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成人职业教育主体意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成人职业教育主体意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成人职业教育主体意识

一、职业教育主体必须身怀职业培育之识

职业教育事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时代使命,必须具有战略远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有宏观管理主体、社会中介中观主体和各普通高中等职业院校)前者如高职院校+、职业高中和一般的职业培训机构等等微观主体。它们既受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同时还受到市场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的市场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中行业的非生产性日益凸现,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行业种类繁多,技术性、服务性差异明显;二是待业群体、就业群体、失业群体)包括隐性失业等+情况复杂,而广大待业群体、失业群体,对于就业和再就业的动机和要求又各有特殊;三是劳动力市场中,主雇双方的协调受到职业、学历、专业、待遇、环境、性别、年龄、人品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相互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并不一帆风顺等等。针对此种情况,各职业教育主体均须有敏锐的市场意识,需要在两个方面强化,并不断培育能预见市场趋势、与市场现实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意识。首先,坚守主业意识,确定主业定位。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文化传统优势、师资队伍优势、政治和社会资源优势,以及其他优势,确定本单位的主业,而国家则应给予指导和协调。其次,坚持专业精神,明确专业方向。唯如此,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才能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内在动力,才能获得承担与履行自身责任和使命的精神和意志基础。唯如此,职业教育广大学员,才能保持强劲的勤奋学习、热爱生活、积极实践、热爱本职、精于事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引导力,才能真正成为“将以有为”的合格“产品”。唯如此,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各类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才能拥有可靠的意识保障。

二、职业教育主体必须适应职业之需

职业教育机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和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对各方面合格与优秀人才的客观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教育机构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道。在我国,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是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讲: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尤其重视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注重对客观需求形势的积极适应、主动顺应,而且还要对外界的各种环境和趋势做出充分、合理和有效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机构同市场之间建立合理联系的重要机制和方式。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很多机构,从市场的实际需要、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确定招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课程,有选择性地进行招生录取,目标明确地延聘专业教师,以此很好地适应了市场和社会的形势。为此,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去,研究市场、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提升认识,必须把握三个“轻重缓急”:一是社会的轻重缓急;二是自身发展的轻重缓急;三是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以求学为就业之路的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轻重缓急。将本单位的事业和自身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成都市外语职业中专学校,乃一所公办民助的培训单位,学校从现有家底出发,根据自身的培养能力,挖掘潜在办学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利用社会急需学历不高、动手操作严格的劳动力需求,以及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学生急需就业的形式,充当和发挥栋梁和人才加工厂的作用。把三方面不同的需要统一和协调起来,为社会把好事做实了,把实事办好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职业教育主体务求职业之本

育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我国职业教育之本是什么呢?职业教育的根本有整体与局部,即总的精神、原则、方向和各个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我国职业教育总的精神和原则,就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宏观之本。职业教育的微观之本,因职业教育主体的类别、规模、实力、优势乃至兴趣等特点而又有很大的差异。就各个具体单位而言,其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忠诚,对教育精神和原则的坚守,就是把人放在具体而核心的地位,通过自己具体而特殊的工作,传递人生之道,“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这就是职业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全部内涵和意义。

四、职业教育主体必须构建职业之师

举办和发展职业教育,合格、称职、务实、敬业的专业教师是必需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和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以师资为核心竞争力而群雄逐鹿的局面。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必须同时具备高尚的精神、人品、态度和精湛的专业基本知识,而且还必须有很强的操作指导和指挥能力。须知,教师是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的血肉和支撑,是其重要的“物质基础”。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应该具有立体交叉、相互贯通、紧密衔接的特点。按照学科规划、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结构、根据市场倾向等等,在师资的专业性、基础性、公共性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同时注意师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的科学配置,从本单位校情出发,使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专兼职结合、现役与后备衔接、专业特长与博学广闻互济等的特点。当前,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又纳入了市场轨道的趋势,这方面值得大力探索和总结。

五、职业教育主体必须提升职业道德之境

职业教育提升职业之境,内涵和实质在于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就学校而言,树立和不断强化服务人、激励人、发展人的奉献精神和自觉意识。就学生而言,培养积极、健康的广泛兴趣和爱好,树立读书、工作、发展、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书观。职业教育提升职业之境,关键在于关怀人、体贴人、理解人、帮助人、发展人、尊重人。只有尊重和关怀人的制度才会被尊重和拥护,只有尊重、爱护、关心、帮助人的教育才能得到认同和支持,只有尊重、保护、服务人的学校才有资格办教育,才能得到认可。职业教育关怀人、帮助人,应该讲爱心和奉献施行于一切学生。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其价值都是平等的,因而都是值得珍视和必须善待的。杜绝和避免以权谋私,以职谋利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这是提升人格境界、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提升职业之境,关键是要提升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和知识传授者的人格与心灵境界。学校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具体实践,即改造、塑造学生的灵魂,帮助树立切合实际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也改造和完善自身。

六、职业教育主体拓展宏观眼界

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是一个整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之中完整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教育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作用,职业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响应的应该具备整体和集体的宏观意识和品质。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管理和规划,必须把握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精神、方向和发展道路,涉及总的运行、前进和发展模式与途径;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建设环境、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总揽协调。为此,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做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贴心人、指路人、组织人。而各个具体的教育办学单位,则立足本单位,着力于自身发展的利益,着眼于社会和国家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利益,做联系国家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与学生的桥梁,具体落实、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贯彻在实际办学管理服务过程之中。至于职业教育的广大学生,则当然地要有走出学校,走上社会、走上岗位、走出襁褓、走向奉献的自觉意识和主动精神,把自己的就业、生存、生活、发展和学校、单位、国家、社会、民族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及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联系起来。最后,社会特别是广大的用人单位,也应该积极、热情、有效地支持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事业。

七、职业教育主体须尽公民教育之责

职业教育是责任教育、应用教育、实践教育。对于现代公民社会而言,职业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具体实践和贯彻。职业教育履行公民教育的责任,首先要培育公民职业精神和自觉意识。职业精神、自觉意识,是职业教育管理者、服务者、教师乃至学生等应具备的内在素质。培育公民的职业精神和意识,是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培育和强化正确的积极的职业精神和自觉意识,是推动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公民精神、公民独立的关键和首要条件,它为公民事业发展、职业奉献提供动力。其次要塑造公民职业人格。公民职业人格即公民从事特定职业的资格。现实的公民职业人格,就是职业道德,表现为公民职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抽象概括和凝结,它为公民职业工作的纪律性、守法性提供保障。同时,改造公民职业观念,引导、帮助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观,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义务。除此而外,还要增进学生的公民知识、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并辅助其强健体魄。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换句话讲,也就是具有真正的职业资格。最后,倡导公民职业和谐,也是职业教育尽公民教育之责的重要内容。公民个人的职业前途、职业理念、职业利益、职业环境,直接影响职工个人的心态、心情,进而制约个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培育和谐意识,树立和谐理念,训练和谐艺术,明确和谐责任,是职业教育最为要紧的任务。职业教育倡导职业和谐,主要应该培养公民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培养良好、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帮助形成和谐、宽容、理解的交往品格和风格;促进公民个人将自身、他人、社会、国家、民族,以及将现实和未来,将局部同整体和大局,将个别、特殊和一般、普遍的利益和关系相统一。