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定位
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它在高等教育中居于什么地位?这是近年来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从国际国内发展和探讨情况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贯穿于初中到大学的各个阶段,这和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所做的决定、法规是一致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各层次教育中。在我国台湾就已形成了这样的体系。在美国普渡大学的本科专业也分为工程类和技术类,前者以学科理论教育为主,后者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我国许多专家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型人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对技术型人才要求的水平,可以在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上培养。可惜现在还有一种鄙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为它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往往把它划入高等教育的“另册”。(2)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现在的政策对这种衔接支持不够。(3)职业教育应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这一点与我国有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方针相一致。可惜在当前实践中,我们往往使这两类教育壁垒森严,互相隔离。我们还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审视高职教育的定位。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种类日新月异,有许多职业岗位萎缩甚至消失,又有许多新的职业岗位萌生并发展;由于新科技的引入,许多职业岗位的要求也有很大变化,如过去小轮船上的大副和今天几十万吨油轮上的大副,其工作内涵和要求就有极大变化。再加上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一个人的职业岗位在一生中可能要更换多次。在这种情况下,只靠学校进行的职前教育绝对不能满足人的一生需要,终身教育将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同时,由于高级中等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已逐渐为内涵更加广泛的“高中后教育”所取代。在“高中后教育”中,在终身教育中,高职教育有着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现在研究和举办高职教育,往往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资格培训;重视岗前教育,忽视岗位培训、转岗培训。
这就限制了高职教育的作用。一个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举,教学模式多样化,使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公民都有机会,比较容易地进出高职教育的大门,正如有些同志提出的,要使“学者有其校”。面对新世纪,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提供最基本的有熟练技术和受过教育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真正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阶段。发达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时,高职教育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都是在这个阶段兴起的。这首先是由于社会需要大量在一线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过去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要求提高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其次,传统的高等学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社会的需求量毕竟有限,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大众化多快好省的途径。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目前只有7.6%,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很不相称的,尖锐的供求矛盾不仅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满足不了进入小康生活水平老百姓的迫切要求,而且使我国基础教育老在升学指挥棒下打转转,素质教育很难迈步。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缓解“落榜生”的压力。教育界有些同志担心让高等职业教育去接受“落榜生”,会不会贬低高等职业教育的名声。我认为这里要分析一下什么叫“落榜生”。现在我国初中毕业生只有44.3%能升学,高中阶段毕业生只有17%能升学,因而同龄青年只有9.1%含各类成人高校能上大学。只是在高等教育很不发达,处于精英教育的前提下,才用高考成绩人为地卡下来一批“落榜生”。“落榜生”并不是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也不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学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落榜生”就会越来越少;将来高等教育普及了,“落榜生”基本上就会消失。只是对知名大学还会有“落榜生”。应该看到,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统一思想,才会坚定我们的信心,才会从一个更高的战略地位上,更广阔的视野上去规划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特色
高职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才会有生命力。现代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金字塔型的。首先需要少量学术型(基础研究型、科学型)人才探索、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规律),即“认识世界”。其次,需要较多的工程型(工程科学型、技术研究型)人才,运用已知的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改造世界”,进行应用研究、技术理论研究,开发、设计、规划、决策、领导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工程。这两类人才要求基本理论根底深厚,知识面较宽,善于学习、思考和创新。第三类是相当大量的技术型(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的任务是在生产或社会服务的第一线,领导和组织把工程设计(广义的)、规划方案付诸实施。这一类人才在经济和社会不发达的地方,往往由较低层次教育培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由较高层次教育来培养。这就是职业教育的高移现象。
第四类是各行各业在第一线的劳动者。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往往在任务上有交叉,不好分清。但是,我们要注意,工程(广义的)有大有小,有简单有复杂。传统观念总认为工程型人才一定比技术型人才高一筹,或者高贵一些,而没有看到他们是担负着不同类型的任务,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分,主要看劳动中的智力成分,前者偏重掌握理论技术、创造技能;后者偏重掌握经验技术、动作技能。由于科技高度发展,有些操作性岗位(原技能型岗位),如飞行员、大型电站值班员、柔性加工中心操作员、注册会计师等已由技术型人才担任。培养目标基本明确了,培养过程有些什么特色呢?
