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日渐重视。在日本,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并称为三大科学,许多综合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在美国,目前设立艺术院系的综合大学已有300多所,开设各种艺术教育课程的学校更是上千所。艺术教育的内容除涉及各门艺术和艺术史,还涌现出一批新的艺术边沿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教育已经空前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不少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艺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显得如此必要和紧迫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艺术教育。
一、什么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孔子的“礼乐相济”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亚里士多德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需要艺术教育。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西思想家都惊人相似地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当中,“艺术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注重人的全面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包括:一、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善的人格。二、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造成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变得更加舒适和富有,再不必为生存和温饱问题而耗尽毕生的精力,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消遣需要。
第二,高科技社会和大工业生产,又使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被程序化和符号化,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找不到精神的寄托,渴望超出有限的物质生存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实现人格的完善。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对穿衣的要求有了不断的变化,一般家长和教师容易很主观的随着自己的意识随天气的变化和自己的审美为幼儿挑选每天的衣服,或者简单的问一问孩子愿不愿意穿,很少考虑这一日常生活中简单但必经的一个步骤对于孩子的教育价值,我认为此环节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多并全面的教育内容隐性的涵盖其中,例如幼儿的自主性,自理能力等都能够加以锻炼。穿衣是每天早晨简单的活动之一,如果不经思考,忽略不计的话,那么,它只是一项很单纯的生活自理,这一内容又如何与艺术教育能够统一起来呢?我认为艺术教育的领域所涵盖的内容相当之广泛,其中绘画艺术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感受是非常大的要素之一,而对幼儿色彩感受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像大人一样去学习色板,调色等,而是从生活中的处处去感受色彩,欣赏色彩,这样在今后各种实践中才能够更好的应用色彩,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成人在各种环境下去引导。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家长对我说,我们班的女孩子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挑选衣服,很浪费时间,建议我去要求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让家长帮忙挑选衣服。当时我就对家长说我不会这么对孩子说,并且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及时地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家长的普遍支持和赞同。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让孩子自己去挑要买的衣服,对幼儿感受色彩是一种锻炼机会。不同的色彩都由它不同的人性化特点,他们应用在童装中,让每个孩子穿出了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就像大人一样,每个孩子喜欢的颜色都有所不同,从画画中就能观察到,我们班幼儿刚刚中班初期在涂色时,使用的色彩非常的单一,喜欢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常常并且普遍的将整张纸都涂成一种颜色,甚至看不出一开始画线条时的内容。当时我想,这是因为孩子的喜好比较直接,但要想丰富孩子的喜好就要靠成人去指导或影响。试想一下,一个对服装比较讲究的妈妈喜欢用不同色彩来打扮自己;另一个妈妈穿衣服色彩单一总穿暗色,那么两家的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像我曾经带过的一名幼儿,他的妈妈很喜欢不同颜色的衣服,也喜欢用丰富的色彩和形式装饰家装,那么这名幼儿在画画时就由他非常鲜明的特点——涂色时应用色彩非常大胆丰富,对于色彩的应用组合感受力也非常的强。同样进到童装店,丰富的色彩对于孩子是一个视觉感受上的冲击,首先能够丰富幼儿头脑中色彩在衣物上的不同应用。对于孩子来说能够从繁多的衣物中挑选出一件自己在颜色上喜欢的衣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他们要看主色调,再看颜色搭配,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有关色彩组合的难题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强的锻炼机会。
其次,衣服的款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能否将整身衣物做出和谐,舒适的搭配这与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衣物搭配起来有它不同的风格,有穿起来可爱的,有华丽的,有清爽的,孩子每天站在镜子前,搭配不同风格的衣服,能够体现自己的喜好,个性和审美,每天都会以自己喜欢的形象出门,觉得这样自己才是最美的,想一想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自主而自信的呢?就像成人每天在挑选自己的衣服一样,对自己的审美有自信总比被动的跟随潮流每天等着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审美能力要积极主动了许多倍。
再有,孩子在自己多次尝试搭配并在成人稍作引导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自然会总结出哪些衣服是适合季节穿的,哪些衣服比较实用,哪些衣服时不能穿的,这是幼儿日积月累的长时间的实践的总结和归纳,虽然不太成熟,但也成就了自己初步的风格和个性。
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会为此方太多的精力从而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还有会造成攀比的现象。我所做的是给孩子规定一个合理的挑选衣物的时间限制,并且在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会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的评价每一件衣服,因为每一件衣服都由它美丽实用的地方,比如说孩子们都喜欢穿漂亮的纱裙,我会告诉他们纱裙不透气,在最热的夏天会非常热,自己穿起来不舒服,别人看起来也不会觉得美丽,短裤也有非常漂亮的颜色,而且夏天穿起来会很凉爽。孩子们对成人需要的是相对平等的,有效的建议和引导。
总之,这学期我们通过交流在与家长得到了教育观念的统一后,做到家园双面教育,共同将理论实践到日常生活当中,在绘画方面幼儿应用色彩越来越大胆而且知道了什么颜色组合在一起会很和谐,当然也包括处理其他方面的事情,因为从本质上孩子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增强了,这与平时开放自主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只要教育者有一个理智的教育方向,采用灵活丰富的教育形式,其他的就多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吧。
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国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方面,迅速崛起的经济建设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信息时代的产业更替几乎冲击着一切领域。在中国植根的现代艺术设计,不得不仓促上阵,以非常不成熟的理论与实践,迎接着信息时代快节奏产业革命的挑战,为中国的产业化提供着力不从心的服务。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又逼迫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着必须的现代设计人才。这一点可以从现阶段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与设计学科看得真真切切。
再一方面,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社会,或者说市场不能满意,业内不能满意。社会不满意,主要是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就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拿不出一个自己满意,社会满意,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就是艺术设计教学的无序,师资队伍的不整,教材取用的随意,教学方法的陈旧,招生制度的落后。反映到社会上,就是学生因受教学校的不同,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等等,有着极大的差异。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出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地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第一章转变思维方式
