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学法则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学法则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心理学法则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心理学并不神秘,它既能帮助我们了解自身,也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他人,了解我们所观察对象的心绪状貌与变化趋势等,以便更好地为观察对象接受教育服务。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它业已成为我们如影随行的朋友。对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人来说,学习心理学,在调整自我情绪,以积极正能量的健康阳光的状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是工作之需;对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小学生而言,了解、顺应、调节、抚慰、指引、矫正服务对象的心理,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益贡献一份力,可谓善莫大焉。为此,我们有必要来重温并走近心理学中的几个效应或法则,更好地读懂它们,并从中获得些许的启悟,以此来助推小学教育学的成效提升。

一、罗森塔尔实验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老鼠实验。他把其中一群(A群)老鼠交给一名实验员,并告诉他,这是一群非常聪明的老鼠,让他来训练。然后,他将另外一群(B群)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训练,告诉他这是一群非常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两群老鼠进行了训练。一段时间后,教授对两群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结果表明A群老鼠穿越迷宫的时间比B群老鼠要短得多。罗森塔尔教授说,他当初对两群老鼠的分类完全是随机的,他并不知道哪些老鼠聪明,哪些老鼠不聪明。而实验员听他说A群老鼠聪明,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办法对老鼠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就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相反,另一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来对B群老鼠进行训练,结果B群老鼠就真的成了不聪明的老鼠。教育教学启悟:教育,最忌讳给学生贴上所谓的“标签”。每一个进入小学学堂的儿童,虽然之前他们所受的启蒙程度、效果、影响等可能有所差异,甚至是良莠不齐的。但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是没有权利选择的——学校随机给你怎样的生源,你都得无条件接受。我们不能像菜市场挑食材一样,货比三家,样样精挑细选。学生来到我们的班级,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屋檐下学习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缘。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有些孩子可能在接受能力,在思维的方向上,在思考力的深度上,还暂时稍显不足,但我们教育者切不可以因此就给这部分孩子过早地下了结论——学习力劣态。只要不是智障的孩童,总有一个方向是适合他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能给予他们以激发、促动与引领——向哪儿走,怎么走,才能发展得更好。这才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回忆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所有成功的表演,他总是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教育教学启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现场,对瓦伦达效应并不鲜见。特别是孩子面对考试、考核、参赛、选拔等时,由于这种焦虑心理的存在,孩子或因为自己太想成功,或因为家长与教师的隆重期许,或因为孩子的好胜争强的心理等众多因素的糅合作用,往往会出现“优生不优”“冷门迭出”“黑马出现”等现象。太想出成绩了,太想把桂冠系于自己身上了,结果导致了不理想的结果。这就告诫我们教育者,教育教学是长期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时,教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注重平时的过程训练与习得,以稳定的情绪,将考场、赛场等当作与平时一样的训练场。学会平稳均匀地呼吸——我只是来展示的,与平时在家、在学校训练时一样,周围任何的事与物、人与情等在我眼里暂时都是“屏蔽”的。我是来将平时训练、习得的东西重温一下的,将过程好好地呈现一下,至于结果,至于别人的表现,均和我无关。专注当下,专注眼前事,稳定地做好“平时的我”就可以了。教师在赛前、考前的指导,也理当如是。

三、刺猬法则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当一个大阅览室里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拿了把椅子坐在他的旁边。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实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他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质问“: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我空间,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侵犯时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愤怒。教育教学启悟:教育呼唤平等、公平、尊重等要义,别以为只有成年人才需要自我空间,孩童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自我空间的需求。为什么有孩子要给自己的日记本或自己的专用抽屉上锁呢?因为那是他们的私密地,是很自我的一方空间。这个法则提醒我们,虽然教育教学希望师生关系亲密,最好能达到无间的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放在当下媒介资源愈发发达的时代视域里来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的理想并非得当与可行“。距离产生美”,没有缝隙,挨得过紧,容易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呈现新风貌,就不能过于亲近孩童,在真心爱他们的前提下,适度地与孩童保持一定的距离,时不时地制造出惊艳感,让孩童对你永远有期待,永远不能真正看懂你这样一个“会变戏法”,有着“一肚子新奇主意”的教师。

四、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的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可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而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董事长很愤怒,来到办公室,将销售经理叫来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后,将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对他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碴。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后,便将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教育教学启悟:这个效应明确地告诉我们,坏情绪是容易传染的。这是非常可怕的“连锁反应”。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总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与变化,这是事实。但,作为教育中人,由于我们的职业约定使然,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将生活工作中的不愉快、不健康甚至是愤怒的情绪带进课堂,那一节课,那一天的时光,想想孩子的心里该有多堵得慌。为什么很多学校的大厅里都设有衣冠镜,就是希望教师每一天都能端庄微笑地走进课堂。微笑的教师是最美的,在微笑的涟漪中,才能滋润出微笑的花儿。当教师每一天都能将坏情绪丢弃在外头,让嘴角上扬,带着太阳的味道走进课堂、教室,以微笑拥抱微笑,以微笑回馈微笑,那该是一幅多么温馨、迷人的画面。葆有教育教学的激情,强逼着自己每天都能带着好心情上路,就算在教育教学中遭遇到糟心的事儿,都不要将责任推卸给孩童,因为他们是需要我们引领的。将好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天的教室都会是蓬荜生辉的。

