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变革契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共享资源平台挖掘心育资源、创新心育形式、拓展心育途径。本文主要以某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为基础,探讨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线上心育”和“线下心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以构建符合时代特色与要求的高职心育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心育模式;网络平台;探索实践
纵观国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研究,不难发现有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阶段性,归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工具化研究阶段。研究者将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工具,重点研究如何在网络技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傅荣(2001)、李强(2001)、魏荣(2004)等人的研究。[1]二是,开放性研究阶段。认为网络是开展心理教育的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系统,研究者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探讨和研究。这一研究取向以张雷(2004)、[2]崔景贵(2006)[3-4]等人的研究为代表。三是,具体化研究阶段。研究者们尝试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具体化研究。这一取向的代表有刘秀伦(2005)、[5]黄玉莉(2006)、[6]廖桂芳(2008、2010)[7-8]等。四是,互联网+研究时代。研究者借助互联网+思维积极探讨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运用,如赵阿勐(2017)、[9]吴丽玫(2017)、[10]陈娜(2017)[11]等。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的视角紧跟时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不仅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延伸和拓展,更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动因
改革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心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1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弊端
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至今只有十几年历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不可否认地是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是,心育教师团队大而不专。高职院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一般较少,每所学校在1~2个左右,而兼职心理教师多,主要由平时与学生交流较多的辅导员、班主任、学工书记以及校医组成,这部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知识学习和培训,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有纰漏;二是,心育内容和形式学生认可度低;高职心育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常时常缺乏新意和特色,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心育机制和平台建设滞后。由于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有的学校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存在硬件条件差、投入不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工作很难与时俱进。
1.2高职生对心理知识有更高需求
近五年高职生的数量与质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招生制度背景下,高职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日益增加,高职生学习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生活缺乏规划已是普遍现象。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心理困惑,在缺乏正向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下,他们往往封闭自我,不想或不敢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不少学生苦于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方法和合适的宣泄渠道,往往借助互联网去寻求答案。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技术盛行、移动智能网络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互联网+的心育平台,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平等权以及选择权将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地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理性平和地生活、自律有信心地学习。
1.3互联网+思潮的兴起与广泛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带领社会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思维的提出拓展了社会各行各业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社会早已在互联网的连接下相互关联,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大到国家战略部署,如北斗卫星、航母战舰,小到衣食住行,如美团、滴滴出行。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其中手机网民7.24亿,占比96.3%,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12]在种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共享资源平台融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对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思路
2.1“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设计理念
2016年12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社会各级单位要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并提出要在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的宏伟目标,足见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11]在这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方案,依托心理学理论和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学生同辈群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心育模式。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并实践“线上技术支持,线下及时跟进,线上线下共育人”的双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该理念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平台以移动智能设备优势,将线上心育载体和资源库、线下实际心理干预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互通有无,相互补充的目的。
2.2“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时代鲜明特征是创造性地使用互联网工具,改变与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大幅度提升心育工作的效率。[10]因此,在做心育模式的顶层设计时首先要依托“互联网+”思维,兼顾移动智能设备的特性,挖掘网络平台资源、打通线上线下心育模式结合的路径,在设计时通盘考虑学生主体、即时沟通、开放互动、创新融合等原则。基于以上考虑,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心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模式做出如下构架设想:一是,搭建线上资源库平台。主要包括购置和开发一些适用于高职院校特色的管理软件和学习资源库。如借助智慧校园中的PU口袋校园APP用于心育活动报名与签到、奥蓝学生管理系统用于心理咨询预约;购置智慧树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用于线上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毫末APP用于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骨干网络培训、惠诚心理测评系统用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以及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用于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做好线下跟踪服务。在发挥线上载体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线下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补充,如将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下以答疑辅导为主;及时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收集心理咨询学生信息,有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发现危机学生及时进行干预等。三是,做好线上线下心育功能融合的制度建设。如制定心理健康课程线上线下运行工作方案及考核标准、心育活动平台管理办法、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流程等,以制度保障线上线下心育的成效(见图1)。
2.3“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实施路径示例
(1)心理健康宣传的双线育人方案。自主开发“泰职院心灵阳光”微信公众号,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栏,由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带领心理协会成员负责维护,做到天天有更新,月月分主题;线下心理宣传活动继续打造我院特色“心灵世界”报纸,每月一期,由各班级心理委员发放到学生宿舍;除此之外,在每年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制作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和印心理知识宣传手册,紧密围绕教育月主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工作。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做到线上线下主题相连,及时系统了解相关心理知识,择其所需。(2)心理健康课程的双线育人方案。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心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提高课堂育人效率,我们引进“智慧树”慕课平台,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教学+线下辅导”改革实施方案。“线上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智慧树课程平台时间和要求完成章节练习、见面课学习以及结业考试;“线下小班授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翻转课堂、小组互评、团体实训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加深对慕课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并充分利用“智慧树”每学期四次公开见面课的时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3)心理健康活动的双线育人方案。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心育中心每年都会开展四期“心灵四季”主题教育活动,即3.20(咱爱您)、5.25(我爱我)、9.20(就爱您)以及12.5(要爱您)主题教育季活动。我们通过引进PU校园口袋APP,将所有的心育活动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预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全院学生的报名和签到,省去了很多活动管理上的负担,心育中心教师专心于活动设计和专业准备。同时,还利用校园网、微信平台等媒介开展互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分院特色心育活动评比、最具校园优秀心理服务之星评选、心理健康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性、感染力,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4)心理咨询预约的双线育人方案。通过利用奥蓝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心理咨询预约模块,能够实现学生在线心理咨询预约,学生只需要在线提交咨询申请,心理教师在收到申请后会第一时间在平台上进行回复,奥蓝心理咨询预约系统有效提高了心理咨询的预约效率,也极大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此外,还可以通过QQ留言、电子邮件等线上方式与同学进行预约时间调整、选择合适咨询师,通过这种线上心理咨询信息收集、线下主动对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人手不够、学生因课程多无法及时预约的现实问题。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成效
3.1运行效果评估
本模式于2016年9月开始运行,截止2018年5月,我们共使用线上各类平台辅助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两百余次,其中,“心灵阳光”公众号各类心理美文近500条,编印“心灵四季”宣传手册近3000份、编印“心灵世界”报纸12期,累计24000份;利用PU口袋校园组织六期“心灵四季”活动,累计使用PU平台申报心育活动80余场次,使用学生近5000余人次;“智慧树”慕课资源平台辅助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三期,累计听课学生达3000余人次,共组织三期现场见面课;学生一年半来使用奥蓝系统预约心理咨询人数超过280人。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公寓宿管工作人员以及分院辅导员利用网络平台报送心理危机个案6起,营造了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无一例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通过“线上技术支持,线下及时跟进”双线心育模式的运行,形成了心理社团骨干与心育中心老师、心理课堂线上与线下、学生自助与朋辈互助等多层级、双平台的全员育人新模式。
3.2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本模式在运行中也发现一些不足,如虽然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智能移动设备便捷的实现各心育模块的功能,但在各心育功能依附平台较散,学生需要下载和注册多种管理软件或APP;其次,本模式的顺利运行需要前期心育中心的大力推广,只有让广大学生先了解、并养成使用网络载体的习惯才能开展和落实后期的各项心育活动,前期心育中心宣传普及和推广的任务较为繁重。后期如能结合各高校工作实际,开发研制一个综合性网络平台,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并能跟学生日常工作学习挂钩,方能实现心育的渗透作用。
作者:吴煜辉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