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浅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浅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日渐凸显,为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奠定了根基。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以德育为导向,以传统文化渗透为抓手,让学生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小学科学课程特点,阐述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的融合困境,最后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小学科学的德育成效,赋予科学更多人文之美。

关键词:小学科学;传统文化;德育;核心素养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育必须要积极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学生学情,结合教学目标,遵循发展规律,在教育各个环节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助推力。作为科学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学科所肩负的职责,梳理学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挖掘两者之间的融合资源,选取适宜的载体和路径,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1.启蒙性。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涉及多个领域,贯穿古今,具有较强的启蒙性,学科教学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教育工程,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纵观小学科学教材,无论是选材还是表现形式,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对各种科学现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做好了铺垫。

2.综合性。为更好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在内容选择上更加丰富,涵盖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花鸟鱼虫,到浩瀚星空、广阔海洋等,都属于科学教学的内容。对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探知中获得新知、开拓眼见,让学生在观察和验证科学现象的过程中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科学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现实困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是传统文化渗透的关键要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科学课堂文化传承与渗透存在诸多阻碍,具体表现在:

1.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受到重视,被认为是“主科”,而体育、音乐、科学、美术等学科,与中考、高考等重大考试联系不大,因此受到忽视,常常被称作“副科”,甚至于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小学科学课程,即便是开设教学内容也多立足于科学知识的讲解,没有挖掘出课程的德育功能,很少会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目标更多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激发科学兴趣,并不具备较高的应试要求,所以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积极探索学科德育方式。

2.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关注科学知识的讲解,在智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上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却很少会关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渗透。一些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为什么要渗透传统文化、如何渗透传统文化以及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深入思考,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亦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无法有针对性的借助传统文化推动学科育人,资源挖掘严重不足。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1.深钻教材,挖掘文本与传统文化的衔接。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材的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托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渗透。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实现课堂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目标,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供参照,教师只能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我认为,以探究作为科学课的核心这一要求不能仅针对学生,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同时也应包括教师,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思考哪些内容可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适合穿插怎样的德育教育,以便在备课时能提前安排,真正将教材用“活”。而要想处理好教材,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外,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渗透,让文本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效性最大化发挥出来。而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农业文化、科技文化、中药学、诸子百家、民间工艺等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通过对当前所使用的科学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发现并非所有课都可以与传统文化教育穿插起来,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精准定位,找到渗透切入点,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譬如,三年级上“砖瓦与陶器、瓷器”一课,就可以引入兵马俑、秦砖汉瓦等内容,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又比如,在讲解我国地形地貌时,可以引入长江与黄河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黄河被称之为母亲河;除此以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山川五岳、道教和佛教的几大名山,帮助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在动物养殖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蚕的神奇与魅力,即便是不了解“丝绸之路”,但至少需要懂得蚕的广泛用途,知道蚕丝与丝绸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探索欲,并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去揭开这一谜底。

2.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不可置否,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凝聚着古代先人的聪明才智,这些发明并通过不同形式传到了西方国家。如,指南针就是中国古代先人对物体磁性进行长期探索的成果。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对磁吸引铁这一性质有了初步认知,在逐渐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磁石头的指向性,并在反复实践和研究中发明出了指南针。这些可以成为《指南针》的教学素材;而在《小火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火药”作为导入材料,向学生讲解火药的发明,最早来源于古代炼丹术,起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尽管炼丹术的动机与目的源于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但实验方法对火药的制备还是具有引导作用。在《纸制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造纸术素材,作为世界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代先人选用优质上等蚕茧用于丝绸制备,而将剩下的劣质茧、病茧,通过漂絮法制取纤维薄片,经过晾干剥离用于书写。蔡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造纸术。在科学课堂上,通过讲述这些古代文化遗产,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内心滋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3.巧用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解释科学现象。任何一项科学探究都有着非常完整的流程,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解释与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初步形成科学概念的关键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面对实验所产生数据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概况、归纳等方式得出的结论,相对比较抽象,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在《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教学时,在参照物和相对物的概念解释中,学生极易混淆,于是教师引入诗仙李白《望天门山》这首诗,以多媒体为载体,播放诗朗诵视频,通过图文并茂、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蕴涵着的“相对于两岸青山而言,河流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而言,孤帆是运动的”的道理。通过引入古诗,让学生对科学现象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又比如,在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时,如果从概念入手,较为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引入“孤掌难鸣”成语,在理解成语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去体会和感悟力的相互作用。再如,讲解空气流动性时,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空气,所以空气的运动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这时教师引用《梅花》这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剖析古诗含义,体会是因空气的流动,让诗人闻到花香,从而闻香识花。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以学生熟悉的古诗为载体,将自然科学与之结合起来,既富含诗意,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科学现象,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使得科学探究也变得浪漫有趣。

4.秉承传统美德,提升实践能力。自古以来,勤俭节约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常教育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这种传统美德更应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以学科为载体,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纵观小学科学教材,其中有很多内容都有利于学生勤俭节约品德的培养,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亦能给学生创设实践操作平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一课时,就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里、学校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调查小区附近、公园等是否有河流被污染,并拍照记录。调查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调查报告,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充当引导者角色,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当前水资源的困境,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又比如,在《纸》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对造纸术及纸的生产流程有所了解,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记录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养成节约用纸的意识;在《土壤的保护》一课中,可组织学生开展“白色污染”调研,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挖掘教材中勤俭节约的美德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探讨等手段,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并在活动中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以学科为载体,拓宽德育路径,让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群,李凯.中小学自然科学类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家,2019(18):74-76.

[2]尹慧.基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课教学研究与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2):88.

[3]桂晓晖.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科学课堂[J].小说月刊,2018,(006):79-79.

作者:张立新 单位:宁夏隆德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