一、探究的艺术和艺术的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但在教学中切不可把探究的艺术与艺术的探究等同起来。探究的艺术是更多地从探究式学习理念贯彻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研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艺术的探究实际上是要求幼儿用以获取知识、领悟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领悟艺术家研究艺术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更注重幼儿对艺术内涵、教育价值的体验和实践,以寻求艺术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是什么呢?我想应是后者,即艺术的探究。这与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都注重了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和探求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中渗透探究式学习理念的重点。这两点概念的阐析不仅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双边效能,也有助于我们明确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的重心不仅是教师教育手段的研究,而且是注重艺术教育价值的研究。
二、艺术教育中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1、艺术的探究式学习应注重突出艺术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就拿音乐教育来说,提到音乐的定义,总不外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们可以将一首音乐作品从这些立足点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点是:把上列这些要素随便拼凑起來,却不能算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应该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节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浑然的、不可取代的整体。而这个時候,所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已不单独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汇集成一道声音的洪流,听着音乐的時候,我們是被这个无比美妙的整体所震撼、所驱动。达芬奇和凡高都是伟大的画家,但是他們的伟大也都是在当我们的心被他们的作品感动的時候,他們的伟大才显现出來。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教育所探求的应是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一、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的特点。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特殊手段,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美育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或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突出一个“美”字,以美诱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是感情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完全出自人们内心的意愿,而不需要外力的强制和规范,因而很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能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具体说有四个特点:
①通过具体鲜明美的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即美育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的特点。这是由美的事物的特点所决定的,一切美的事物除科学美是抽象概念外,都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美只能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之中显示出来,它能让人摸得着、看得见,使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和触摸到的。因此人们在享受、感受各种事物的美,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以直觉的形式进行着。如观赏奇异秀丽的风光,或欣赏一首动人心弦的乐曲,或观看一场跌宕多姿的戏剧,都是以它的直接形象不假思索地感到它的美,并在观赏中获得一种精神愉悦,这就是美的享受。这种直接、具体、可感的形象化教育,就像做游戏那样令人愉快、兴奋,因而具有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美育的这一特点,对于可塑性强、而抽象思维较弱的广大学生来说,很适宜他们的心理、生理要求,因而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美育会更好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②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于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曾说: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受到教育,感到愉快。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寓教育于其中,寓娱乐于其中。民间也有个说法:听书看戏劝人方。美育和理论教育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却有所不同。美育主要靠美的事物的感染、熏陶来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并从中获得愉悦、美的享受。美育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对这浓烈的兴趣采取一种自由自在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欢乐中结束。知美而不知其善,赏美而又不得其善,在愉快与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陶冶性情。因而人们乐于接受审美教育。从心理学上讲,人是一种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动物,让他去做快乐的事情他就会主动去做;若是痛苦的事情,他就会逃避。学习的规律不是咬牙硬挺,而是要在学习上找到快乐。学习就像砍树,用斧头一个上午顶多砍倒一棵树,若用电锯5分钟即可解决,这就是有无方法、技巧的区别。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也就是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③倾心赏美,潜移默化,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人的情感作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美育通过审美主体的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凡是美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令人喜爱,令人陶醉,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现实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对一出戏可以看上几十回,对不同流派(如京剧中的梅、尚、程、荀;马、谭、杨、奚、麒等)的同一出戏,也都要浏览一番。有的人到电影院几次去看同一部影片,或废寝忘食的反复阅读一部小说,有的人不厌其烦地天天放那几首乐曲,有的人年年游览颐和园,也总是留连忘返,不愿离去。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倾心赏美的具体表现。的确,人们总是怀着浓烈的趣味去进行审美活动的。欣赏美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有时人们到剧院去观赏悲剧,明知看了要伤心流泪的,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去观赏,这是因为悲剧中表现的道义上的胜利使人们会得到一种崇高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美育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但它不是通过强制性地灌输,而是通过美的事物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方式“润物细无声”,像春风化雨,入夜无声,受教育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
在我国诗经时代就有用诗进行教育的传统,“以风化下”或“以风刺上”,有助于“美教化,移风俗”。我们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它以绝代佳人西施比天下胜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单是以人比出了景的美,同时赋于景以丰饶的韵致。人们虽然不曾亲自一瞻西施的风采,但通过长期的历史传说和诗人作家的描写,已经俨然伫立了一个“天生丽质”的美的形象于想象之中,这想象之中的美的形象与实际生活中的西湖山水联系起来,人们对西湖山水美的体会,就仿佛升华到一种无比纯净的境界,西湖永远是那么年青,那么妖媚,那么亲切动人。把西湖比作美人,以西施比西湖,把自然山水人格化了。苏轼巧妙地利用西湖、西施的两个“西”字的关合,而且又巧妙地利用西湖属于越地、西施属于越人的地区上的联系,这具体“比”的西施也是历史上别的美女所不能代替的。根据记载,西施即使因病而捧心、因愁而皱,她也依然显得很美,这就如同西湖即使遇上天阴下雨,景色也一样迷人。诗人在借西施以展示西湖美景的同时,还给予读者以超出西湖美景之外更多的深刻的启示。诗人通过“欲把西湖比西子”,告诉人们,一要善于发现美,二要善于认识美,三要善于欣赏美。我们看这“美”就熏染、浸润于不知不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