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质的研究的特点“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这种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而非实验环境,收集资料采用开放型访谈、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过程中不使用量表和其他测量工具,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的工具,在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互动关系,通过两者的互动来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质的研究具有平民性。传统的研究通常使被研究者被观察、被询问、被评价,没有自己的声音。而质的研究尊重作为个体的被研究者,对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都非常重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动的故事,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值得去倾听,去探询,去研究。
质的研究具有互动性。在质的研究中,被研究者可以与研究者一起合作,通过相互之间平等的互动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工具色彩的研究范式,它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建构现实的方式,研究者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也并不比被研究者更高明,研究的结果是双方共同建构的。
质的研究十分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结论或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总结。在这一点上,“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不同而与“量的研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在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差异,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总的来说,量的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而质的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
儿童的发展是很复杂的,很多情况下无法定量,所以需要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近年来,人们普遍注意到实验方法的缺陷。正如日本学者秋山和夫在其《幼儿教育论》中指出:“幼儿研究方法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非常轻率地使用实验的方法。”他认为,“在幼儿研究方面,有一种传统的观点就是为了掌握成人的行为而去搜集资料,选择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把幼儿作为研究的一种手段。基于这种观点,人们多数是生搬硬套地利用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程序,来索取幼儿发展的数据。”当研究幼儿的领域愈成熟,许多研究幼儿的科学方法也应运而生。随着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人们意识到,研究工作要从实验室情境中走向现实环境中,研究分析幼儿的真实行为,才能有助于揭示规律,建立和发展理论。否则,其理论是值得怀疑的。
在教育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最佳方式是研究者深入实践过程,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方案或确立研究目标,并依据教育实践的进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质的研究是在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可增进二者之间的相互反馈,使研究价值增生。质的研究便于开展群众性科研,能够调动广大教育实践一线的教师参加研究的积极性,在研究过程中,增强其事业心和科学育人的热忱,同时有利于改进教育观念与行为和提高研究能力,即“在互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从而有效地改进实际工作,并有益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一、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普及程度全面提高,优质资源持续增加,保教质量进一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年,全市共有幼儿园(含小学附设幼儿班)868所,园幼儿7184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整体规模基本满足全市3-5周岁儿童的入学需求。但学前教育仍是市各类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优质资源短缺、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投入不足,整体办园条件较差;师资薄弱,保育教育水平较低;地域、城乡差距明显,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等。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作为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重要突破口,全面纳入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抓好落实,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的目标要求,健全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强建设规范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总体要求:坚持以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基本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优质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坚持以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为主,不再举办学前班。
自学前教育中心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以来,我积极参加了各集体学习活动,自己也认真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比较深刻领会。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灵受到了震撼,幼教工作者肩上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章,体现了全党的意志,更体现了民心、民意。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幼儿园是幼儿启蒙学习的场所,是培养祖国栋梁的摇篮,构建和谐幼儿园,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我园尝试使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变管理为服务,园领导注重自身角色的调整,努力从各种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亲自实践观察,去发现老师的需求,成为老师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给教师以有力的支持。运用情感艺术,渗透人文关怀,做到以情动人,以爱换心,让教师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园领导的关心,从而唤起每位教师的内驱力。同时,把妥善处理领导与教师间的关系当作“人心工程”来经营:注意用光明的前景激发人心,用良好的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诚相待交换人心,用教管结合感化人心。积极创设团结关爱、分享合作的工作环境与氛围,给予教师自主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激发她们的专业热情和工作乐趣,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园工作质量的提高。
1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已在人生的各个教育阶段全面展开,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绿色文明从小培养,环境素养已成为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把“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我们幼儿园根据这一目标,把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具备绿色文明素养作为保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2观念更新,整体教育
教育要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环境教育也应跟上时展的步伐。我园更新幼儿教育观念,由侧重培养认知能力转变为引导幼儿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往在幼儿教育中,也有认识花草树木、常见动物等课程,但往往是单一的引导幼儿观察外形,提问是什么、有什么特性、外形怎样,目标定位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程改革后。教师们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看问题,建立了整体教育的发展观,如室外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室内墙面的布置、施教玩具材料的利用等方面就有隐性的教育功能。老师的言传身教、举止行为都是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注意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在园容环境赏心悦目的基础上,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探讨人与动物、自然界的关系。教师在幼儿环境教育工作中,在起到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的同时,发现、寻找各类可利用的信息、材料,创编、改编教材。我园除了每周定期有环保教育的课时外,还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遵循规律,渗透教育
环境教育涉及意识、知识、态度和行为。由于幼儿年龄小,不可能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教育,因此,环境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渗透为主,将丰富多彩的内容渗透到每天活动中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比如,原来的洗手帕活动目的只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融合了环境教育,就把鼓励幼儿多用手帕、少用餐巾纸,减少污染的内容渗透进去,使幼儿在养成爱清洁好习惯的同时,也有了环保意识。我们还把原有的教材和环保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再创作,变化出系列的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如在认识水的过程中,让幼儿用瓶瓶罐罐玩水,用多媒体教学讲述“青蛙找家”和苏州河水变清了的故事,用小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三态”变化等。通过系列活动,使幼儿感知水的特性和用途,体会到人们生活离不开水,乐于关心周围的水环境,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又如在区角游戏中,幼儿在玩电池,了解灯泡是如何发亮的同时,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处处用到电池,而废电池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使幼儿知道要回收废电池,把废电池送到指定地方,为此,幼儿园专门设立了废电池回收箱[2]。为了让幼儿提高环境意识,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使幼儿通过参观、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围绕环保的各种节日,组织了相关的活动。植树节进行植树造林方面的活动,让幼儿关心周围的花草树木,认识幼儿园的落叶树与长绿树,参观街心小花园,拣落叶,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然后来设计美丽的街心花园;孩子们通过看看、画画、讲讲,萌发了喜欢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老师们带领幼儿远足到甘泉公园,再次聆听园林叔叔的介绍,每个年级组种下一棵小树,给它培土、浇水,做个小护绿员。在植树节期间,我园幼儿还参加了东西部绿色种子1+1植树公益活动,利用配发的光盘和宣传资料使幼儿初步了解了祖国的西部,了解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本文作者:钱正财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校
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