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幼儿教育的有效性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注重理论的学习,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例如:美国的西尔伯曼教授曾探讨过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及其基础。他认为,课堂教学的转型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班级氛围的变革;二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在学习了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幼教应更了解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3~6岁儿童哪些能力和品质是重要的;他们应当知道什么?他们能够做什么?他们各方面发展的关键点事什么?要达到什么基本发展水平?之后,我们老师的观念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快了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的步伐。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八小时内,我们坚持创造“有效学习”的三原则:(1)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2)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幼儿的学习;(3)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幼儿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在了解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现实需要,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和事件的态度,了解他们的消息方式之后,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第一,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第二,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第三,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二、创设开放的环境,致力于幼儿主动式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们使用的“主动学习”这一术语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不是指由教师手把手教或传递而进行的学习。主动学习也指学习者创造性地学习,即学习者能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的知识,这与学习者发起的学习具有同一含义。我园创设了可以供幼儿主动学习的专用室场,我们称之为“自主性区域活动”。1)创设可供幼儿选择的专用室场。我们称之为“自主性区域活动”,该室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共开设九个区域活动室,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涉及语言领域的有天都图书馆、苏州好地方;涉及科学领域的有科技工作坊、小小建构区;涉及艺术领域的有奥尔夫音乐室、随意创作吧;涉及健康领域的有小小运动场、玩沙玩水;此外,还有涉及社会等其他领域的美食一条街等。每个室都有老师和幼儿共同设计的进区规则。同时,老师、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可供幼儿选择和能自由地把玩、探索及使用的材料。2)创设中大班混龄的人文环境。每周星期一———星期四的上午10:10~10:50是我园自主性区域活动的时间,参加对象是中、大班的全体幼儿,我们采用混龄的形式,让幼儿进入各室开展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自由选择喜欢的区域,每次活动可以接触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伙伴,不同的材料和环境,拓宽了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教师和幼儿与幼儿互动的渠道。孩子们在满足他们需要的活动中的表现是那么的专注、独立、秩序、协调,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我们在每个室场配一块记录板,以便于老师在观察幼儿的活动中,及时记录。从日常观察中,我们也不难理解幼儿自发产生的与环境的作用即是学习,幼儿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时,就会充分卷入到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希望幼儿能成为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最好的方法即是给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这些,对幼儿的成长是十分有效的。
三、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致力于幼儿经验的积累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主题为形式将学科加以整合,成为教学主流。我们从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入手,采用以主题系列活动为主的相对集体的、大组的教学活动和以自主性区域活动为主的相对小组的、个别的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再渗透日常生活活动、社区活动、亲子活动等对幼儿进行教学。为了使系列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我园教师围绕以下四个条件展开教学:1)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2)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科夫主张“以高速度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4)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等制度教学目标、内容和选择需采用的适宜的教学方法。“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这是我们改变教师教学方法的口号。在选择每一个主题时,我们从原来的按照省编教材的主题到有目的地选择主题。这里所说的主题意指课程的某一单元、某个时段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涵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探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验。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一个主题:1)主题本身处于幼儿的兴趣范围内或可以相当迅速地引发幼儿的兴趣。例如“眼睛”系列主题活动,我们把它放在九月份,原因之一是:小班幼儿刚入园,会发生哭闹现象,当老师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了,眼睛会流泪,眼泪流多了眼睛会红……中班小朋友在参加学期初的体侧(测视力)中再次对眼睛感兴趣,有的人眼睛看不清东西,需要带眼境……而大班的幼儿对望远镜、反光镜等眼睛的朋友更是非常感兴趣。2)教师引发的主题。教师可能会因为某个主题可以提供幼儿有益的经验而选择它。例如十月份“爱”的主题,是在国庆节的大背景喜爱开展的。从我爱我家———爱幼儿园———爱家乡,最后渗透爱祖国的浅显、生动的理念。我园教师十分注意增强幼儿仔细观察周围值得观察的环境现象的能力与特质,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帮助幼儿更准确、更充分地了解自身的经验及环境,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提供给幼儿大量应用多元互动技巧的机会以及能不断地发展他们运用各种技巧的材料。我们观察到:当幼儿能运用符合他们年龄的技能或技术呈现他们所知及所学时,我们的主题系列活动内容将变得十分丰富。老师们记录幼儿的核心经验也变得非常地准确。当然,多方(社会、家庭)参与也是提升幼儿核心经验积累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