第一,专业设置: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不要像对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而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有需求就上,没有需求就下。这会给教学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但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创出特色的地方。如模块教学的设计,兼职教师为主的机制,学分制的彻底实施等。世界高等教育会议的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办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例如天津职大创办的眼镜专业,就很受欢迎。
第二,教育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但是,不能只学技能,不学理论,否则就不是高等教育。原国家教委曾提出过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针对性和适应性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兼顾,这是当前的难题。高职教育本应突出针对性,完全按将来就业的岗位需求来设计课程。加拿大为此创造了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方法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简单说就是:以满足产业界对培训对象的主要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具备的能力为目标,组织在此类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来开发课程。这一方法曾在我国介绍推广。近来有专家研究,这种方法适合培训,对于学制较长的学历教育,毕业生出校时,职业岗位可能有变化,学习针对性太强,不利于今后转岗。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是DACUM比过去按学科系统分三段式(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设计课程的方法更适合于高职教育,原则上应该用这样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但可以根据学制长短,就业前景,增加一些适应性的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中职业道德的教育非常重要,应贯彻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工作中善于学习、肯于创新的人才。
第三,师资队伍:师资是实现高职教学计划的关键。这里有两个措施,一是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队伍,教师最好从有过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的人中聘请,从学校分配来的年青教师要为他们创造顶岗实践的机会。二是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的兼职教师,甚至有关职业培养的课程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而且可以使专业易于调整,避免“因人设庙”,还可以降低培养成本,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一举数得。
第四,实训基地:培养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除了一般学习原理的实验室之外,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最好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挂钩,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但是有许多岗位只能让学生“认识实习”,不能让他们顶岗操作,这就要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和相对廉价的仿真实训手段。建设实训基地是很花钱的事,而且要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因此,最好投资集中办开放式、多功能的实训基地,为本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偿服务。
第五,使用高职人才的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为了保证培养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适用的人才,必须强调用人单位参与办学。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全过程和提供兼职教师,实训条件、教学设备、办学经费等方面,都要争取用人单位的参与和支持。有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一级组织董事会,各专业成立指导委员会,广泛吸收用人单位参加,取得很好效果。高职教育的这些特色,在职业培训和专科教育阶段比较明显;到了本科阶段,必然要加大理论教育成分,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性专业区别就不太明显;到了硕士学位阶段,根据台湾的经验,区别就更小了。我国现在办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实际上就是这一类型。
途径
原国家教委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三改一补”内涵发展的方针。这就是通过改革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少数重点中专校举办高职班做补充的途径发展高职教育。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方针。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从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就规定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院系调整时学习苏联经验,重点发展单科性学院和中专,专科学校由70所压缩至29所。时,厂办大学兴起,专科学校猛增至359所,1962年又调整至45所,大部分改为中专。后提出发展大专,1985年增至325所,许多是由中专校改制来的。
1990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专科教育工作会议,纠正专科学校向本科升级的办学思想和“本科压缩”式教学模式,明确了加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能力、办出特色的教改方向。当时虽然没有提高等职业教育,实质是要求高等专科学校按高职教育方向发展。高等专科学校本应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主力,但应不应纳入高职教育的争论,影响了这支主力军的作用。职业大学是从1980年发展起来的,现有80多所,主要由中心城市举办,创办时条件都比较差,目前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这些学校在高职教育方面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经验,无疑是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主力军。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有1107所,其中有职工和农民高校668所,管理干部学院161所,它们的任务本来是对职工和干部进行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这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尖锐,它们实际承担了大量学历教育的任务。成人高校大部分由业务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主办,发展高职教育有独特优势,这些年进行试点,也取得许多经验。目前面临领导体制的调整,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主力军之一。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有4143所,其中中等技术学校有3251所,中等师范892所。1997年我国中专招生162万,其中16.89万是高中毕业生,占10%多。因此一些重点中专实际在办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由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些职业岗位的要求提高,主管部门规定必须大专以上人员才能上岗,如医务界有处方权的医士,政法部门的公务员等,相应的医士学校、政法学校不改制,生存都有了问题。目前对利用重点中专校办高职教育顾虑重重,怕刮“升格风”,怕把职业教育办成“升学教育”等等。这些弊端是应该防止的,但不能因噎废食。重点中专举办招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有许多优点,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此外,还有几个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普通本科院校。本来就招专科生、夜大生、函授生,其中许多专业可按高职教育来办。但由于附设在本科专业,往往办成“本科压缩型”。教育部最近要求本科院校可附设“职业技术学院”,认真按高职教育方向办学,这是一个挖掘高教资源,发展高职教育的好办法。二是自学考试。
