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8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应当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学生心理特点,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建强队伍、创新方法、形成合力,大力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因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情况导致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健康和生命,也严重影响其父母、亲朋好友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不但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也给高校、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隐患。近年来,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刻探究适应大学生需求的对策措施,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首先,领导重视还不够到位。上级有关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整体推进,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部分高校既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中心工作中很好地贯彻落实,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工作一起统筹规划,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其次,体制机制还不够到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隶属于党委学工部,有的隶属于校团委,有的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的隶属于教育学院,有的隶属于心理学院,这种不合理、不规范的设置,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优化。最后,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各省市为大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次专门下发文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盟等,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但在高校工作实际落实中,往往出现推诿扯皮、监督协调缺位、经费保障不力、贯彻落实受阻等情况。
2.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和有力保障。近年来,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师编制严重紧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师生比能达到1∶5000的高校很少,有的高校达1∶30000,也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职心理咨询师,而我国台湾地区师生比平均为1∶1500,香港地区平均为1∶1000,与国外高校师生比1∶400相差甚远。即使部分高校引进专职心理咨询师,但由于高校缺少行政人员或专职辅导员,致使他们整天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也有的高校引进专职心理咨询师缺乏系统的督导培训和实践历练,使他们感到知识匮乏、力不从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主渠道。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辅导员或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教师在承担,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也不具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经验,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效果欠佳。一些教师不能把心理健康观念讲清讲透,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目标性;一些教师没有把体验式教学渗透到理论课堂中,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感染力;一些教师缺乏教学改革和创新精神,重形式、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导致学生不想听、不接受,教学方法滞后,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吸引力。
3.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观念落后、方式陈旧、手段单一、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亟待加强。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心理理论知识传授,教学形式单调,案例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等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的发挥;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障碍来解决,针对学习困倦、情感困惑、人际困扰、生活困苦等问题缺乏引导,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发挥;一些高校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洪水猛兽,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塑造等手段缺乏革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效性的发挥;一些咨询师把心理咨询等同于说话聊天,专业性咨询、情感式疏导等咨询方法缺乏改进,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的发挥;一些咨询师把心理排查等同于工作负担,针对心理异常学生的疏导、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等工作机制缺乏完善,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4.工作合力还需进一步形成上级有关部门协调统筹以及高校所在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如对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社会舆论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支持;高校内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还没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主动融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内外联动机制还未形成。
二、进一步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1.着力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协调能力
首先,要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主管校领导担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独立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分析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全面统筹协调部署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汇报,协调解决制约工作的各种瓶颈,确保各项工作接地气、出实效;全面推进学院二级心理咨询站建设,在班级设立心理服务委员,把宿舍长定为每个宿舍的心灵使者,构建“学校—中心—学院—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及时有效、动态跟踪”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其次,要切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能力。高校应切实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制定和研究学校发展规划、政策制度、中心工作、资金分配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与科研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同等重要的地位,配齐配强队伍,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物质保障,从而有效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以适应当前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2.着力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
一是强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应根据学生规模和学校发展状况,适当增加编制,按照有关要求保证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使咨询师逐步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把大量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上来。其次,完善准入制度,制定职业标准,建立二级心理咨询师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再次,积极构建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加大心理咨询师督导学习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二是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不断优化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队伍,健全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投入等实际问题,加大课程改革创新力度,适应学生需求,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最后,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解决学与做相脱节、知与行相脱离的问题,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3.着力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教育服务方面,建议实现四个转变:浅层观念引导活动向深层意识开发转变,由简单知识普及向技能体验转变;由一次单元活动向系列主题教育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向学生主动参与转变,拓宽途径,创新方法,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成长。课程体系方面,建议实现五个结合: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实现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实现理论指导与技能体验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专家报告相结合,实现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不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认识自身、调适自我,促进全面发展。咨询服务方面,建议实现两个并存的格局:从以认知疗法为主发展到沙游治疗、行为训练、音乐治疗、绘画治疗、人本主义疗法等多种方法并存发展;从以个体咨询为主发展到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并存发展。网络服务方面,建议实现六个结合:遵循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交互性和主体性相结合、互补性与协同性相结合、自助与助人相结合、互助与共进相结合。构建网上心理普查、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体验、心理辅导等,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良好局面,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4.着力找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能否担当好教师角色身份赋予的重要职责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就是师德。首先,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进步,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解困,在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在发展上为学生指点迷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回报社会的动力。其次,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让学生学会独立判断和客观分析;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观察学生的内心反应,学会疏导学生的思想,沟通学生的心灵。二是事业精神。首先,要忠于职守,做有责任感的人。忠于职守就是严守心理健康教育规则,尊重每一位个体,不以学生的家庭背景、民族习惯、心理情绪、行为方式而偏袒、歧视学生,学会尊重、关爱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岗位,自觉维护岗位形象和声誉,踏踏实实、始终如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其次,要甘于奉献,做有使命感的人。使命感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力,是职业素质的灵魂。甘于奉献就是为学生身心发展付出真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将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学生的身心健康、融入学生的成才梦想。
