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财经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财经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议财经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摘要]财经类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比较特别的类型,其教育定位应该与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相适应。本文将财经类高职教育的特有内涵与高职学生的认知途径较好地结合,由此来探索适合财经类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教育模式;改革

1财经类高职教育教学现状

财经类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比较特别的类型。它不同于工科类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不好把握职业教育和普通专业教育的界线。工科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线是比较好把握的,操作岗位和研究、设计岗位的界线本身比较清晰。财经类职业工作岗位基本上是三大类: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教学岗和研究岗。这些岗位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岗位内分类最多的是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有出纳、记账、核算、总账、科长、处长、总会计师等众多岗位,但它们基本上只是职责不同而不是技能不同,岗位的转换主要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基本不受学历的限制。研究生、大学生、专科生、中专生都可以做会计,当科长、处长,当财务总监。另一方面讲,说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强,而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会记账也不行,没有强的动手能力也不成。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也把动手能力强作为教学的重点,正在改变动手能力弱的被动局面。而这就给财经类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大家都在强调动手能力强,你的立足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关系到财经类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生存之路的大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在教育教学的教育一方不好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严格的定位和区分,而在受教育的一方则大有文章可做。在受教育一方,本科生和高职生有较大的区别:本科生基本文化素质明显高于高职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高于高职生,自律能力高于高职生,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也必然强于高职生。由此来看,对高职生的教育定位应该是:“避开弱势,开发优势,补充不足,技能为本”。“避开弱势”即避开从中小学就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书本知识学习能力差、自律能力差的实际状况;“开发优势”即吸取应试教育的教训,离开书本搞教学,寻找此类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规律;“补充不足”即补充基本文化素质的不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一般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技能为本”即把技能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而本科教育可能把技能教育作为基础之一。在对待“动手能力强”这一点上,本科和高职教育的区别可能就是部分和全部的区别。

人的认知途径基本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和体验直接获得,二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获得。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就个人来讲,有些知识是间接获得为主,如自然科学、哲学,在相当的高度以后,才能以直接获得为主;有些知识必须以实践和体验为主获得,如生活经验、感情知识;有些知识是实践体验和书面知识学习相结合获得的,如各种工作的操作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量不是很大,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也不很强。这种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知识获得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先讲授后实践,先实践后讲授,边实践边讲授,大实践小讲授,小实践大讲授等。就实践来讲可以是认知印象式、动手操作式、研究改进式。就理论传授来讲可以是个别原理式、理论框架式、理论体系式等。这样一来实践和理论可以有很多种组合,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就会有多种模式。

选择哪种模式要作理性的判断和设计。决定因素是学生的特点和由学生状况及社会发展需求决定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特点和目标定位的最佳组合,是最理想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能够体现教育效果,有最好成绩的教育模式就是好模式。财经类职业教育是直接和间接获得知识并重、先后顺序并不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动。教育模式的选择可以有多种组合。

另外,在职业教育中管理育人是很重要的教育职能和教育环节。把课堂教学和管理育人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亮点。管理育人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学生自组织管理、学校整个管理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升学校民主管理和管理实践。而这方面的文章还没有破题,基本是一片空白。

2财经类高职教育教学的改进

按照以上轮廓性职业教育模式,观察审视财经类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2.1教育模式方面

认知模式单一、僵化,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高职教育阶段,仍然延续中小学教育模式,沿用学科教育体制,搞“满堂灌、添鸭式”教学,搞“概念、理论、意义、作用”教学。“满堂灌”是延续这些学生中小学的失败,没能避开他们学习书本知识能力欠缺的实际,进一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效果必然好不了;高职“概念化”的理论教学又是简化了的学科教育,体系弄不透,内容支离破碎,特别是无法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知识和生活两张皮,成为典型的学而无用。在学生考核方面仍然用试卷考试来作评判标准,能力和素质教育很难贯彻落实下去。

本文分析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的确定,除了对教育模式多样化的认识不足外,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研究得不够,没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所谓能力是素质的综合。就高职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用专业的头脑理解和判断专业问题,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总要求。这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专业理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所讲的“理论够用的范畴”。这些东西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素质。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本层面。

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它是对某种工作操作能力和技巧的综合,实际是能力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某方面能力的具体化。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而且两者要协调。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把财经高职类教育模式确立为“实训—理论—实践—实训”模式。第一个“实训”,是让同学们认知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分类,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对今后工作岗位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理论”教学是在对工作岗位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内容进行对应的理论讲解,是对工作内容的理论化。“实践”是在模拟或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对岗位有更直接的了解,对理论加深体会。第二个“实训”是在学校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对理论的整体认识。这样就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弱点,遵循了“认识—实践—认识”的一般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的熟练程度远低于对做会计凭证的熟练程度,理论知识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做简单的分录基本还是会的。