五、从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比较线条长短的实验。在实验中,有一个被实验者是大学生,还有六个研究者参与实验(大学生并不知道这些人是研究者),大学生总是最后一个发表意见。当线条呈现出来后,大家都做出了一致的反应。之后呈现第二组线条,六个研究者给出了完全错误的答案(即故意把长的线条说成是短的)。最后一个发言的大学生就十分迷惑,怀疑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地方出了问题。迫于群体压力,他还是说出了和别人一致的答案。教育教学启悟:这种效应在成人中最为常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随大流”,时尚是怎么实现的?就是依赖于人的从众心理。往积极的方面看,利于服从,利于管理。从消极的方面看,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人云亦云,没有新鲜内涵……教育教学中的从众效应则告诉我们,要合理地运用,有效地抛弃,让教育教学更有效益。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检测全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状态,就不能采用随口问问、随手举举的做法——你们听懂了吗?听懂的请举手示意。而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教学媒介,设计让学生可独立受测,又便于教师统计全体学员掌握情况的系统软件,以便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避免从众效应带来的负面干扰。再比如,面对班级里学生的某些时髦现象,如带智能手机进课堂、学生攀比谁穿的鞋子时尚、有明星范等的现象,教师就应该从从众心理入手,分析学生,从如何开展有益健康的课间活动、智能手机如何避免让我们当“低头一族”、时尚究竟是什么等方面的教育话题与内容,一步步地引领、导航着学生的正确行为。而不要将心力花在“揪始作俑者”的无谓消耗上。

六、上朝效应

斯坦雷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车灯具、仪表制造公司。这家公司推行“改善提案”活动,具体做法是,每月进行一次班前例会,他们自称为“朝礼”。总经理总结上月本公司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的安排,介绍市场情况的变化。同时,由董事长和总经理给参与“改善提案”活动的职工发奖。每次“朝礼”都有职工手捧奖金和纪念品出现在主席台上,由董事长和总经理向他们一一鞠躬致敬,在场的职工热烈鼓掌向他们祝贺。一些呈交了提案但未被采用的职工,这时也会得到一份小礼品。总经理恭恭敬敬地发给每一个呈交提案者,一再表示感谢,并鼓励他们再加把劲。这种“朝礼”的方法使斯坦雷公司长盛不衰,在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育教学启悟:这个效应在企业文化中占的比重大,但依旧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启示。特别是班级建设、班级制度、班级文化创设方面,我们教育者也大可借鉴这一效应,将学生导引到这个集体中来,让每一位孩童都与班级的成长同呼吸共命运。“班级建设大家谈”“我为班级建设献一策”“今天我当老师(班主任)”等活动的开展,就是效仿斯坦雷公司的“改善提案”活动而设计的。只有当孩子真正将班级当作自己的家看待,在求学期间,就与同伴们、师长们一道,费尽心思地想把班级建设好,爱班如家,孩子们才会拥有校园即家园的心意,长大后也才会有家国情怀。当然,在奖赏方面,可以避免一味的物质刺激,可以改用“积分奖赏”等替代。但作为教师,要像斯坦雷的公司领导层那样,珍视孩童的每一项倡议,真诚衷心地感谢他们,哪怕将“谢谢”说烂了也要不遗余力地道谢。目的是让孩子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七、晕轮效应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家戴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往等。教育教学启悟: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年代。换句时髦话说,这是一个追求高颜值的时代——怪不得整容业如此发达!但,教育中人绝对不允许这样做。在我们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美。还没有与孩童深入接触,教育者绝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给孩子们来一个“排序归类”,这显然是有悖教育道德的。对这个效应,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面临着学生与家长的晕轮效应的产生。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第一次与孩子、第一次与学生家长的见面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特长,将自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与家长——让他们感觉,能与这样的教师一起学习,能将孩子送到这样的教师手上,是自己的幸运。同时,在与学生、与家长的持续交往中,教师还应将魅力不断展现,不断地扩大其气场,不断地创造让学生、让学生家长惊喜欣慰的教育行为,成就好教师的形象。当教师的心中装着敬畏——课堂有学生的眼睛在盯着,背后有家长无形的目光在注视着,教师在校园里每一天的言行都会受魅力的导引,有了追求更好的动力。对学生与家长而言,一旦他们悦纳了这位好教师,就会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支持好教师的工作,家校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更为顺畅。

八、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实验,最终目的是要求家庭主妇同意在院子里竖立一块很不美观的木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当直接提出时,只有17%的人同意。而先要求她们在一项立法鼓励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几乎全同意了。隔几周后再提出立木牌的要求,结果55%的人同意。这说明由于人们意欲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形象,即使后面别人的要求过高或过分,人们为了维护给别人印象的一致性,为了不给别人造成心理印象上的前后不协调,也要继续帮助下去。教育教学启悟:当然,教育者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给服务对象提出过高或过分的要求。这个效应在昭示我们,对待学生的教育,特别是矫正某些孩童的不良习性问题上,不能急于求成——以堵塞式强硬地要求学生不能做什么抑或是禁止做什么。例如有学生做作业书写潦草,还边写作业边听歌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就要告诫自己,不能希望他顷刻间“改邪归正”。这是需要过程的。因此,教师应该列陈学生不良习性的危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信赖之心看待他——给他时间,看重过程,稍有进步,即时赞赏、激励,逐步减少不良习性的重复性,直至引导到正轨上来。同时,此效应对家校沟通也很有启发。学校教育要想取得真效果,得仰赖于家庭教育的不缺位。某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支持与摩擦等,当然因素很多。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将教育意图与家长讲清楚了吗?孩子的一些习性、品性等对未来成长的影响我表述清楚了吗?对家长的心理我预估了吗?我制订的教育方案家长是否明晰同意了?我从家长的话语中悟出点调整方案的思路来了吗?……应该相信,家校培养孩子的心向都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教师拿出真诚谦恭的姿态,走近家长,共育孩童,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心理学已经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是越来越成为我们职业、专业的必需品,深入到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以上笔者只是从心理学的某些“角落”,引带大家重温心理学。心理学中还有众多的宝藏需要我们师者去开掘,我只是在抛砖,期待着引出更多教育中人的玉石来。

作者:王庆欣 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