5.着力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育人机制。上级主管部门要进行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和立体架构,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责明晰,措施得当,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教育和管理的育人合力。二是凝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合力。首先,强化校内部门联动机制,重视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建设和作用发挥,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推进全员育人育心工程,开展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加强考评与督导工作,引导管理工作人员把育人育心意识体现在岗位工作的全过程,促进管理育人育心作用的发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教书育人育心作用的发挥。其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理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队伍建设、内容创新、环境营造、品牌创建、平台搭建等,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和载体,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形式,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特色、培育特色和强化特色,把优秀品牌和特色工程的培育工作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育人育心的全过程,做深做细做长久,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作者:丁笑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摘要]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因现实中种种因素的制约而成为“难为”之境,如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教育队伍良莠不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意蕴不足。对此,文章提出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为”之径,即科学把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作用和地位,探索有效途径;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应为”之景“难为”之境“有为”之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学习、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凸显。高校经常发生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层面做了很多探索研究,其中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大力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文对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难为”之境及“有为”之径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高校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所说的“应为”之景是指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的教育模式,“难为”之境是指现实情景中有哪些制约性因素造成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而“有为”之径是指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什么途径或方法。
一、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很多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来自于班级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好场所就是班级。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中指出,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此后,教育部又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这些文件一般都提及“班主任”“班级辅导”或“班级”等。可见,“班主任”“班级辅导”“班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育部出台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是描绘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为”之景的具体指针。准确把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有利于我们从本质上描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通过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促进班级中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难看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所面向的是班级中每一个学生,这可以说是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具体而言,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涵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主任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班级管理者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一个教育者,班主任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二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面向全体性原则,以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每一个大学生,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三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兼顾对部分或个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性的矫正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难为”之境
当前的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诸多困境,或者说,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由于现实中种种因素的制约而成为“难为”之境。
1.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或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照搬德育工作模式,把本属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视为道德问题,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没有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独特性、专业性;或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或学科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或理论的讲解,有时候甚至通过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或测验来检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或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化、简单化,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采用游戏或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许,这样的教育可能是有趣、有味的,但实际教育成效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心理健康教育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明显成效。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良莠不齐。20世纪末,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在谈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国高校普及心理教育需要300年。”对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比较好的美国,不难理解这位心理学工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有些州甚至是1︰300。在我们国家,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只能达到1︰4000,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中占相当比例的工作者还是兼职人员。”从数据上分析,我国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严重不足。如前文所述,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也是班级中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导师。但目前,高校班主任大多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很难胜任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有些班主任在做好班级管理的同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压力,比如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很多班主任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不佳状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与管理中,很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很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此种情形下,极有可能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即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处于不佳状态,会造成班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班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又会使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向更加不佳的状态发展。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意蕴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融入文化元素,并且发挥文化的功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具有文化差异。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意蕴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心理健康标准的中国文化解读。高校在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时,广泛运用国外学者Derogatis编制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否适用于测量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测评的结论是否科学,一直受到社会很多层面的质疑。二是忽视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国外,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已有较长历史,总结出许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这些理论与技术,也被广泛使用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考虑其文化是否适应却比较少。三是忽视心理健康问题的文化根源。心理健康问题包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深层根源其实是其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不断出现,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国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采用西医式的“短期矫治”方式,而没有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文化根源。通过“短期矫治”的方式,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迅速得到解决,一些因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的极端反应也可能会有所延缓,但如果相似情境再次出现,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又会反复出现,甚至比以前更加严重。
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为”之径
要实现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必须破解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难为”之境。“难为”之境的破解,也就是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为”之径。
1.科学把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作用和地位,探索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两者各有其出发点,前者是基于微观的班级层面,后者是基于中观的学校层面。笔者以为,在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矫治性教育为主,主要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教育为主,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很显然,仅靠学校层面为数不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很难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目标,必须依靠人员较为充足的班主任队伍。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尤其是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定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主题,以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为支持。具体而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知识普及、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艺术欣赏、宣传沟通、班级互动等内容,而其效果则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或感想等、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状况及其效果的调查、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其效果的比较以及来自于任课老师、家长、社会媒体等的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
