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远程教育保持率的挑战及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从社会维度审视,远程教育具有社会生产属性,能够使众多人接受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或培训,使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者、劳动者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激发创新能力,获得所需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或领域,从而长效、多效、综合提升国民素质,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从经济维度审视,远程教育有较高的产出投人比,其设施一次性投入,可持续性应用,具有成本低、规模大、效益高的经济特点,即远程教育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要素替代和放大效应,使有限的师资力量和优质学习资源得以共享,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服务于更多的人群,使学习者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远程教育学习者既是远程教育的接受者,又是远程教育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远程教育学习(即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并完成学业,势必会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远程教育的特性及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已经引起远程教育研究者、工作者的关注。[2][3][4]为确保远程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研究者、工作者也注意到了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高辍学率问题,其研究主要包括相关理论或文献综述[5][6]、辍学模型分析[7][8]以及远程学习者辍学现象发生的影响要素[9][10][11]、时间规律[12][13]、干预策略[14][15]等。本研究在对山东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办以来辍学率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时发现,自1999年(秋)至2011年(秋)以来,山东电大共有282103人注册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其中有24386人未能完成学业,中途辍学,占注册学员总人数的9.32%。[16]本研究认为,学习者保持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反映出其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应认真思考,大多数学习者在接受远程教育的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影响学习者保持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学习者保持率面临哪些挑战?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一)来自学习者层面的挑战1.环境不适:对在应试教育环境培养出的学习者而言,往往习惯在教师的监控下面对面的指导性学习,当处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面对大量的教学资源、多种教学媒体、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形式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学习常常事倍功半。他们一旦在学习中受挫,就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对继续远程教育学习失去信心。2.学习动机:远程教育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不同:例如出于兴趣爱好、自我提升以增强职业竞争力、实际工作需求、晋职或寻求更理想的职业、获取学历文凭等等。由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不同,学习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的是积极主动学习,有的被动学习。被动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容易中途辍学。3.时间分配:远程教育学习者多为全职工作者,有一部分人已成立家庭,他们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或社会责任;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学习计划或学习安排,但是计划中的学习常常会被其它事情干扰而中断,因而工学矛盾和时间管理成为影响他们学习重要因素之一。4.学习困难: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差异,学习困难也各异:有的学习者是因初中、高中阶段的某些基础知识薄弱而感到学习有困难;有的学习者是因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遇到了新问题;有的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不当;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5.沟通不畅:远程教育学习者多为分散、自主学习。有的基层电大教学班,某个专业只注册少数几个人或只有一两个人,无法配置专业辅导教师组班学习,难以形成学习氛围;即便是有统设的QQ群或专业论坛,但因专业人数少而使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学业交流变得困难,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无从谈起。
(二)来自基层电大层面的挑战1.工作繁重:目前的多数市县级电大已经与地方的某高校或中等专科学校合并,成为该校的某个处室或科室,有的县级电大或者隶属于县级教育局的某个部门,而且人员配置很少。基层电大的工作人员要全方位负责一年两次的招生工作和日常的教学、教务与考务管理以及各项信息的与沟通。他们既要熟悉各项工作的管理规定,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及与工作相关的应用软件,工作项目繁杂,任务繁重,压力较大。2.师资匮乏:整合后的市县级电大的专业教师已分散到并隶属于合并学校的各个系部,这些教师主要是承担所属系部的教学工作,有时可能根据需求兼做电大的辅导教师,但是其主要精力无法倾注于电大教学辅导。由于有些基层电大没有配备专业教师,无法建立师生之间的专业沟通与交流,因而学习策略支持缺失,不能满足对学习者个性化指导的需求。3.成本核算: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习者缴纳的学费。如果注册的学习者多,而且相对集中学习某个专业,对办学机构则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有些专业虽然有社会需求,可是注册人数很少,基层办学机构常因财力有限考虑到成本因素尚无法向学习者提供组班式的或个别化的教学辅导,更无法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4.认识偏差:远程教育的学习理念为“自主学习”,但是有的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将其理解为“自己学习”,所以学习者注册后,只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学习理念、网络资源使用等教育,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问题及学习诉求,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一旦遇到来自学习、时间管理、家庭或工作变故、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就会放弃学业。
(三)来自资源建设层面的挑战1.整体应用:远程教育学习者常以课程教材为主,以学习指导书、录像课、形成性考核练习册及在线学习资源为辅展开课程学习。但是在课程教材或其他学习资源说明中没有介绍相关的在线配套学习资源种类及获取资源的路径等,没有介绍各种学习资源之间的使用关系,学习者对这些学习资源还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认识,无法按需查取使用,因而有的学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互动反馈:远程教育学习者常依据课程教材及辅助类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文本学习资源中缺乏人际交流式导引,无法使学习者在自学中得到及时的、会话式的引导和鼓励;在网络学习资源中多为输入性内容,缺乏输出性内容,无法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者的收获或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无法形成有效互动。3.脑力负荷:远程教育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处理一定的信息量,形成一定的脑力负荷,尤其是在收听收看视频课时更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对学习内容加工与处理。目前的视频课多在40~50分钟一节,学习者一次性接受的信息量较大,脑力负荷较重,不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吸收与消化或者概括与总结;再者是不方便学习者抽出零星时间收听收看,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任务重的心理压力。4.个别指导:在网上课程学习的栏目中,有关于课程的学习辅导资料、平时作业、期末复习指导及模拟题、IP课件和直播课堂;还有的课程栏目为学习者提供了超链接资料。这些资源多为解决共性问题设计制作的,缺乏个性化指导。如果学习者不能从中解决各自独有的问题,就会对查阅、使用学习资源失去兴趣,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就会降低。
支持服务理念下的远程教育学习者保持率策略
2010年7月英国开放大学扩大参与中心(CWP,OUUK)出台了一份最新报告《22%———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些吗?》,报告既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论证了高辍学率给远程教育健康发展造成的损失,又提出了提高学习者保持率的一些有效措施———多维度学习支持服务、指导选择适宜课程、设计宜于保持率的课程模块等。[17]借鉴该报告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结合本土远程教育的实际状况,本研究认为,应采取以下策略以提高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保持率:
(一)学习风格与需求在线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感知信息并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它融合了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的系列步骤)和学习倾向(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及对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的偏爱)。在学习者进入远程教育学习的伊始,对他们进行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的分析十分必要。
1.问卷的内容设计:远程教育机构可组建一支由教育学、心理学、远程教育工作者、技术人员等构成的团队,设计一份科学的、操作性很强的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在线问卷,问卷可测试学习者习惯性的行为与思考方式,了解学习者对阅读与试听、语言与图片、描述与数据、概念与事实、总体与细节、沉思与行动、合作与独立、讲究实际与标新立异的偏好,了解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需求。
2.答卷的分析反馈:学习者在线答卷提交后可以立即得到一份分析反馈,反馈不仅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类型与特点及其学习的优势与弱势,还包括学习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以及学习资源、在何种情况下学习效果会更好、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和学习困难如何寻求帮助等建议。
3.反馈的目的作用:这样的分析反馈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有清醒的认识,使学习者将不利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有助于学习的动力,制定有效的自主学习计划,科学管理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远程教育机构掌握学习者的学习信息与诉求,关注有潜在辍学因素的学习者,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网络团队全方位支持服务远程教育机构应建设一个一站式的全国范围的学习与管理在线平台,并组建不同类型的在线网络团队,如心理咨询团队、信息咨询团队、课程导学团队等,依托这一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服务。
1.团队成员结构:在线网络团队由中央电大、全国各省级电大、市县级电大等各层面的人员组成,不同类型的团队由不同的专业人员组成,如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研究工作者等。他们组合形成的团队可以对电视大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意图、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与教务管理各项规定的实施与落实提供保障;[18]还可以直接掌握基层教学点学习者心理状态、学习动态、学习困难及问题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2.团队工作任务:不同类型的团队承担着各自的目标任务。心理咨询团队的任务是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意识到自身的学习潜力,对下一步学习做出决定,从而提高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信息咨询团队的任务是为学习者解答教务、教学、考务、综合实践环节、形成性考核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并提供相关信息,使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清晰地了解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求。课程导学团队的任务主要是为学习者介绍课程学习的方法,编制课程学习资源,解析学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参与学习者的在线讨论,提供实时或非实时的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团队工作方式:团队每位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轮流在线值班。在线平台首页可设置在线咨询值班室,进入值班室后学习者点击所需咨询的团队,即可自动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学习者有何问题,如果有团队成员在线值班,就直接解答学习者的问题;如果所咨询的团队成员不在线,学习者可以留言,待有团队成员在线时给予回复。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电大管理人员工作繁重、师资匮乏、投入成本高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者逐步适应自主学习的环境。
4.团队特别职责:团队成员肩负着一项特别职责:给予学习者人文关怀,持续关注学习者的学业表现。尤其是来自基层电大的团队成员,要主动地、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手机短息、QQ留言、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与学习者取得联系,询问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感觉到虽然自己是在自主学习,但是办学机构在关注着自己,支持着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处在是坚持学习还是放弃学业矛盾中的学习者而言,这种关怀与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三)创建个性一体化互动资源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了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与资料,还包括了学习媒体、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导学教师、学习伙伴等,具有情境性、共享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征。教育技术学者珀西瓦尔和埃林顿指出,学习资源是个系统工程,是为了个别化学习而周密创建或设立的材料和情境。真正的学习资源必须容易获取;必须允许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必须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求。[19]
1.创设个性化学习情境: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应注重个性化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此,首先要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融入多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实例或接近真实情境的案例进行设计,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具体学习任务;其次是依据成人的学习特点,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及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融入多种学习策略进行设计,以引导、思考、讨论、发现、探索的方式参与、深化、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同一学习内容和任务,可以创设多个不同学习情境,采用不同学习策略,从而激发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很快进入任务角色和学习状态,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
2.构建一体化学习资源:在课程建设的伊始,应该把学习内容与任务按预定的结构精心组织并细化,将各类学习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使教材、学习指导书、网络文本资料、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学习资源相互补充,相互配套,发挥各自的媒体优势和指导作用。对于网络视频课可以分类设计、系列制作、微型呈现,[20]以方便学习者系统地随时随意选取、视听所需内容,减轻学习者的脑力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高视频课的利用率。各类学习资源除了呈现教学内容及任务之外,还应该注意自主学习理念的传输与指导、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与介绍、知识面的拓展与深化等。
3.营造互动式学习氛围:远程教育学习者多为有一定阅历的在职成人,是分散自主学习,他们需要互动式学习氛围促进学习,需要优秀学习者榜样力量激励其有效学习。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如果能依托一站式的全国范围的在线学习平台,通过专业或课程博客/讨论区等为课程教师与各基层教学点不能组班学习的学习者、为全国各地同专业相对独立的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搭建交流渠道,学习者可以在此共享学习资源与信息,交流学习经验与情感,深化学习内容与技能,从而消除位于教学终端的学习者的无助感,使他们形成对本专业群体的归属感,对专业群体的保持率和有效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1]总之,提高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保持率要求远程教育机构及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服务理念、掌握服务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在学习资源设计与建设、教学辅导、教与学互动等方面处处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心理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学习、完成学业,并从中提升与完善自我,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杨永建刘金蕾韩雪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