这是保证人人有平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宽进严出、灵活学制,再加上广播、电视、多媒体、远距离教学的手段,非常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目前,自学高考开设的专业大部分是学科性的,今后应增设高职教育的专业,北京市已在试点。另外,还要解决实践教学辅导的条件和考核问题。三是民办高校。我国民办高校总体数量不大,但随着高教体制改革,正呈现增长趋势,北京已有90多所。大部分学校目前还以自考辅导为主,但有些学校如北京海淀走读大学、上海杉达学院、广东培正商学院、西安外事服务学院、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等在高职教育上都办得有声有色。今后应该引导民办高校在高职教育上发挥更大作用。
政策
总结前几年的经验,高职教育没有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很难发展的。首先一个大政策就是高职教育要不要“大力发展”。最近陈至立部长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九次会上说:“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这无疑是正确的方针,反映了科教界和广大人民的呼声。但是,当前确有不同看法:“大学生就业都困难,还大力发展什么高职教育?”“国家的投入维持现有教育都困难,哪有钱大力发展。”前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问题。我认为:(1)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严重,媒体宣传的往往是指国家规定每年七月底计划分配截止期的情况,实际上现在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都有一个选择过程。(2)我国万人在校大学生数47.6人,高教的毛入学率7.6%,都处于国际上低收入国家的低水平,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相称,也不能满足科教兴国的要求。因此,总体上看,大学生不是多而是少。(3)当前正处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国营企业产业调整,下岗人员较多,大学生分配难是个暂时现象。目前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员构成已有很大变化,大专以上人才占一半以上,预示了将来人才需求的趋势。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仍然最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待业、失业是自然现象,而接受高等教育后,会增强就业的竞争力。(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现在是需要的地方大学生不去,大学生想去的地方不需要人。(5)人事制度上把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视为“干部”,就业要有干部指标、户口指标、编制指标等等,也约束着大学生的分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方针,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民办高校这些年就是这样做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可以推迟就业,延缓当前就业压力,而且提高了各行各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必然会推动经济的两个转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设条件。后一个问题是涉及高职教育有没有条件大力发展的问题。高职教育无疑需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但更重要的是给予政策支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向社会筹集资金,寻找教育资源。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独生子女有极大的教育投资积极性。现在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跨过高考独木桥,从幼儿园就开始投资,不但为上好学校投资,还要为课外辅导投资。为什么不可以采取政策把这个投资积极性引到发展高职教育上来。事实上我们的民办高校,有些成人高校就利用了这个积极性,不要政府一文钱或少要政府的钱办起高等教育。当前我国企业向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不那么高,但从德国的双元制,我们可以预测,当我国经济调整到主要依靠科教发展的道路时,采取适当政策,这方面的积极性也是可以调动起来的。另一方面,建国以来,由于国家的重视,我国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教育资源,在高教方面尤其如此,大有潜力可挖。
只要政策对头,高职教育可利用的资源是很丰富的。综上所述,有需求又有条件,有投资又有资源,高等职业教育是可能“大力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是可以加快的。这里关键是要统一思想,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当然,我们主张“大力发展”,并不是一哄而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贫困地区,当前的重点是如何实现“双基”,如何开展初等职业教育;在广大的刚刚解决温饱、刚刚实现“双基”的地区,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在进入小康社会,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经济和社会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才有条件“大力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新世纪高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战略方针,具体实施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有步骤、有措施、脚踏实地去做。对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提几点建议:
第一,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人才,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又千差万别,因此管理权最好下放给省和直辖市,让他们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求和条件去办。
第二,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同时有竞争、有淘汰,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第三,我国高职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因此办学模式鼓励多样化。对专业设置采取指导性目录,主要为防止重复建设和指导发展新专业。办学条件要有一定要求,允许和鼓励使用社会资源,并允许逐步完善。办学要依法注册和监管。
第四,高职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原则上应按成本收费,目前可采取政府、用人单位、学生三方成本分担办法,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比例分担。
第五,提倡三教统筹,综合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不要各搞一套。21世纪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与之相配合,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希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为此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