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理念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理念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理念分析

一、开展品德课的意义

当今为小学生开展的品德课主要是从幼儿抓起,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提升孩子的道德规范,培养孩子生活的积极性。这项德育课程的开展,首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是要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积极的为孩子引领方向,站在孩子的角度,符合客观规律,把孩子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把教学背景设置为孩子乐于接受的游戏,以便于孩子在快乐的玩耍中学到知识。开设德育课应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积极地作用,需要将教育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要融入生活,让孩子多多参与活动,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提升孩子的品德素养。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多元化发展,千万不能只凭借书本教学,要多鼓励老师带领孩子参与互动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知识。

二、小学德育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学校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从古至今,我国对文化学习十分重视,对德育教育并不十分看重,原因无他,对于文化课的教育可以快速的看到成果,然而德育课出成果的速度并不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为快速看到孩子的考试成果,让文化课占用了德育课的时间。为什么学校并不太重视品德课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学校把这份责任归结到了家庭教育上,还有的学校把目标定得过大,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做样子的教育活动。

在关于德育活动的开展方面,虽然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相继开展,然而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是表面形式,难以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甚至因为学校的种种原因,举办的德育活动一如既往,不具任何创新成分,不仅浪费了资源和时间,对学生来说产生不了一点触动,反而让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活动产生出厌烦的情绪。

3.现在德育教材讲

是生硬的大道理,并不能生动的为学生解答道德上的困惑,相对于我国的这种教材,国外的教材要有用也有趣的多,它包含了很多特别的环节,如游戏、表演等等,这种教育方式要比只在书本上简述大道理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和欢迎。

4.缺乏与时俱进的评价方式。

我国的德育教育一般都采用做试卷的考试形式,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学生们一般都采取记答案的应对方针来应付考试,学生能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他们并不理解答案的正真含义,对提高品德素质没有丝毫的作用。

5.缺乏高水平的教师。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师大多十分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学校又不太重视这一块的教育,连带着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敷衍多过于用心,长此以往,学校的德育教师普遍水平不高。

三、解决小学德育课问题的相关策略

1.“小”。从小处细节教起,坐立行走亦很重要,培养出有教养的学生。

我的一位朋友曾问我:“现在的教育为何变成只教文化课,却不教学生礼貌和道德?”我很惊讶:“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位朋友十分愤然的说:“现在有很多学生十分不知规矩。不仅不爱学习,不尊敬老师,不团结同学,甚至连端正的坐好都不会!”这位朋友的话可以理解为:将来,这些学生会变成一群没知识、没素养的无用者。这位朋友的话让我深以为然:小学德育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真的很重要,很深的影响了孩子的品行、习惯。所以我确立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最初方向:从坐立行走教起,把学生教育成一个有着良好品质的人。

2.“近”。要符合孩子的年龄,贴近孩子的心理。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孩子具有的特点,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所以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要用针对他们特点的方法。而对于有较强理解力的中年级的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至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高年级的孩子们,也需要一种符合青春期心理的新教学方式。

3.“实”。

从行动上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而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再让孩子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去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上的人和事,从社会上吸收正能量,树立自己的是非对错观,远离偏激思想。

4.“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育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那么在无形中就会吸引学生去自主学习。另外,德育教学更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很容易能让学生理解的,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四、结语

德育教育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老师决不能有敷衍的心理,要对孩子们负责,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和完善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也应重视起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并大力支持德育教育事业,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孩子们健康的发展。此外,也由衷的希望家长也能重视起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和老师一起想办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贴近他们,推动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齐玉静 单位:晋州市西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