务预支相应的额度,在下个月还清。大部分学生表示,免除利息的服务会让人没有心理负担,下个月爸妈打来的生活费刚好可以还此笔“贷款”。其实像这样尝试类似网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网络贷款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由此也引发不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网贷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析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网络贷款存在的风险性

(一)网贷公司的真实性无法考证

学生在信贷网上输入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号即可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轻松就能满足他们的借款需要。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应的信用贷款法律知识,对网络安全警惕性不高,在没有了解网贷公司的合法资质的情况下进行注册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很容易上当受骗。据报道,目前网上存在600多家网贷公司,但有500多家均存是不合法的,但大学生并没有相应的信息来源对他们注册借贷的网贷公司进行考证。

(二)网贷公司审核存在漏洞

据2016年4月29日今日说法栏目报道,由于无力偿还网贷而跳楼的小郑利用曾经当过班长的优势,编造借口获得了班上近三十名同学的个人和家庭信息,顺利从平台上获得贷款。据悉,小郑的某位室友“欠债”最多,高达“11万元”,但本人表示网络上关于他的借款、签字、照片都不是本人。由此可见,网络贷款平台审核并不严谨,不需要核实借款人身份就可以轻松借款,这显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三)网贷公司存在隐蔽性欺骗行为

对于大学生来说,借贷后带来的直接压力就是利息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借贷学生都知道高利息的存在。据新闻报道,有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高消费,进行网上借贷,分期偿还借款金额,但由于生活费并不富裕,由此没有按期还款,产生了滞纳金。不少学生对借款合同阅读不仔细,对滞纳金部分并不了解,从而产生了巨额滞纳金,导致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也有同学表示,这些借贷公司,并没有在用户申请分期时,主动、明确地告知逾期还款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或者将要如何赔偿。这也让一些同学并不清楚拖延还款要负担多少,这也是一些学生借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原因之一。这其实是某些不合法借贷公司的手段,吸引学生借贷注册,但并不告知后果,这就是一种隐蔽性的欺骗行为。

(四)网贷的还款压力会转移到家庭

虽然这些网贷平台在借款时轻松无比,但是一旦涉及到还款就会采取“暴力”手段。这些网贷公司会发展不少社会人员来“监督”接待的学生还款,其中严重的不乏有盯梢、胁迫等手段。一些借贷公司在学生借贷签约时会留下学生家庭地址和家长电话等详细信息,但事先并不会告知家长。当学生无力偿还贷款时便会主动联系家长,形成“子债父还”的情形。

三、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心理特性

(一)网贷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通过新闻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网贷的原因是方便、快捷、无任何抵押。他们通过网贷或者“蚂蚁花呗”等产生的贷款大多都用于购买服装、电子产品等。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经济无法独立,每个月的生活费有限,因此在需要额外用钱时,又不希望家长知道,这时网络贷款网站就给他们提够了一个很好地平台。

(二)个人环境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者网络信息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上网行为,在接触网站上的大量信息时不免对简单快捷的网络贷款产生了心理好奇心。同时,大学生消费心理本来就有着冲动性、随意性的特点,由于同学间的家庭经济情况差异,个别心理摇摆的学生容易产生物质攀比心理,虚荣心增强,当他们没办法提供充足的资金去购买满足虚荣心的产品的时候,网络贷款的出现,解决了他们的困扰,致使这部分学生最终选择了网络贷款这种消费模式。

(三)可信赖的电商平台使学生产生了心理盲从性

相对传统信贷行业,网络贷款有着方便、快捷、低门槛、靠近用户等新的特点,特别是基于某些知名电商挂靠下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据悉,绝大部分学生使用蚂蚁花呗等平台是由同学介绍或者自己尝试,随后初尝成功的喜悦会让他们开始传播使用这些类似网络贷款平台的好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会让大学生产生盲目性,追随潮流,产生“其他人都在用,为什么我不可以用,好像还挺安全”等类似的心理。

四、大学生网络贷款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建立心理平衡模式

由于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会接触到相对高层次的消费领域,同时也接触到了更多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意气风发的他们不免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超负荷的生活消费而选择网络贷款,寻求在物质上的平衡和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相对畸形的心理表现,是心理的不平衡的表现,要从学生的认知方面转变他们的想法,从而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模式,让他们意识到并不是物质上的平等才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从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可以获得心理的平衡,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平衡模式。