2.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学校—系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但由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难以胜任相应的工作,致使学生中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到系院,甚至是学校,而系院或学校又不得不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本属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班干部(尤其是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中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这三支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可通过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也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起着导师引导的作用。作为班主任需要接受长期培训,较为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在班级教育和管理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部分任课老师,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也需要接受长期培训,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和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骨干和朋辈辅导员,应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使其熟悉最基本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3.消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文化迟钝现象,重视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班级文化建设。“文化迟钝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忽视文化差异的现象。”当前,我国文化迟钝现象可以说极为常见。文化是赋予人生活以意义的载体,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不仅活着,而且还追求活着的意义。如果不能发现生活意义或丧失生活意义,就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生活的意义与西方人生活的意义存在差异性,这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技术时,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外理论和技术的文化适应性。鉴于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亟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重视中国化心理理论与技术的探索与实践。此外,要真正有效地提高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必须从班级文化着手。要通过班级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要通过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机制。班级文化并不是特别玄乎的东西,班级文化可理解为班级全体成员(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或大部分成员共同具有的独特生活方式。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围绕着大学生的生活进行,铸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班级生活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团结友爱、勤奋进取的班风和学风,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就是自己心灵的家,就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总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深入持久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就必然大力开展以班级为基本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之景、“难为”之境、“有为”之径等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推动和普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赖泽源,巢传宣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高,就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着重要作用。实际情况中,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多种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较大进步,取得了较多的教学成果,新型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给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带来了较大便利。但高校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易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一些学生还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心理情况,将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因此,面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实际心理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适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概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在目标上却趋于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区别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一些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基础,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更好适应学校、家庭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社会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更偏重于人际关系。在联系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导致学生发展存在缺陷,不仅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且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思想是理性认知的根源、是心理问题的形成基础,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将难以保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紧密关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则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途径,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都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些教师也不注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思想政治教学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时,只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进行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教育,致使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只是从文化成绩、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判断,没有考虑到心理素质对衡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性,导致评价结果不全面,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认识集体与个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却不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独立应对生活,而这种缺陷往往是学生心理扭曲的关键要素。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自我了解不足,当其遭遇生活中的竞争问题或是一些情感问题时,往往难以承受各种压力,进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育力度不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缺乏教学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一些高校通过制度规范来对学生进行管理,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而且大多数辅导员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及学习需求不够了解,致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顺利开展,进而不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很多教师只是按照教学任务进行操作,不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缺乏深入研究,致使思想政治教学过于单薄、浅显,内容不够丰富,难以从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活动经验支撑
有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虽然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大都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导学生如何调剂自身心理压力,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却没有采取相应的实践措施,没有教授学生实际应对各种压力、诱惑的方法,致使学生心理素质依旧存在缺陷,思想政治水平也不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心理压力,稍不注意便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所以当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
高校学生即将与社会接轨,学生思想也在逐渐往成熟方向发展,如果在这一时期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将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并加紧落实。准确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消除心理问题。教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目的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教学成果的关键要素,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性,其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情感认知特征有着紧密联系,当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以及学习需求,让学生的心理情况始终维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这样才能更好调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能够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往德育教育大都以理论灌输形式进行操作,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兴致不高,致使德育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让学生能够自觉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客观看待生活中各种不良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及就业压力都能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促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确保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深度融合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是也具有一定差异,而且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的认知不足,很容易混为一谈,所以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混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较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同教师的理论讲解,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的学习中,这样不仅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教师大都不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深,教学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难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很多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采用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进行解决,难以取得较好效果,而采用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则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需注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加强教学思想的转变,让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大都较为擅长思想政治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涉猎较少,致使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较多问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高校必须根据心理健康教学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进而开展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教育,保障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我国思想政治教学虽然获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教学体系依旧存在较多缺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且相应的教师队伍职业素质也不高,致使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多种问题,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也给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一定误导。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盛,刘中胜.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9):90-91.