2.2理论教育方面

理论教育改革严重滞后,而且有被忽略的现象。对要不要理论教育,要什么样的理论教育,如何进行理论教育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很不清晰。强调动手能力,忽视理论学习,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犯我们常犯的错误。淡化理论教育的结果是敷衍理论教育,不深入研究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学历较高,具有科学素养的专门人才。在大学生里虽然有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区别,但在大的概念上一般是不加区别的。这里实际上就隐含了大学生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如果以60分为标准的话,大专生应该是60分以上,大学本科生是70分以上。那么我们对高职生理论教育的学术标准就是大学理论教育的60分。这个标准应该包括基本的理论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基本理论原理。而且要满足培养学生能力的三方面要求: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理解财税制度的能力、掌握学科规律的能力。具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应该有自学能力了,可以拓展新的知识,一生都可以延续下去。任何一项财税制度都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理解它们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人的一生可能有若干次职业变动,掌握一门学科,应该对学科有规律性认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一门新学科应该容易得多。这三点要求对高职生非常重要,因为对大多数高职生来说,高职教育是他们的终极学历教育。

忽视理论教育的表现是一些好的专科学校在打破本科教育挤压的同时,并没有去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理论,一味强调动手能力,把理论教学的优势也丢了。高职理论教育目前最缺的是如何界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的时效性:短时间高效率,学得进去用得活络。没有理论知识的职业教育肯定会有很大的师徒教育的色彩,培养的是“匠人”“艺人”,缺乏科学内涵,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无处不在,离开科学寸步难行。高职理论教学必须有所突破,不是知难而退而要知难而进。

高职理论教育,应基本可以满足职业需要,要符合高职生特点。现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概念化、教条化、死记硬背的问题相当突出。教学不是以学懂弄通、活学活用为标准,而是以记住会考为标准。老师脱离鲜活的生活,讲授僵化的概念,割断了理论与生活的联系。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专业要求、职业教育要求出发,对每门课程进行有取舍的有机组合,而是千篇一律地讲授所谓的完整的学术体系;在考试中仍然强调学科性,面面俱到,侧重于概念、目的、意义之类的记忆内容,缺乏对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2.3实践教学方面

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居于何种地位,如何进行的问题须深入研究。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办学单位在强调动手能力、忽略理论教学改革的同时,理论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形成意识和行为的矛盾。强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必须在时间和教学内容上有保证。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要从根本上确立起来。

实践教学的模式也要同过去大中专学校的实习有区别,有改革有突破。现在的尴尬是到社会单位实践的渠道不如计划经济时期,实践的方式没有大的改变,产学研结合缺乏各主体利益一致的互动机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利益机制的推动,一事无成。学校加大实训室建设投入是目前唯一可操作的事,但办学成本太大,且模拟实训的效果欠佳。

2.4教育意识方面

管理育人还没有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意识。职业人的社会性是整个社会中最强的,虽然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社会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才,这种人才的定位首先是职业,其次是人才。成熟、典型的职业有很强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职业人要服从行业各个层次的规范化要求,要严格要求自己适应社会、行业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对技能型人才来说,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社会、行业适应能力同样是必须的。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认识职业教育中管理育人的地位,才能把管理育人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中去,在实践中真正地体现出来。

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有3个基本点:社会组织的实践及教育;社会行为及实践教育;个人行为的自律教育及实践。在管理教育中要认真地进行学校和学生组织建设,让学生对社会组织有完整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各种学生组织的建设一定规范化运作,不可随意,不能可有可无。学生在组织中的活动也必须是认真负责的,不可马虎。要营造让学生自己做主人的组织活动环境,培养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行为约束力,进行自律性教育。在提倡创新型社会的今天也要把鼓励创新、实践创新作为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有保证措施。

2.5教育目标方面

学校作为教育组织,它的目的性、目标性不是十分的清楚,使教育过程中资源整合、配置的方向性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模糊。特别是对师资和管理力量的整合协调,由于方向不太明了,效率和效果比较差也是意料之中。比如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对老师也有几种分类,每类如何定位,要求有怎样的素质,提高素质的方向等;学生管理体制怎样建立,有什么样结构的管理队伍,队伍素质提高的方向在哪;学校的学生本位如何体现,在学校的民主管理中学生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发挥;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的联系如何梳理,建立怎样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共享,等等。

2.6管理体制方面

怎样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学校组织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也是基本问题,它对高校管理体制具有挑战性。为了营造同社会组织相一致的教育环境,职业教育学校不宜按党政部门模式建立组织,应按企业模式建立组织。实际上现在的政府机构也在积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自己的组织形式。学校的党委会行使类似企业董事会的权利,发挥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职能;院校长行使总经理的职能,全权行使经营和治理学校的最高行政权;整个组织结构按需要设置;教师和行政后勤部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这样的学校本身就是典型的社会组织,学生在这样的组织中生活,必然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总之,财经类职业教育模式问题是职业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它既有一般职业教育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经历了一段实践之后,尽快总结找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事关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