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活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活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活动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一般原则;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方法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本化原则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职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出发,阐述其一般原则,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开展推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从过去国家“统分统包”转为面向社会“双向选择”。但是,由于毕业生作为“新生劳动力”规模迅速扩大以及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带来的用人需求过缓,致使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将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和咨询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必要性,一般原则,现存问题,对策及方法等方面作简单探讨。

1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1.1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相应改革,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得未踏入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们不得不去面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将有一定的帮助。

1.2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声誉,影响高职院校将来的招生,从而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无疑会有利于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进行。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高职学校的教育投资由国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使得教育投资的资本日趋多元化。高等教育投资者的变化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己经打破传统模式,正在寻求一种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机制,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是使传统的就业机制顺畅运作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中心环节。

1.3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既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合理配置、提高人力效率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关注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通过其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将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协调起来,从而有利干他们的自我实现。此外,由于教育投资效益和偿还不像物质生产投资计算那样精确,也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实现利益合理分配。所以要解决“人”与“事”最佳组合,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合理分配,提高人力效率,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通过就业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

2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一般原则

2.1人本化原则

职业指导应人本化,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尽管一些职业的录用标准得以确定,但因职业种类繁多,并且职业发展演化迅速,难以确定各种职业所需的个人特质。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对学生本身的诸如态度、期望、人格、价值观等主观因素予以重视,通过就业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其适宜的职业,使其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连续性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而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从发展心理的角度看,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因素的变化,人们职业选择的态度、期望、兴趣也会发生变化。发展性职业指导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因此,从大的范围来说,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衔接中学的就业指导和大学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大学生就业指导来说,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三个阶段应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2.3预备性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使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高职院校学习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为使职业生涯坚实有力,需构筑四个支柱: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四是学会生存技能。学会生存技能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2.4专业化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专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是一个专业,并非行政。要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就业指导的专家化。反之,没有从事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就不可能有专家化的实现,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的出现,只有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才能科学地规范地发展。

3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

对职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只是一种狭义的就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高职院校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指导实际上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在指导的功能上

不少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实际上,就业指导所要完成的职业指导功能远非如此,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及学会相关职业技能。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大众化”水平,但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仍停留在原有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过高,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3.3在组织机构上

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和政策宣传这两项内容,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完成。在高职院校各年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4在指导的形式上

由于上述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非常单调,大部份学校只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其他各种各样的职业指导形式尚未有计划、有目的地得到利用。

4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方法

总体来说,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4.1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1.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纳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职院校领导的“一把手”工程。切实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4.1.2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并健全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对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努力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要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根据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需要,保证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经费的落实。所核拨的经费要确保用于与职业指导工作密切相关的就业指导、市场调查、信息交流、供需见面等日常工作和一些大型招聘活动

4.1.3促进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职业指导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劳动部门联合,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就业说明会等,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尽可能了解社会的就业状况及各种职业的性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学校可以聘请劳动部门的职业指导人员做兼职职业指导员,定期请他们上课,并经常提供一些职业的相关资料,提供从事各种职业的条件与要求等项咨询,引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4.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化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

4.2.1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跟踪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缓解毕业生的供给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要避免只凭自己师资的现状而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设置招生专业,确定招生人数的现象。对一次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坚决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4.2.2大力加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预测系统。完善人才预测系统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加大力度,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人才需求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种层次的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及时传递当前的和发生变化的职业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那些职业的性质、工作条件等基本情况,也包括用人单位和部门对求职者要求的最低条件和优先条件,如学历、专门知识技能、健康状况、年龄、性别、性格特征甚至外貌等。加强对包括劳动力及其结构的变动、行业结构的变动、今后新的就业机会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预测和分析既有按行业的宏观分析,也有按职业的微观分析,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4.2.3将职业指导列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计划,普遍开设职业指导课。第一,保证足够的课时;第二,将职业指导纳人职业技能训练,与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第三,职业指导要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适当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

4.3职前重教,择业重导,职后跟踪,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4.3.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从学生入学时起,学校就应该加强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使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的观念;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奋斗的观念。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的初始阶段。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及时调整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的期望值,转变原有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理顺情绪,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中去,到基层、西部地区和艰苦地区去,真正做到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4.3.2坚持职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职业指导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人才市场竞争中许多人都存在的、诸如自负、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能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既抓住机遇、又处逆不惊,在得不到适合的工作或待业时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不丧失自我,勉励学生求职必先通过自己心理挑战这一关。教育学生要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坚强的意志抵制负性情绪的产生,将原有的理想、愿望化为有价值的行动,转变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培养自己胸怀宽广、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要以“诚”为本,以“勤”开路,“诚”就是诚心诚意、诚恳、诚挚,“勤”就是勤思、勤学,如果把事业比作攀登一座高峰,“诚”就是手中柱的登山杖,“勤”就是走向峰顶的途径。

4.3.3职业指导应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有关的礼仪知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模拟训练人才市场,让学生逐步去锻炼自己的胆识、口才及交际能力,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使学生能在眼花缭乱的招聘广告面前明辨真伪。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择业的原则,比如面对现实,力求适应,争取主动,注意比较等,不要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导致择业的满盘皆输。

4.3.4职业指导应注意学生择业后的跟踪指导。学生选定工作岗位后,要注意帮助学生稳定心态。学生虽然经过选择已经找到了工作,但他们的情绪往往并不稳定,常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之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学生的心态。同时要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让学生面对现实,争取让学生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干出一些成就。此外,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应做一些跟踪调查,收集一些反馈信息,以供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参考。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而出现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只是对这一课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