[2]陈英奎.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民营科技,2012,(12):153.
[3]赵丽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5,(15):362-362,363.
[4]王婕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华章,2014,(12)
作者:张艳霞 单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思考
摘要: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目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必须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以及感情发展的重要阶段,还面临着毕业后就业创业等人生选择的问题。同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体制转型深入推进的情况下,面对内外环境发生的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迷惘和困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高校的任务不单纯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也应起到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担任主力,教学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他还包括国内外时事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教学。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阶段,社会文化领域呈多元化发展的情况愈来愈突出,各种新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个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困扰人们心理和思想的复杂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出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评价也出现不同的标准,这使得许多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人感到迷惘,冲击面最大的当数高校大学生。他们刚刚告别少年时期而迈进成人阶段,很多大学生人生阅历比较浅,思想单纯,对社会复杂现象难以做出自己成熟的判断,出现了心理上的各种“不适症”。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许多高校还运用的是教师讲解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当前通讯条件急剧变化的条件下,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越来越小,甚至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怀疑和抵触的心理。
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切实际,对他们目前产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能给予合理解答。导致“思想政治课无用”的思想占据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并产生了排斥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不良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仅偏重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政治理论的灌输,而对大学生这个特殊教育客体最关键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没有很好的重视,没有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去进行教育。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件典型如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北大、清华投毒案等,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使整个社会和教育界震惊。人们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大家逐渐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片面性和缺失性,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促使各高校开始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相融合的问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宣传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健全心理塑造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归,通过对教育对象健康心理的引导和培养,间接的也是对学生健康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要成为德才兼备和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必备的。所以,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解开学生的心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一把钥匙。由此可以看出,在立德树人、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很大的共同性,这是符合我们国家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要求的。
2.2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的补充
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巨大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样化,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愈加先进,年轻的大学生们面对纷繁多变的外部环境,都感到十分的迷茫和困惑,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再给他们一个看待客观世界的完美视角。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之以前也显得大为逊色。现在的许多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就是对他们进行不沾边的、抽象深奥的政治理论的灌输。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产生了怀疑态度,部分学生竟然产生了学校思政教育“无用论”的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来的方法,比较接地气,能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疏导,使他们更能舒缓精神压力,使自己更具有良好的环境应变能力,也更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个人的具体观点和思想,并且能够为我所用。而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有专门的咨询机构和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咨询师,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这无疑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虽然表面上它另立中央,但是其根本目的还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且有良好心理的合格人才和建设者,我们必须得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广泛、更丰富、更生动,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3.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这些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有点措手不及,很多人在思想不知道何去何从,对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的态度。人们的心理、心态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不能给解决现实矛盾提供现成的答案,许多研究者和教育者开始把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了日程,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而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其实际的运行开展都一刻离不开客观的社会环境。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在社会环境因素与主体需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作为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必须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只能在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展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实现。
高校要想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健康的现代大学生,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融合的环境。第一,对于大学生们而言,应该刻苦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有真材实料,才能增强自信、游刃有余的为社会服务,从而在社会上站稳一席之地。第二,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和舒缓紧张的学习生活。学校还可以在教室或学校宣传栏里贴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语,使学生们随时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心理保健的自觉性。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宣传一些有意义、健康的心理知识。第三,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师为大学生排忧解惑。第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去,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学生们的头脑中。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对伍建设
好的老师可以作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导向或人生的启明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学也应创新求变,推陈出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建立一支拥有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都具有的专业教师。合格教师的对伍建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际中主要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大政方针为内容的,好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结构还是专业的“马原”和“思政”原理的总汇,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都运用多媒体上课,但大多数老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套路都是沿袭传统。面对现在高校校园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不是思想政治问题),思政教师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教学话语对学生进行教导,或者还是用高大上的语气对其进行规劝,那么面对大学生现在出现的实际心理问题势必无法给出使其合理满意的解答。因此,从育人的角度来看,高校必须要重视这一客观的矛盾。
笔者认为,具体来说,可以让思想政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或者请一些经验丰富和资深的心理学专家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讲座。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进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教师作为高校辅导员,以充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对于高校的其他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也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更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更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具体的工作更能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学生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为了更好地培养理想崇高、德才兼备、人格健康的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应务必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这一现实问题,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拓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刘丁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171.
