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乳腺癌中新生血管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新生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和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2例DCISER,PR,HER2,CD34等的表达。结果在DCIS中MVD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MVD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58%;另一种为间质弥散状分布,占52%;34%两种形态共存。MVD密度随着核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DCI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ER、PR阴性组的MVD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0.01);HER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事件,MVD增加可能预示DCIS向浸润癌发展的几率增加及预后不良。
研究表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与肿瘤促血管生成的能力密切相关〔1~3〕。许多关于浸润性乳腺癌的研究表明,作为新生血管标志的肿瘤间质血管的数量与乳腺癌的转移及死亡率明显相关〔1~3〕,表明新生血管在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而新生血管对乳腺癌早期—原位癌阶段发生及进展的认识可能更加关键〔4,5〕。但是关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中新生血管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SP法,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探讨新生血管在DCIS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标本取自1992年至2002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手术,病理诊断为乳腺DCIS的病例52例。术前均未行放射及化学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局部扩大切除术,象限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30名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标本均进行连续切片,切片间隔为3mm,以排除含有微小浸润的病例。对全部标本的HE染色片进行光镜观察。病理分级按照VanNuys分类法,1组为非高核分级不伴有坏死;2组为非高核分级伴有坏死;3组为高核分级伴或不伴坏死。
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μ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抗体为ER,PR,HER2,CD34等,抗体均为单克隆抗体,抗体的来源、克隆、稀释倍数和抗原修复等具体情况见表1。用已知肝癌组织作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DAB显色。表1本研究所用单克隆抗体名称、厂家、克隆、稀释度及抗原修复
1.3结果判定ER、PR阳性为细胞核中等程度染色呈棕褐色超过肿瘤细胞的10%。HER2阳性为细胞膜染色,定性~。
1.4微血管(MVD)计数于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血管分布情况后,选择癌灶周围间质血管密集区,在200倍视野内计算上述5个不同区域的MVD数,取其平均值,换算成/mm2。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不同组间比较做t检验。
2结果
2.1DCIS微血管的形态在DCIS中,间质MVD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MVD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58%(图1A),另一种为间质弥散分布,占52%(图1B),34%两种形态共存。
2.2DCIS中MVD和其他预后因子的相关性MVD随着VanNuys分类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Nuys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ER、PR阴性组的MVD密度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0.01);HER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详见表2。表2DCIS中MVD和其他标志物的相关性超级秘书网
3讨论
任何实体瘤的生长都必须依赖血管生成过程,新生血管在实体瘤的局部生长和远处转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宿主的内皮细胞增殖、出芽形成新生血管,向肿瘤方向生长,构建肿瘤血运通道,为其提供营养并运输代谢产物。研究显示肿瘤必须伴有新生血管其生长才能超过1~2mm〔6〕。对人乳腺癌标本的研究均表明DCIS可以引起血管生成,并提示血管生成是乳腺癌发展的一个早期行为〔4,5〕。
Samejima等〔7〕报道在DCIS周围间质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浸润癌,DCIS和浸润癌间质新生血管的数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Guidi等〔8〕通过对55例DCIS应用第八因子进行免疫染色的方法研究,提出DCIS中两种主要微血管形态:间质弥散形态和紧贴病变导管基底膜的项链状微血管。Bose等〔9〕研究发现项链状新生血管的比率为80%,Guidi等的研究其比率为38%〔8〕,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是由于项链状新生血管诊断标准不同所致。Engels等〔10〕也应用第八因子免疫染色的方法对75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标本进行分析,得到了和Guidi相同的结果,即DCIS微血管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57%呈现弥散的形态,62%呈现项链状形态,47%的病例两种形态共存,且两种形态共存的病例与高核分级相关。
本研究应用CD34进行免疫染色,发现DCIS中的微血管形态有两种,一种为弥散状态,另一种为环绕病变的乳腺导管呈项链状,两种微血管多并存,和Guidi等的结果类似。MVD随着VanNuys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Nuys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说明DCIS可以引起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和DCIS的恶性程度相关,即恶性程度越高,MVD密度越大。提示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向浸润性乳腺癌发展的必要过程。DCIS血管新生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可能性增加的标志物,预示一旦发生间质浸润,其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大。鉴定DCIS的新生血管可能有助于应用抗血管新生疗法预防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
【参考文献】
1WeidnerN.Intratumormicrovesseldensityasaprognosticfactorincancer〔J〕.AmJPathol,1995;147(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