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等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等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初等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把文化也做全球化了。这是一种惯性,一种极其不良的惯性,似乎任何文化都是建筑在经济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如何处理得当,经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文化发展的重要程度并不比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低。要想做一个中国人,中华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中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否则,国不成国。国家与国家间的差异,无非也就是文化的差异,而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若为了所谓的“外国优秀文化”而舍我民族文化,无异乎“丢了西瓜拣芝麻”。而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人,则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如今的小学生。

2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教育工作者应代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民族文化进行教学

小学生一般都是“三分钟热度”,但却又很容易对很多不明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则是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正确的事物上进行教育。关于中华的民族文化,有精华亦有糟粕,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且还得看看这些精华是否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学习。

3小学生的兴趣是可变的

关于小学生的兴趣,这很重要。这是决定学习“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关键,孩子们对这样事物有兴趣了,那学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若无兴趣,学起来往往便是死记硬背、不得要领的。然而,小学生的兴趣是可变的,他们的注意力极其容易分散。这时,教职人员应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优秀民族文化上,学会“教”。教他们愿意学、乐意学。

4如何“教”

小学生往往对具体生动、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对于太过空泛、宏观、晦涩、抽象的理论知识,则常常提不起半点兴趣。这个,就在于教职人员会不会教了。一个好的小学老师,便应该懂得“由浅入深”、“化艰深为易懂”。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愿意学、提起精神来学。

4.1“由浅入深”

由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学习,要进阶,非循序渐进则不可,决不能想着一步登天,否则,必然再演“欲速不达”。所以,对于尚且稚嫩的小学生们,小学教师应选择较为易懂的古籍来教学。如《三字经》、《弟子规》这样朗朗上口的则是不二选择。

4.2“化艰深为易懂”

虽说《三字经》与《弟子规》朗朗上口,但毕竟是流传了上千年的古籍,其要点还不是小学生所能领会的。小学老师就应该把这两本古籍由“抽象”转到“形象”。仔细地向小学生们讲解其中的意思,适当地添加一些相关故事。要知道,小学生是最喜欢听故事的了。结合故事,也能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籍,对中华五千年的结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会因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孩子时的“认识”,往往可以影响其一生。

4.3上述“例如”

例如:对启蒙读物《三字经》,如果仅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三字经》里好多典故事蕴含有许许多多做人的哲学道理,这恰恰是能够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有效法宝,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记时,可以对其中的典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教参,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和探究的乐趣,让课堂教学走出空洞说教,走进“活动课”中来,尤其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活动课,是提高素质教育实效的良好途径。当然,对小学生民族文化的教育形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大胆走出课堂,突破传统教育方法,让民族文化进人学生的血液,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应是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更有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有一些学校,把民族文化教育和第二课堂相融合,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兴趣活动课上,同学们学习国画、书法、篆刻、武术、象棋、戏曲、舞蹈、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等,弘扬民族文化,做到寓教于乐。还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民族文化教育成为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在学校环境中,应处处体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教学环境中的条幅、字、画以及名言警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自然成为人格健全、知义明礼的好公民。成都杜甫草堂旁边的草堂小学,就把民族文化融入了校园的各个角落。走进学校,小石径的青砖上刻着诗,走廊里、教室里挂着诗,孩子们的手工作品中镶着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也远胜于牛硬的背诵。

5结语

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进程的,要想复兴中华,单从经济入手是没用的,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其素质的能否傲立于世界之巅。只有在强大的文化基础下,经济的效力才能得以发挥。我国有很多人曾抨击过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不科学,却又有很多外国人是中国民族文化为瑰宝,这是为什么呢?前者浅薄,后者则有前瞻意识。这就是素质和思想的差异。要知道,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的人纵是终其一生,也是难窥其一项之堂奥的,一个人若要站出来抨击中华文化,那只能证明他的浅薄而已。而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多了,这便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乏。要把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还需要从小学抓起、抓好、抓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