[3]苏会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14(1).
作者:欧阳玲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思想中的必要性、途径以及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为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新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以期在今后教学中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作用;探讨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不断改革完善,才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是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的研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全新尝试,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人,重点就是提高人的觉悟与道德。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的行为要受到思想、观点的支配,还要受到情感、个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规律最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上发挥关键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个人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共同点。从心理学角度删看,不管是人格健康还是思想健康的形成,都是需要人的情感、意识、性格等等因素互相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才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形成规律,进行更加有效的教育管理。
(二)思想观念属于心理思想范畴。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要遵循心理思想,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两者间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思想观念对心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它能够支配心理的活动,心理对思想观点却是起到相反作用,思想变化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所以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门不同学科,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基础、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有相同之处,但是两者之间只是相互互补的关系,还不足以代替。两者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都是对人的思想或心理塑造并且促进健康发展的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氛围。要想把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当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与学生交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化解矛盾,帮助学生解决疑惑,解决来自学习、生活、工作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经常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讲座或者知识座谈会,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栏目,利用高效的板报、橱窗、广播、校刊等等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研究学生的心理入手。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6-20岁左右,这是一个成长的阶段。在这一个时期中的学生心理变化非常大,也是学生个人品质,身体与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当中求知欲望、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对学生来说非常关键,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黄金时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安排。要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才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一方面要尽力的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当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完美融合,通过教学课程安排、实践教学等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心理都有不愿说出的秘密,大家都希望有隐私,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这种心理咨询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学生也不愿意踏入校园的心理咨询室。
(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心理教育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教学能力高的教师,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心理专业知识不够强。所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活动的培训工作,把此工作加入到教师的职业培训计划中,再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巧。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才能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把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还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秀英.刍议心理学教学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4(3).
