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性、科学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应用型基础学科。积极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科技信息素养的现代公民。学生有效掌握并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习视野,还有利于解放教育思想、转换教学观念,对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应用能力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新形势下的文盲并非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目不识丁者”,主要是指那些缺乏现代科技意识和信息素养的人。目前,信息技术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程而存在,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它依然未能赢得广大师生的重视与关注。比如,课时量安排偏少且没有充分运用;在课程统一、过程监控、质量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严重缺乏比较科学的硬性规定和可操作性规范;教学方式简单机械,学生深入学习和系统化学习的情趣普遍不高;课程活动基本处于“低情趣,低层次化”的状态。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呢?下面介绍几种模式:
一、以情趣为导向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活动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兴趣、动机、爱好、习惯和意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元素,属于人的内在驱动系统,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它虽然不直接参与实践过程,却往往在指向、强化和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作用,能从中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应。可以说,兴趣是走向成功的开始。例如,在教“动手做网页”一课内容时,我首先把校园网站打开,让学生尽情浏览,当他们看到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画面后,既感到好奇又觉得亲切,不由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趣,都急于想弄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能学会吗?”在此情境下,我提出了“网页制作方法”的课时目标任务,学生兴致饱满,显现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学习态度,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实践表明,情趣化活动可以获取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为导向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小课堂”与“大社会”相互渗透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为课程学习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从而产生“1+1>2”的实质性双赢效果。如在“Word”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节日卡片,学生较好地掌握了Word的基本排版、输入、插入图形和艺术字等操作。如在“互联网搜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学生喜爱动漫作品等性格特征,引导并激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为关键词进行网上搜索,并对相关信息做出分析和评价,最大化地发挥“教育即生活”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运用科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类比教学生活化———CPU(中央处理器)”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它的作用与生活实际进行类比,如“大脑对于人体”“教师对于学生”“管理者对于企业”等都是一种CPU功能现象。
三、以自主为导向
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于让学生拥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为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以任务驱动法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明确本堂课的活动目标,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接着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提出一些要求;然后以多人学习小组(或其他形式)为单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任务的牵引下,自主探索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此达成课时目标。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动态性的巡视,并要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下给予他们适时的指导、点拨和启发,而不能一味地“越俎代庖”;最后在集体交流活动中进行总结、评价、梳理和提炼。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而且也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以整合为导向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具有相应的独立性,但却与其他各类学科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知识可以进行优化整合:如在教《神奇的极光》一文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极昼极夜彩图及光的运行示意图,让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五彩斑斓的图画中感受天体的运动情况。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和形式,又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时效性。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也可以进行优化整合:如在教“轴对称”等数学概念时,教师可采用Flash制作轴对称全部过程的模仿动画并播放出来,不用教师多讲,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就能够很快地接受并理解这一概念。信息技术还可与英语、理化、音体美等各科教学优化整合。
五、以人文为导向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主要体现于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吃透教材,挖掘其人文因素内涵。如完成Word综合任务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一套关于亲情、友情、爱国、敬老、励志和环保等方面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情感。(2)在良好课堂氛围中渗透人文教育。如在教“信息特征”内容时,教师可播放一些爱国影视片段,让学生讨论其中的信息特征,使学生有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3)拓宽视野,把人文素养和对社会的关注联系起来。如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关注其最新发展动态,强化学生“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思想认识。(4)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激发情感。(5)开展丰富多元的多媒体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比赛等,以有效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总之,我们要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坚持“情趣化”“生活化”“自主化”“整合性”和“人文性”等策略,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2]马秀麟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9).
[3]胡艳,杨军.浅谈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出国与就业,2012(4).
[4]杨天强.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21).
作者:顾云中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