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
本文阐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提出思考,坚持立足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原则,逐步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方向培养优质学生,积极吸取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教学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均衡发展,对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有关标准与条件,逐步建设与打造“心理学优秀教学团队”。具体来说,一是激励心理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优势;二是力争获得学院的支持,完善学科梯队;三是对新引进的教师实行教学导师制,把好青年教师上课关,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课,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即发展性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养成,使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自行进行疏导。如果个别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或问题,可以进行补救性教育,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教师的接触,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这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及时地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三、课程教学改革
1.教材建设,精编慎选精品教材。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教师应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科学改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理论讲解、团体辅导、心理影吧、心理故事、心理测试等环节多角度对教材进行系统编写。2.科研发展。心理教师应发挥团队优势,开展横向与纵向课题研究,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下分认知、情感、创造学习、挫折、人格发展等五个研究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科研研究。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优化、人格发展为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原理与实务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学校根据不同学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别设置不同主题的心理课程。第1讲:如何让心理健康起来——心理健康篇;第2讲:适应环境是成长的表现——心理适应篇;第3讲:建起沟通的桥梁——人际交往篇;第4讲: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恋爱心理篇;第5讲:自我认知的培养——自我意识篇;第6讲:积极的情绪调整——情绪管理篇;第7讲:于挫折中成长——挫折教育篇;第8讲:成长离不开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篇。4.教学改革。学校要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实实践教学,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优化、人格发展为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原理与实务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教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校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每章教学过程里都加入体验式、实践性环节,重点增设团体心理辅导环节。根据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发展的不同维度和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学校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人际沟通团体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分别从“滚雪球”“我的心愿”“爱在指尖”“猜猜我是谁”“你问我答”“信任跌倒”“红色轰炸”“祝福朋友”等促进性活动来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团体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先后通过制作名片、游戏、讨论等一系列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如“动物园”“独特的我”“我的五样”“生命线”等。学校还将“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感恩教育”“我的梦想塔”“职业生涯规划”“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继纳入课程体系中。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逐步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方向培养优质学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取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将其及时应用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
[2]黄群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
[3]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
[4]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9
[5]周宏,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个性化模块内容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
作者:于丹丹 李杨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光电科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