作者:胡一乔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第六篇:新媒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摘要】具有针对性强、共享性强和时效性强等特点的新媒体,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教育,养成健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有机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积极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新媒体(NewMedia),也叫数字化新媒体,是一种相对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面向用户的新型的传播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大数据和移动应用App等。
2、特点
一是受众主体个性化,针对性强。受众呈现多样化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新媒体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满足于不同的主体需求,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私人订制”,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二是信息表现复合化,共享性强。与传统媒体的单一性相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其充分融合了传统的传播形态,将图片、文字、声音、动像等集于一体,整合了多种信息资源,共享性更强。三是播方式广泛,时效性强。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上,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信息、接收和传播。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能广泛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反馈、表达和交流,有很强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1、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相比,新媒体的出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利用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大量的信息资源和个性化的设置广泛地影响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学生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无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力更强广,途径更宽。
2、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照讲座、报告会、面对面的咨询和团体的辅导等形式进行。而对新媒体而言,其传播方式多元化,整合了多种信息资源,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学生可以利用的媒介更多,比如微信、微博、手机APP,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参与热情更高,交流互动更多,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3、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体
针对性强,时效性强,使得交流过程中更具平等性。这种平等使得参与者更多的关注信息本身的合理性和可利用性,消弱了交流双方的身份、知识结构等存在的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利用新媒体,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
1、使得学生思维能力下降
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丰富,容易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信息过载的现象。就是爆炸性的信息实现了“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吸收利用,产生消化不良现象。而且获取信息更容易,有学生会不去深入思考,往往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导致的不好结果是思维混乱、判断能力下降,这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2、使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呈现零散混乱甚至不可控的状态,良莠不齐。这样的情况会让学生无可适从。信息包含不良思想,比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的一些极端主义等,会对大学生产生负能量,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3、对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有负面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可以使人们的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方式更便捷。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交往过程中,更多的使用文字和声音代替现实的交流,使得大学生的现实中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所下降。新媒体使得交往简单片面,长期如此,会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情感观念淡薄,不愿向别人交流表达情感,宁愿在新媒体世界里寻找温暖,对学生的现实交往不利,这就不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里健康。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应新媒体的时代,接受新媒体,转变教育理念,重视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应该树立新媒体形式与传统形式相结合的思想,让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及时发现和辨别出新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使新媒体优势真正发挥,不断减少新媒体造成的消极影响,科学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教育,养成健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
通过新媒体认知辨别教育、法律道德和安全意识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对新媒体使用行为进行自我的约束,提高其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媒体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自我服务和提升。
3、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新媒体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平台,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工具。把网络新媒体心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不断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有效地运用实际工作,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接受更全面的心理健康诊断、辅导、咨询和治疗,不断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风,2014.22.245.
[2]陈新星.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01.61-65+73.
[3]张程,王加胜.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4.137-138.
[4]卢淑芳.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策略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48-149.
作者:王永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第七篇: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设备在我国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大。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网络环境中的不可控因素可能给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基于网络环境对我国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网络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网络内容极其复杂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其中不乏对于学生学习有利的学习资料、对于学生生活有利的励志鸡汤。但是,网络内容中的不健康因素有可能给学生们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现有的网站中黄色网站、暴力网站大约占到10%,由于大学生的心智不成熟、信息过滤能力较差,往往又喜欢追求刺激,一旦接触到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会直接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网络内容良莠不齐,这是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容易导致心理孤僻、人际交往障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逐渐成为“低头族”的重要代表,大学生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购物、聊天、看电影、看小说上,大学生之间的集体活动、交流沟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显著降低,在进入社会、走向工作时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大学生会害怕走向现实世界,会害怕与人们交流沟通,如果这种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很好地释放,很有可能导致心理孤僻、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1.3网络成瘾性对大学生的影响
现阶段,在我国高职大学生中,“网瘾综合症”学生的数量还是很大的,网络成瘾性不仅给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还有可能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大部分网络游戏是带有色情、暴力倾向的,一旦高职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成瘾而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并有可能直接发酵为违法犯罪行为。
2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教育方式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取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但实际的成效较弱,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大学生的自尊心普遍较强,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更多的心事,学生可以采取较为含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适当建立匿名心理沟通和交流渠道,让学生能够大胆的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适当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2.2构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平台
构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平台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专业化的心理教师,教师对本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特点也是比较了解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本校心理教师优势,构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团队,然后轮流安排各位心理教师值班,及时为大学生排解各种心理问题;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刚性的信息保密机制,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要做到严格保密,对于信息外泄者进行大力惩处,这样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能放心地及时选择心理咨询求助;最后,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开通“线下”以及“线上”交流渠道,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选择相应的渠道来解决问题,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更容易得到解决。
2.3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辨识能力
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辨识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应该联合行动,及时清除网络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为大学生设置相应的红色通道,有效避免大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健康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有效避免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我国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给学生推荐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站,并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去浏览,长此以往,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意识到网络资源库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帮助,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意识,如果学生们能主观上遏制各种不良内容,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最后,学生刚刚进入高职院校时,还不具备基本的辨识能力,此时,高职院校应该增设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必修课程,提升学生们的网络辨识技巧,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抵制网络诱惑,在网络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正常的思维。
3结语
高职阶段的学生们还没有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趋于成熟,面对诱惑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网络环境极为复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团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从客观条件出发,净化网络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创设良好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何雯,王静.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13,v.2904:382-383.
