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

一、教学组织方式

传统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听讲、讨论、阅读、背诵、理解、书面练习为主。班级授课正是符合传统职教课程重理论知识传授的需求,是一种在“去情景化”课堂中,传授给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认为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训就可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正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线性演绎过程。这种学校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职业教育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划分,同时也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职教项目课程的提出,正是以工作结构为主线整合了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应该注重理论、实践的一体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建立适合学生活动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传统适合学生听讲的方式。所以,职教项目课程以小组教学为主要形式来组织实施,以便于建立弹性化的活动教学方式。然而分组并不是唯一原则,小组形式并不主张取消班级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项目课程教学都必须以小组形式来开展,应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来开展。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小组教学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而班级授课等形式将是它的有力辅助。小组教学开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分组的标准。以何种标准来划分小组是分组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确保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形成学生间稳定的合作关系,科学分组应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即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还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笔者并不支持分组时按照能力水平分层划分。

2.小组成员要不要固定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可能还存在争议,部分人反对形成固定的小组,认为固定的分组不利于班级学生间发展广泛的合作关系;而赞成固定分组的人则认为,过于频繁的分组变换,不利于学生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不利于小组评价的开展。在笔者看来,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小组,既能保证学生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要保证学生合作关系的广泛性。

3.小组的规模设计。小组规模会影响到小组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小组中人数过多,就无法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项目活动中;而小组中人数过少,则会形成过多的小组,不利于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因此,小组的规模应该根据项目情况和教学要求来调整。

4.教师需提高小组管理能力。在原来的班级授课形式下,教师主要是讲授知识以及管理班级纪律。而小组教学中,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开展活动,教师要负责组织、安排、指导和管理各个小组的活动,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提高管理能力,避免对小组管理过于严格,或者放任自流。

二、教学方法

传统课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即使是实训课教学也把重点放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上,学生的操作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粗略的尝试,很难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发展,突出工作实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发挥项目课程的效果,并根据项目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法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项目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观念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教师还要有耐心让学生犯错误,失败的体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2.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虽然讲授法已经不是项目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但它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适合时宜的讲授,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解答。只有学生的制作、讨论等活动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因此,讲授法的运用时机需要教师仔细把握,控制好讲授的时间,避免长篇大论。

3.把握理论的切人时机。项目课程虽然非常注重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而是结合工作任务来讲解理论,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打破过去单一讲解理论的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何时讲解理论也非常重要。根据项目课程理论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工作任务整合的框架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实践性问题,主要有两类:学生迫切需要理解实践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切人理论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学生产生这两类问题时,而实践性问题的出现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4.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工作任务本身详细阐述,为学生理论学习提供坚实载体。要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并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而不是知识,教学最终目的是完成工作任务。

5.活动设计。项目课程中的“项目”主要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产品、服务等来开发,项目课程计划提供给教师的都是形式化工作任务,不能直接在教学中展开。而且不同学校间由于实训条件的差异,对同一专业教学的侧重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师资情况的束缚,也需要教师对新课程进行课堂层面的改造。教师需要根据本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以典型产品、服务等来设计具体的活动,使工作任务从形式化到具体化,将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情景设计

传统的职教课程实施并不注重情景对教学的作用,职教项目教学按照真实性学习的原理,以来源于企业真实情景的项目为中心组织,能量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项目不一定要求是真实的,如能提高教学质量,模拟项目也可以。因此,在职教项目课程实施中要注重体现工作情景,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将影响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项目课程的情景设计可以划分为静态情景设计和动态情景设计两类,项目教学教室就属于静态情景,它是指为学生创设的静态、物化的教学情景;而动态情景指为学生创设的动态的、相对弹性化的问题晴景、学习氛围等。项目课程的教学情景设计策略应关注几点:

1.项目教学教室。过去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实训室(或实训中心),这显然是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重要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势必难以将两者结合。因此,在项目课程的教学情景设计中,需要建立融合理论讲授与学生操练、讨论等功能于一体的“项目教学教室”。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为项目教学开展提供了便利。

2.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是项目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机设计问题情景,可以利用适当的工作实际问题导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同样,适当的实践性问题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激发起理论思考、理论学习的动机,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即可迁移的职业能力。

3.实训工位、实训设备的配置。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非常注重实践学习,并且强调“做中学”的理念,大量的教学和学习活动都要让学生生产典型产品、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对实训设备、实训工位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确保为教学提供所需要的设备和工位。

四、课程实施评价

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各环节之间的作用都影响课改的成败,而课程实施的评价,对课程实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项目课程的评价应指向学生在项目课程实施中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等,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因此,项目课程的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性评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项目课程实施的评价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教学非常注重终结性评价,以成败论英雄。项目课程的实施不仅注重最终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每个项目结束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对没能完成要求的学生要进行补课,从而防止每个学生没能掌握的知识、技能不会累积。阶段性评价的运用就保证了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职业教育毕竟是要让学生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其教学目标属于刚性目标,因此终结性评价也有重要作用,不应该完全否定终结性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项目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确保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

2.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小组教学作为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项目活动,因此要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小组评价的运用,有助于激发班级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关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在对小组评价的同时,对学生个体也要进行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作为其个人评价的重要组成。将学生的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联系起来,既关注小组活动的开展,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项目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而在评价中也应该将应知和应会结合起来评价。理论与操作应该是密切相关的,评价应该突出两者间的相关性。而如何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的评价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考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细节,即使是考核的形式也应该注意,如果还是象过去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分为两门来考,势必也难以将两种评价有机融合。同时,还要考虑两者的结合点,教师应该利用实践性问题进行考评。

4.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职业教育中专业种类繁多,每个专业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其内容和特点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每门课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特有的评价框架。评价框架要把握好每门课的评价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注意每门课评价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