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讨阻碍幼教进展原因及改善措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讨阻碍幼教进展原因及改善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讨阻碍幼教进展原因及改善措施

一、幼教小学化阻滞因素分析

1幼儿家长不认可

部分教育观念相对开放的家长,耐不住幼儿之间学习业绩的比拼,间接默许幼教“小学化”。他们忍受不了自己家孩子学业成绩不如那些遵循“小学化”教育模式的孩子,对素质教育的整合课程没有信心。整合课程并不排斥幼儿识字,学习数学、科学等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好奇心、创造力的激发和保护,同时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幼儿的肢体动作发育发展,进而间接促进幼儿大脑发育。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0-6岁幼儿智力发育主要依赖于动作和动作表象。整合课程虽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育,但其学习业绩短期看不如直接识字、计算训练来得快。加上幼教“小学化”的不良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家长不愿为未来“可能”的负面影响放弃眼前伸手可得的业绩,转而默许幼教“小学化”,甚至不自觉转向“小学化”教育模式。

许多家长对“素质为教育”有误解,形成了另一种以特长班、兴趣班、培训班为代表的各种班式的幼教“变形小学化”。他们认为的素质教育就是幼儿要多些兴趣爱好,多些特长。这种教育理念迎合也促进了幼儿园开设效益班的需求,成了另一种“变形”的幼教“小学化”。幼儿真有兴趣,进行早期开发当然好。问题是很多家长是盲目从众,认为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的,还有些把好奇当作兴趣。区分兴趣和好奇的试金石是时间和困难,能一直痴迷而不被困难吓倒的才是兴趣。

也有家长客观上默认幼儿“被小学化”、“被兴趣化”。这些家长不赞同幼教“小学化”,也能忍受自家孩子暂时不如遵循“小学化”模式的孩子,但他们知道幼儿教师更喜欢乖巧、学业突出的幼儿;幼儿园各种班的参与人头数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的经济收益。他们担心家长不配合幼儿教师的“小学化”模式,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歧视或区别对待,也担心孩子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其自心、自尊心受打击,默许孩子“被小学化”。

2.冲击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经济利益

幼教“去小学化”对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课程加大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备课较之传统备课劳动量大幅增加。上课所需的各种道具,即使幼儿园批量购买,其办园成本也较以往大幅提升。这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资源作为道具。整合课程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还应提前准备多套方案,以应付课堂中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孩子们课堂上经常会冒出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教师须具备随机应变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出于对孩子探索精神的保护,教师还应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对不可控事物的容忍度。对习惯于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的教师来说,上述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对幼儿园来讲,要适应整合课程的素质要求,需要提高教师培训成本,增加教具购置成本,最主要的是,“去小学化”教育模式还可能影响到学校的生源。这和很多办园者的初衷——盈利是相违背的,其办园“去小学化”动力明显不足。

幼儿教育取缔“变形小学化”的各种班,也直接触动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经济利益。目前,现有的幼儿园大部分是私立的,其经济收入全部来源于对幼儿的收费。少数公办幼儿园,如果仅靠保育费,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收入也很有限。幼儿园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培训班等的培训费。这些班均在正常工作日内进行,大多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课。取缔了这些班,老师们实际工作的时间并没减少,收入却会锐减。幼教“去小学化”某种程度上动了幼儿园和幼教老师的“奶酪”。

3.缺少奖惩、监管机制

幼教“去小学化”缺少相应的奖惩机制,幼儿教师缺乏积极性,改革乏力。幼教“去小学化”以整合活动课程来替代以前的“小学化”教育模式,对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完成课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只是处于鼓励尝试阶段,没有明确的可供操作的指标来衡量其成败,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激励措施。一项新的改革,既没有奖惩激励措施,又没有明确的操作目标可以遵循,还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甚至还可能因此影响到生源进而影响其经济收益,改革者如没有足够强烈的动机,仅靠上级指令来压制执行,其执行动力很难强劲,改革效果亦难以保证。幼教“去小学化”缺乏监管机制,“小学化”有机可乘。鉴于幼儿教育的非义务性,教育部目前对幼教“去小学化”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大政方针,但实质上只是倡导,并无具体可操作的监管措施和奖惩标准,监管配套跟不上。家长方面,对“去小学化”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鉴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也不能从实质上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只有倡导而没有实质性监管的政策,在危及到办园者生源、培训成本等一系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自然难以奏效。

二、幼教“去小学化”的对策

1.全民倡导新型价值观和教育观

通过文化导向和娱乐导向,政府应让每一个家长认识到幼教“小学化”的危害。幼教“小学化”本身是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衍生物,延续下去,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让人担忧的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下降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耐挫性和人际交往能力;对生命的漠视。每年都有青少年因各种原因、尤其是高考而自杀。幼教“小学化”的这些不良影响和后果,如采用影视、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做成娱乐性节目,用电视、网络等传媒方式呈现给家长,进而间接改变家长的价值观和教育观,还是有很大可行性的。心动才会有所行动。每一个父母都爱孩子。相对于一纸高考录取通知书,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家长协同老师对孩子进行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是他们“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他们了解了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危害,把孩子的身心健康置于高考录取通知书之上,更是一种理性的爱的升华。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会认同,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其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爱孩子,就要相信我们的孩子;爱孩子,就要给他独立探索追寻梦想的权利和自由!真正无私的爱,不是约束和控制,而是规则和自由。政府还应倡导全民都要树立新型价值观和教育观。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比如各种文艺作品、传播媒介、甚至我们的教科书等,将“爱、规则和自由”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家长和学子的心田,让新的价值观得到大力弘扬,让新的教育观生根发芽。

2.建立幼教“去小学化”可操作性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监管机制

今后应着力研究制定幼教“去小学化”的可操作性标准。有了评价标准,进行相应的奖惩和监管才会有依据。可操作性标准可分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类。显性指标包括:活动场地是否够用,班级区角设置是否合适,各种兴趣、特长班是以正常活动的形式开设还是以收费形式另外单独开设,幼儿图书资源是否免费开放,课堂管理形式是否灵活等。隐性指标可考虑以下方面:幼儿的乐园程度,幼儿对幼儿园课程生活的参与程度,幼儿动手、交往、语言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其中,幼儿的乐园程度、幼儿对幼儿园课程生活的参与程度可作为最主要的指标,但其具体程度应由幼儿和其家长共同评定,不应由幼儿教师或幼儿园评定。幼儿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可由幼儿教师(她们接触最多)进行评定。另外,每个孩子均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这个指标应以幼儿入园后变化的幅度为指标。鉴于不同幼儿具有不同的性格色彩,不建议将性格、习惯等列为衡量指标。有了幼教“去小学化”可操作性指标,就可建立相应的奖惩、监管机制了。奖惩、监管机制可分为幼儿园内外两套指标。上述显性指标则可作为教委对幼儿园的开园准入标准,可由教育主管部门不定期检查和家长匿名举报两方面共同监督执行。

如此,可在宏观上给幼教“去小学化”设置好大环境,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倡导已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幼儿园内部奖惩监管机制主要适用于对幼儿教师工作态度和业绩的监管。可将上述隐性指标进一步具体化,作为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从整体上提高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和基本素质,从根本上杜绝很多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的不良现象发生。

作者:刘翠花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理论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科院

物理教学探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