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融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要注重学科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努力探索思政课教学与德育活动一体化建设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德育活动;道德与法治教学;协同育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中心,完善学校多元化德育体系是促进小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多管齐下,积极探寻突破口,注重学科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彰显学校德育之实效。
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德育自觉性,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是儿童生活经验建构的唯一途径,道德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后活动延伸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生命线”。然而,反观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将重点和焦点放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在目标定位、开展方式、活动设计、素材选择等方面费尽心思,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环——道德实践的落实,从而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知行脱节现象时有发生,道德教育缺乏直抵人心、直指行动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的开放性,融合德育活动内容,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的德育活动,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重点,化解德育由认知转向实践这一目标落实的难点。比如,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设计开放性活动,将“爱心义卖”与学校的“跳蚤市场”活动相结合;在学了《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做孝心少年”行动,让学生通过拍摄照片或视频、写活动随感等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并参加学校举办的摄影、微视频、诗歌朗诵、习作等比赛。同时,教师通过“校讯通”短信、微信群、QQ群等方式同步跟踪和检验学生道德实践活动落实情况,并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以实践活动为延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出来,使知、情、意、行能够自然、和谐、自觉地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巩固和强化。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实践,增强学科教学效果
道德的意义在于实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让学生通过道德学习过上有道德的生活。学校要打通各种德育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壁垒,促进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和联动。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更要善于依托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获得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主动挖掘德育活动中储备积累的教学素材,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日常德育活动为辅的良性循环系统,打造学科教学的新样态。比如,在学校组织开展的“走进美丽家乡——盐城”德育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或访问亲戚朋友,或在家长带领下亲自到景点、博物馆等实地考察,搜集家乡盐城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富饶物产等资料;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在《我爱家乡山和水》和《请到我的家乡来》等主题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相关素材。这样的课堂学生更感兴趣,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搜集的资料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素材,学生感到亲切和自豪,课堂上兴趣盎然;通过搜集美丽家乡及家乡人的相关资料,学生在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的过程中,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丰富物产等多个层面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对家乡及家乡人的了解也从模糊到鲜活明晰,从知之甚少到全面深入,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激发和升华,从而真正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内涵。
三、深入理解和整合教材,丰富德育活动内涵
学生道德素养应该在有计划、有体系的教育框架下逐步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自我心理发展与年龄增长为梯度,立足“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逻辑线索,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智发展水平螺旋式推进,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爱国爱党和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自然(生态伦理)、国家领土和主权、开放的国际视野等七大主题教育。学校可以围绕相应教育主题,针对不同年级,将日常德育活动有效整合,明确活动目标,细化活动内容,规划构建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德育内涵,保证德育过程的一以贯之、行之有效,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我们可以学生个体生活为出发点向外延伸,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三个方面,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特征、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三级德育目标框架;再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层设定二级目标。明确德育目标后,结合相关的主题活动加以落实。当然,根据每个年段学生的特点,主题活动的形式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呈现出递进上升的趋势。以关心亲人这一德育目标为例,低年段可以设计三个主题活动:今天我当家、感恩母亲节(父亲节)、我来帮助你;中年段可以设计四个主题活动:了解孕育“我”的过程、走近父母(或其他亲人)、“我”学会做家务活或关心和尊重亲人;高年段则可以设计爱心港湾、读古训知亲恩、心中有他人、爱心大使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对照同一目标,每个年段的活动形式略有不同,活动目标也在逐步升华。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再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辅以评价监督激励,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德育活动实施方案,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也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四、在活动课程中实现协同育人
学校的活动课程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依据学校德育目标要求,学校统筹安排德育活动,构建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活动课程,将德育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的校园生活,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自主实践和自我建构来实现德育目标。同时,活动课程以点带面,促进课程整体优化,实现多形式协同育人。每年,学校大队部组织隆重的入队仪式,通过授队旗、系红领巾、入队宣誓、庄严呼号等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热爱少先队、热爱中国共产党、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的炽热情怀。在入队仪式前后,学校邀请老红军、老战士来校讲述红领巾的故事,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寻访铁军精神等。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精神洗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样的活动,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每周一节的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让德育走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形式。班会课上,班主任依据德育目标体系,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专题教育。实践活动课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公共问题,就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一个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活动课程的出发点来自学生,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这样的德育活动课程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考虑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这一特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创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积极尝试、努力探索,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道德思维的进阶、道德情感的升华。总之,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推行德育活动和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与德育主题活动相互整合,让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接受教育,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感悟与体验,自主地把知识转化为行为,把行为固化为习惯,把习惯升华为品质,使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融合,从而为塑造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正向的价值引导和生生不息的效能驱动。
作者:罗燕翔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