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必要性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任务是传授小学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术,以及不同形式的小学信息技术活动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团队精神;对学习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生而言,还应培养他们的小学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前,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予以切实改革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极为重要。纵观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不少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缺乏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因此,为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地与当前的小学教育发展相适应,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1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迫切性及改革的必要性
1.1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加强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交流
目前,在国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少地区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整个过程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进程,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但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新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两种理论的互补共赢。随着多媒体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具有人性化宽松的环境,能体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发挥个性,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1.2有效操作下可以适度增加中小学信息技术练习量
学生学习动作技能中练习量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教育观点中习惯用“题海战术”,而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增加学习次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习。此外,动力模式理论、运动程序理论都曾经对练习变异与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得出,相同的动作持续练习时间过长会适得其反,使得记忆动作和迁移动作能力大打折扣。因而,进行“自由操作”,就是学生拿到题目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并及时记录所联想到的画面,不必太注重语法是否有误,而侧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1.3教学任务具体化、明确化
传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中“填鸭式”已经司空见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而学生们们却需要死记硬背的记下来,否则考试也难以通过。死记硬背只是一时的记忆,难以长久,因而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只有真正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了解知识拓展视野之外,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学习效果才能更为理想。此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教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资料自己主动去学习,并且对相关概念区分清楚,才能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起到重要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为主体,在正确的引导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效率相结合,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理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探究性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通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并参照庞维国教授所提出的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一般模式,并对探究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加以整合,提出相关建议:
2.1确定目标
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对学习效果有着莫大影响,学习目标模糊不清,学校效果收效甚微。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能使得学生明确学习期望并进行合理定位,在此环节,学生在预习后可以确立目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知识性目标、情感方面目标),一旦学生在学生中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2.2激发兴趣
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自主参与学习,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节课中时间有限,知识点众多,因而需要学生能够保持兴趣,只有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记忆犹新,学习效果才能最佳。
2.3个人自学
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之一就是个人自学,依据前两个环节为基础,学生就可以对先前制定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并进行针对性的个人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量地积极引导,帮助学习“趁热打铁”最大限度吸收知识。在学生使用这些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对其逐渐适应,教师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程度跟进了解,若是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掌握得快,可以将更多的教材引导学生加以自学。
2.4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也是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个人自学后,也会对某些问题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教师不需要立即给予答案,可以在学生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教师则是课堂的旁观者,密切关注小组讨论的开展情况,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讨论较为枯燥的小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和同学进行交流,鼓励不擅长发言的学生踊跃发言。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每个小组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理解上也大相径庭,在学生之间的激烈的讨论中,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剑平主编.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张玉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