(二)利用资源,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同时,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宣传,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广大师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利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心理健康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对适应相差、心理偏差严重、考试焦虑等常见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

(三)加强校园环境净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的地方,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然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也同样重要。学校可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减少学生的不良上网行为,宣传网络正能量,从而增进师生、同学间的交流,增强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减少不良网络行为。

(四)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建立个人心理档案,长期跟踪观察

学校对入学新生可以采用SCL-90(90项症状清单)和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学生的人格特征等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基本的筛查,作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援助的参考依据。由此,要求心理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模式和网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针对学生网络贷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五)组织心理剧的演出,让学生在剧情中学会心理调节方法

心理剧是心理学中会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心理剧能帮助参与者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热身,进而在演出中体验或者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等,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分享自我,使患者的感情得意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因此,在符合心理剧演出的条件下,可以编写心理剧,有专业心理老师指导学生参演,在演出过程中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

五、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贷款这个新兴产业具有方便快捷的吸引力,当然也存在风险。针对网络贷款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在平时生活学习中除了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的身心同步健康发展,大学校园才是更加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王振亚,李一凡,胡启帆.校园贷,“贷”来便捷还是麻烦[J].湖南教育B.2016(4).

[2]赵立.互联网信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3]王雨新.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网购心理探究[J].学理论.2013(09)

作者:成静敏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第九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些影响。因此,加大对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的内容,就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的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1.引言

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运动参与度高、相对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做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可以更好的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本文结合网络时代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分析,提出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2.1社会因素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交往方式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一些社会的不良习俗也进一步的浸染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受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就受到一些不良意识的影响,这些不利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压力大、攀比心、不平衡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将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

2.2学校因素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分数评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从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的成绩不理想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进而产生厌学、自信心降低等心理问题。而且,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也是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两大诱因。

2.3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上,有一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其家庭环境、成长环境、自控能力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此类主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诱因的解决,需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高校教师等三者的合力,借助健康的活动等来解决。

3.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3.1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复杂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向上的环境能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而功利、不健康的环境则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面临者更多的诱惑,这些诱惑的存在,很容易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同时,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即时性、隐蔽性等,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

3.2网络时代的多样化,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

在网络时代没有出现之前,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以传统教育为主,教师可以更多的进行知识、人格养成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登智能设备,可以学到的知识更为多样、复杂。同时,受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时间、生活空间自由度的影响,网络时代给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无处不在,这就很容易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3.3网络时代背景,对大学心理教师提出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心理教师能否适应这些变化,将会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当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开展状况来看,存在着网络心理咨询利用效率低、网络心理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传统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有机构成与实施主体,教师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诉求、心理咨询等问题的时候,加大网络时代特征、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创新与实践,关系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4.1建立健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了有效的解决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需要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等措施,来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长效性。其中,心理健康档案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效果,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更新,能够帮助心理教师、辅导员等获得更为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4.2注重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呵护与关爱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关怀与鼓励,通过更多的爱与呵护,来赢得更多大学生的信任。从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要注意咨询解答的用语,在让大学生意识到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给予其更多的心理健康暗示,培养其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观。

4.3创新网络时代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了更好的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规避心理问题给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高校不断的加大心理教师队伍、心理咨询室等软硬件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发泄室等,让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有条件、有依据的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可以借助微信、QQ等交际APP,为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提供网络化的心理健康咨询。从而更好的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隐私性。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是相对更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过程中,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能够更好的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更为敏锐的心理教育嗅觉,善于借助现代网络平台与设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方式,用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易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来正确、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成长与干预,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英杰,孙永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2]刘英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动处方干预[J].体育科学研究.2009(03).

[3]张立新,杨静.体育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9).