[2]张俊,钱太保.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v.30;No.36101:116-117.
[3]丁淑平,杨欣.网络语言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v.1501:29-32.
作者:周燕 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第八篇: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理性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当代“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90后”学生;高职院校;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基于现代教育背景,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高职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高职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积极的人格品质,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成长阶段,身体各项机能和心理思想不断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消除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消极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保持良好心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才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促使学习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为学生未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仅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善于观察,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动态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借助教师的干预有效消除学生心理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效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机率,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当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思想冲击,学生心理发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成熟,价值观念更为趋向现实
受到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的影响,当代学生在复杂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心智发育较为超前,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早熟程度都显著提升。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后能够结合问题发生源和促发环境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勇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甚至喜欢以成年人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和思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一部分家长受到各类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对学生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希望学生更为独立和自信,虽然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生活,但是也导致其丧失了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甚至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不能顾及社会利益追求现实的平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对网络过度依赖
当代“90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伴随着互联网逐渐成长,受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的影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一般不安于现状,希望通过一定的网络学习、聊天等获得新的发展,与网络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网络在提升学生生活水平的同时,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在网络交流、网络游戏中寻找精神的寄托,逃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不仅严重限制了其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化,也导致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心理出现一定健康问题。
3.追求张扬的个性,但是心理较为脆弱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90后”学生的成长经历造成其基本行为习惯具有典型性,如遇到问题不愿意进行沟通交流进而解决问题,而是在网络上查询;长时间登录QQ、微博、微信等,与陌生人交流;可以用电脑打出每一个字,但是一般不会书写,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中识字能力下降;可见“9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受到网络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特征,促使“90后”高职学生思想较为独立,喜欢张扬个性,愿意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现自我,引起社会的关注。“90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遭遇过角度的挫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养成了极端自私的不良性格,心理脆弱,一般无法接受打击,不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健康成长。
三、当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重视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构建开放性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影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得更好的发展。
1.重视师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引导服务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引导。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一般配备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教育引导服务,这部分心理健康咨询人员还承担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但是高职院校中这类教师并不多,一部分教师只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或者心理咨询能力,无法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2.设置开放课程,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我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封闭在课堂中,主要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影响,对教学目标的盲目追求也限制了学生的自然成长,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对学生教育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引导等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同时,由于考核方式的设置不合理,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过于追求理论教学成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失去应有的作用。所以,基于当前社会教育背景,高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设置开放性课程,在保证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育的比重,将学生引入社会中,直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增强教育实效。例如,针对我国高校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探究网瘾学生自身、家长、教师的心理状况。让学生在了解网瘾学生自身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和无奈,存在一定的逃避现实心理;家长对网瘾学生的爱和期望,以及无奈和担心的心理;教师对网瘾学生的教育引导思想和严格管理思想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沉溺于网络对自身以及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网络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沟通,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帮助本次调查中具有沉溺网络倾向的学生摆脱网络的控制,以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
3.重视事前防范,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预防机制
受到高职院校教育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影响,相比于本科院校学生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就业压力。所以,为了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预防机制,预防学生的心理性危机事件,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具体操作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建立三级预防机制,第一级预防机制由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研室所组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负责,并在生活中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把握本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全局性掌控。第二级心理健康预防机制主要指高校辅导员对本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基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增强心理健康知识积累,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第三级预防机制具体指学生会、心理健康社团等相关学生组织和团体,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发现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后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最大限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健康生活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长期生活在高职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制约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以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开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加以定位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保证学生在高职院校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中能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获得自然发展和成长。同时,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探寻正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林红,王超,陈新等.“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
[2]王小妮.浅议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未来与发展,2015
[3]吴建辉.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时代教育,2013
[4]苏桂元.基于现象学教育学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作者:焦蕊 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