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及院校不断提出对幼师实践素质及能力的新要求,通过各项评价体系及教学机制,重点提升幼师的执教能力。然而在我国校内外学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教育问题。为此,高校应在重点分析问题表现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前提下,探析基于深度合作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路径,从而在实践中加强沟通,在沟通中促进发展。基于此,结合幼师培养的基本要求,探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育深度合作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度合作
引言
理论教育是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引领,而实践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的唯一手段,是检验真理,验证能力,发挥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院校只有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才能有效地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工作融合为系统统一的整体,才能帮助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满足岗位发展的现实要求。在2012年的《幼师专业标准》之中,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强调了学前教育从业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院校在立足幼师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专业理念扎实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该“标准”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相应的硬性规定,体现了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现阶段,校内外实践基地在构建层面上,虽然所投入的资金比例较大,然而由于院校在校内与校外实践合作与交流沟通中的意识较为薄弱,导致教学交流不够紧密,造成校内外实践基地在实践方向、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进而无法形成一致、统一的教育格局。为此,通过研究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体系,能够有效推动校内外基地的合作沟通,促进学前教育校外与校内、实际与理论的一体化发展。
一、学前教育从业者的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
学前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及时代进步的基础,为此高校要通过体制改革、人才集聚及资源整合的方式优化并改进学前教育现有的教学体系,并为未来的教育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及体制支持[1]。与此同时,社会大众逐渐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托管”向“启蒙”的方向转化,更加关注幼儿的基本能力、素质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学前教育机构更需要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作为支持,确保现代学前教育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所以在《学前教育从业者专业标准》中,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对幼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道德素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幼师必须具备营造教育环境、科学设计教育活动、构建幼儿游戏体系的能力及意识,并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与年龄层次的具体差异,将学前阶段的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构建在感性体验之中,使幼儿在感性理解的同时,激发强烈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因此,可以说学前教育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教育、知识传授的支持,更需要幼师利用情感交流及教学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的意识。而在新时展的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呈现,幼儿家长不断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问题,继而对当前的学期教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即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与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知识探索欲望、适应社会能力及创新精神。总体来讲,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及态度,将现代学前教育与时展、社会发展相联系,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而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层面来分析,幼儿教师需要在严格遵循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幼儿教育的现实需求,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幼儿的心理认知规律,并在现有的教学模态下,尊重并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动态,确保幼儿快乐、有趣、安全地学习[2]。因此,从时展及现代教育改革的层面上,实践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幼师的实践技能,提升幼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的专业能力及意识。
二、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外实践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性。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体系较为系统、完备,高校校外与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体系也逐渐实现了由校外到校内、课余到课堂的有效延伸。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目标依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基地实训与课堂实践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譬如校内实践活动重视对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验证与检验及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或者对美术、舞蹈及音乐等艺术能力的培养。而校外基地则将活动重点置于学前教育层面上,使教育目标集中到教育实践的问题分析、解决上,即通过情景模拟验证学生应对教学问题的能力及意识,提升学生融入基础教育的能力。因而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在教学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致使两者难以得到有效的融合与统一,尤其在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全新的,所面对的教育导向及要求也与校内实践明显不同,进而使学生陷入教育实践的发展困境中,无法进入教学实践的角色之中。
(二)校内外教学内容存在显著的倾向性。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群体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活动的创新力度,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实践实训的兴趣与积极性。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中,都必须确保实践体系有科学合理、相对统一的课程内容。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逐渐实现了体系丰富、内容全面的“大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包含了雕塑绘画、舞蹈训练、音乐乐器等技能课程,同时也有保育常识、教学心理等理论知识,在课程设置及设计的层面上也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然而在校内外教学的层面上,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实践活动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巩固,其教育理念依旧局限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而在校外实践基地,情况则恰好相反,相关教师及负责人主要以实践作为教学主体,轻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关联,从而在课程分配上,缺乏合理的标准,无法做到统一规划与系统安排,整体的实践内容较为杂乱、随机。
