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职业教育

民办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民办教育也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各级各类民办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其民办形式与类型,近几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民办职业教育中,民办职业中学有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学校达1036所,民办职业高中在校生已有17.7万人,占全国职业高中在校生的4%。但与其他教育相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有些混乱,其发展与其他教育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认真研究我国民办职业教育问题,总结其发展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存

面向21世纪,我国是否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思想是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深入研究了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以及世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再度审视杜威的职教思想,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是不无积极意义的。

在教育发展史上,对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给予明确界说的教育家当首推杜威.他从其经验论的哲学角度指出,要消除传统哲学二元论的谬误,首先需要“把职业的意义解释得充分些.”什么是职业呢?他说:“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①”所以,“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个人只有在人生活动中才会感到职业的意义,并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这点出发,杜威认为,职业训练不应当与文化修养对立起来,它既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训练.也是“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职业涵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与作用。”杜威强调指出:“我们不仅要防止把职业的概念局限于生产直接有形的商品的职业,也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③”他认为,如果把职业教育看作急功近利的事清,只培养一个人的某种能力是不对的.这样的人(局限于一种职业)“不是一个发展的人”而是“一个怪物。”因此,教育的任务不应只注重技能或技术,把它与其它兴趣隔离开来,使职业活动变成毫无意义的“机械的佗碌。”教育“不是要助长这种倾向,而是要预防这种倾向,使科学研究工作者不仅是科学家,教师不仅是教书匠,牧师不仅是穿着牧师服装的人。④”可见.杜威提倡的职业教育同那种只为“技能与实利”的目的而进行的随机的职业训练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所关注的是职业训练的教育意义和培养“发展的人”,这一见解是超过其同时代西方教育家的。

杜威为什么如此重视职业教育呢?这与他的政治观和认识论是分不开的。从政治上看,杜威把职业教育视为调和阶级矛盾、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工具。用他的话说:“我们大部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每一个人必须有一职业,有一工作,有事可做的世界。”否则就,’j良可能对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危险”,就会“唤起那些在别人指挥下工作的人对现状不满或超越身份的奢望.③”从认识论上看,经验论乃是其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即经验只能从做中获得。此外,杜威强调职业教育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杜威在他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谈到“目前有意识地强调职业教育”的问题时,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写道:“一个人利用时间和才能担负社会的职责,现在比过去更受一般人承认了”,因此,“民主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和“责任感”要求“无论男女,都能有所作为,报答社会对他们理智方面和经验方面的支持.@”其次,他指出,由现代社会化的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发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引发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同日新月异的工业生活联系起来.。第三,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智力方面的可能性”成倍地增加了,所以,“需要有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和社会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⑧”第四,由于科学知识的研究“更属实验性质,更少依靠书本的传统,更少和推理的辩证方法相联,更少与符号相联”,因而,学校应把实验室与工厂车间结合起来,重视激发学生“更为活跃的兴趣”,“有更多的机会去熟悉产生知识的方法⑨”.最后,杜威强调指出:“近代心理学揭示了学习不是一种现成的、单纯的诉诸心智的工作,而

是一种要求学生从事探索、实验与尝试的活动.。”

从以上五方面可以看出,杜威确实是把职业教育间题放在现代工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的。因此,与其说他在讨论职业教育问题,不如说他主要关注的是整个教育的改革问题。他指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无视社会工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现代职业教育就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谋生、就业的前景与适应性的增强上,而且还在于它能“改变传统的、读书学校”,并利用工业的各种因索使学校生活更富有生气、更富有现实意义.杜威断言:“随着当代经济生活中经济因家的日益重要,一方面,教育须揭示职业的科学内容和社会意义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习若要继续象传统教育那徉与沸腾的工业

生活隔离开来,仅靠‘书本的传统’和‘推理的方法’进行学习肯定是行不通的。。”改革传统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这就是杜威提出、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思想

1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形势:挑战和机遇并存

1.1高职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发展,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09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9%。

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看,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中国的人口结构及未来发展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到08年将达到顶峰的1.2亿人,其中超过半数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再从我国的制造业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0%,而传统产业仍占90%左右。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我国7千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到20%,高级工仅占2%-3%,且这部分高级工年龄普遍偏大,多数已超过最佳敏锐操作期。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培养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

1.2高职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表现

1.2.1职业教育社会性的偏失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泛化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泛化是指职业教育远离具体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走向专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泛化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职业教育的泛化并非都是有害的,它可以使更多的适龄人口得到专业教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加快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接环节建设,如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发展规范的学徒制等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需要。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职业教育/泛化/职业教育延伸/培训/学徒制

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职业教育似乎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然而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通识教育已走到了职业教育的前列。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实际上把职业教育进到了泛化,之所以称为泛化,是因为任何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现实的实际却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更不满意。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点击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