[4]傅芳香,宋允清.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孔艳君,张淑华

第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摘要:现代社会,大学生虽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还在发展变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在形成过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困扰着学生学习和生活,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下很多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特别重视,教育内容不尽完善,文章拟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连年扩招,繁重的学习任务、就业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失恋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导致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大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引发校园内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和使命是通过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自身能够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同时学习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遇到心理问题及时求助,让他们具备妥善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的知识、能力,并在处理问题中自身不断成长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少患或不患心理疾病,最终顺利完成学业。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大幅度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消极负面的影响致使很多大学生迷失自我,产生了网络心理疾病。生活的自甘堕落、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理想信念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思潮等涌入中国,给新时代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断蔓延发展,缺乏理想信念,崇洋媚外,精神生活空虚,只顾吃喝玩乐,找朋友要找“高富帅”、“白富美”等。

(三)学习、生活产生极端思维

很多同学在初高中学习成绩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因大家录取分数较为接近,水平也就差不太多,曾经初高中时在班级中的优势在大学就不再明显。很多同学感到失落,焦虑。不再有自豪优越感等。往往是目标设立不现实过于严格,实际能力无法完成,从而导致更加自卑,无存在感,最后得过且过。

(四)人际交往障碍

笔者对我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问题,他们大多自我封闭,与寝室、班级同学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交往。究其原因,现在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家长和学校多只注重学习成绩,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缺乏人际沟通。虽然他们内心是渴望与人交往、沟通,但是苦于没有好的方式、方法,导致内心产生焦虑和矛盾。近年来,因寝室同学关系紧张发生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2013年4月,上海医学院学生黄洋被室友投毒致死;同年4月16日,南航蒋某因未带寝室钥匙进门时与室友袁某发生争执,最终被刺死等等。可见,在大学里如何更好的与寝室同学相处,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定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现在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仅停留在选修课,覆盖面太小,只是给有心理学兴趣的同学准备。笔者认为应该开设必修课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同时高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知识、死记硬背概念和定义,而是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如:行为训练、案例分析等。内容可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知识,人际关系、良好情绪教育,性心理和爱情心理教育,挫折、就业心理教育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补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可涉及恋爱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更容易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2.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对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相结合使用的方法进行心理测试,对两个量表均呈阳性反映者进行筛查,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掌握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问题早发现,辅导员通过单独谈话,深入了解、分析并通过班干、寝室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等。我国所用的UPI量表是由1966年日本编制1993年中国樊富珉、王建主持修订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将受测者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十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校心理工作人员应从新生入学伊始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该档案可以记录新生入学时心理状况和每年的变化,以及家庭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三、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工作

开展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一般在高校开展比较常见的有:

(一)个体心理咨询是在心理咨询室咨询老师和工作人员一对一、面对面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对来访者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团体心理咨询团体,是不少于两个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彼此互动,互相影响的集合体。团体心理咨询,指由一位咨询师对数位咨询人员进行的咨询或治疗的一种方式。团体咨询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团体成员把彼此之间的相互观察进行交流讨论,并获得反馈,经过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2]。给人以温暖,让咨询者有一种归属感。

(三)网上心理咨询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一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没有勇气去咨询室咨询,可他们又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网络咨询的特点可以让咨询者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当面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说出的话。网上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让咨询开展更加方便、氛围更加平等与轻松,有着传统心理咨询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四)电话书信咨询很多电台节目已经采取这种形式,匿名说出自己的情感困惑,让做客的嘉宾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或是以书信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愉快不开心的事情,希望指导老师给予帮助。这种形式的咨询在高校已可以开展,虽然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也还是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在每年的春秋开学之际及心理健康月教育活动中开展,邀请心理学教育方面的专家针对学校学院开设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涉及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有的放矢地对同学进行心理教育。观看心理电影。在课余时间播放心理电影,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电影播放前,辅导员老师应该对电影做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电影结束后,给予电影心理学影评,同时可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同学们感悟人生,感受生活。举办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情景剧是通过团体成员来扮演日常生活中问题情境中的角色,通过舞台剧的表演形式释放和缓解平时积压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还能够使大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的技巧等,老师做出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而来访者在咨询师(心理学老师、辅导员等)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五、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适应辅导、不良行为矫治、危机干预等,涉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有所不同,参与朋辈心理辅导的是来自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委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因此,在其所开展的活动和心理辅导中,主要扮演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诉、共情、积极关注和引导等角色。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心理委员的职责是为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或疏导,发挥的是协助及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向辅导员等老师汇报。

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

高校在选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时,要尽量聘用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且具备一定学历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要举行定期培训、进修,以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和鼓励与兄弟院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积累工作经验的目的。总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较为多变复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去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军.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4):86-88.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4]段雨吟,陈娟,胡小强.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孟健男,运峰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