(三)实践教育的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简单。在就业层面上,学前教育的就业层面较为狭促,仅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并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职业发展要求较高、专业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导致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中的条目标准较为复杂。部分院校在构建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普遍以口头评价及基于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定量评价为主,难以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导致校内外评价机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要求,也难以达成互通有无的评价效果。长此以往,将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出现“唯理论、唯技能”的发展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教育理念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有效地更新教学理念,无法提升现代教育的落实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群体的职业发展进程,阻碍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而在社会发展层面,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将使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重视,幼儿机构无法选拔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师资人才,也使得校外实践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导致实践教育体系丧失应有的教育功能及人才培养作用。
三、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育深度合作的策略
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对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院校领导应从专业实践的角度进行统一指导、规范设置,构建良性的沟通机制,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系统统一与互通有无[3]。因而针对校内外实践教育的问题及弊端,从教学评价、内容及目标等层面出发,提出全新的深度合作实践路径及教学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统一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中,应确保教学行为的导向性、针对性及索引性,要善于联系交流,提升协同育人的教育功能,把握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使两者在深度合作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任务,真正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4]。譬如在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阶段,院校可要求知名的学前教育从业者参与专题探讨与讲座活动,利用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方式,逐渐实现两者的互通有无,进而在专题讲座的支持下,构建出相对合理的实践目标及教学目标。通常来讲,实践目标可具体划分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专业理念等部分。而要想充分发挥校内实践的功能,学前教育机构需要在紧密结合校外教育需求的前提下,将理论内容、专业技能及专业理念等目标作为实践总纲,重点从能力、素养及知识等方面提升学生群体的综合能力。首先,重点培养学生群体正确的专业理念,譬如教育发展观、儿童发展观及岗位规划观等。其次要努力培养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譬如提升幼儿认知的能力,丰富儿童阅历的能力及活动策划与游戏设计的能力等。最后,培养学生群体正确的专业精神,譬如坚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信心,懂得付出与奉献,能够在幼儿教育中做到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成为将师德八条落实于行、铭记于心的优秀教师。除此之外,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及社会发展需求,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无论校外实践还是校内实践,都要将教学总目标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理论导向及思想指引,将学生教育成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过硬的优秀人才。
(二)构建互通有无的实践教育内容。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学前教育纲领》的相关要求及规定,结合实践基地的发展特征及培养特点,重点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出符合幼师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别上,校内外课程内容可大体划分为学科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及技能课程等三类。其中技能课程包括绘画教育、舞蹈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学前教育专业应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引入“观摩实训”机制,逐步实现技能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其次,在校内外实践中要加强教学合作,关注协同育人理念的建构与落实情况,在学生见习、实习或顶岗实训等不同阶段,构建专家指导机制,使学生群体在提升并巩固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调整与熟悉中开拓教学视野,探寻科学有效的教学定位及学习定位,譬如,校内实践教学课通过融合校外实践理念的方式,在校外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构建幼儿教学情境等活动,以此推动学生群体在专业能力、知识及理念等层面上的全面发展。而在整体的发展层面,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在校内实践中融入校外实践的内容,在校外实践中,融入校内实践的知识,使两者成为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从而在宏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顺利而有序地开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层次多元的互补评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实践评价是能够有效检验并衡量实践教育质量的标尺,在实际的评价体系层面,我国校内外实践教育机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校内评价通常以理论知识作为重点评价客体,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而校外评价却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评价实践行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为全面改变评价方法单一简单、差异性显著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从多个层面综合考虑评价机制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构建出系统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完善评价机制,校内与校外实践机构需要逐渐完善当前的评价机制,通过相互借鉴的方式,提升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即校内基地的评价机制需要配套更加科学、更加均衡的“实践+理论”评价内容,将各专业的实践成绩、比赛成绩纳入到考核内容的范畴中。而校外基地则需要在评价考核的前提下,将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作为校外考核的主体内容及重要标准,从而实现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目标。其次,组建专家评价小组,学前教育专业课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及专业实践等领域选拔出优秀的教师,并引入校外实践教育的指导教师或学者组建专业性强、综合性突出的教学评价队伍。除此之外,也可根据评价结果,构建出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以此对校内外实践培养工作进行管理与指导。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及教育改革要求的专业人才的“摇篮”。然而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内容、目标及评价机制的层面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通过整合课程内容、统一教育目标及构建全新评价体系的方式,才能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深度合作的发展目标,以此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梅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